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电子信息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纺织服装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O年八月七日
电子信息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注重垂直整合、配套发展,着力实施"12310"近期提升计划,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调结构、促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二、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增长极,即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极
遵循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发挥郑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全力支持富士康IT产品及LED光电产品的生产及研发项目在郑州落户。通过多种方式,全力承接台商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推动承接企业和配套企业集中布局郑汴产业带。加快建设富士康整机装备区、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加快富士康研发中心、内销总部落地和数码广场销售基地建设及"万马奔腾"计划实施,打造面向中部、辐射全国的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将郑州培育成为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增长极,率先实现突破。
三、全力引进两个项目
(一)全力引进富士康IT产品项目。先期生产项目主要是手机零组件项目、IT连接器及线缆、手机整机项目。分步在郑州建设线板及线板连接器、苹果手机生产基地等项目。选址在郑州航空港区,即将建设的郑州综合保税区内。在富士康自有厂房建成之前,先期引进的生产项目,在中牟县和郑州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等地选定租赁厂房,正式启动设备安装,年内达到一定生产规模。
(二)做好富士康及台商LED项目引进准备。选址在郑东新区或位于高新区的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示范基地,与郑州现有LED产业基础联动发展。特别注意把LED研发基地引进河南,引进外延片、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和环节。
四、加快完善3个产业体系(链)
(一)IT产业园配套体系。按照自上而下垂直整合思路,通过富士康项目的整机带动,加快形成"整机-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一体化生产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建设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IT制造业基地。具体措施是,一是组建产业联盟,吸纳上中下游企业参加,增强产业协同。二是规划布局若干整机装备区、专业配套园区、原材料供应基地等,推动生产模式从水平分工到垂直整合的变革。
(二)LED研发生产体系。适应LED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按照高集聚、强竞争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富士康及台商上游核心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搞好对接和联合,加快形成"应用产品-封装-芯片-外延片"产业体系,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LED研发生产基地。具体措施是,一是做大做强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示范基地。二是引进外延片、芯片等关键技术,组建技术联盟加快消化吸收。三是加快示范推动,将"十城万盏"绿色照明示范工程由郑州市推广到中原城市群。
(三)完善提升光伏产业链。我省具有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2005年到2009年,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家增至35家,产值规模从不足3亿元快速上升到100亿元,具有洛阳尚德、洛阳中硅、阿特斯、阿格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已实现300MW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正处于上规模、上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突破瓶颈、弥补薄弱的思路,通过突破多晶硅清洁生产及发展大尺寸硅抛光片等瓶颈环节,打造"应用产品-组件-太阳能电池-晶硅-原材料"高质高效的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具体措施是,一是组建技术联盟,突破瓶颈环节。二是按照不同工艺和流程,规划布局若干产业集聚区。三是制定光伏产品推广应用补偿政策,加快国内市场推广应用步伐。
五、加快建设10个特色园区
(一)5个IT产业园配套园区。围绕郑州富士康整机装配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郑州新型显示器件、新乡新型电池、洛阳硅电子、鹤壁电子部件、南阳光电器件等5个特色园区,同时与我省现有的光伏、光电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互动发展。待富士康项目引进后,根据配套零部件企业跟进情况,在郑汴产业带再规划建设5个左右的特色园区和一批原材料供应基地。
(二)3个LED特色园区。围绕富士康及台商LED项目,结合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示范基地,着力打造1个LED核心园区。以许昌稳润、三门峡鹏飞等一批拥有专利技术的LED生产制造企业为基础,在许昌、三门峡建设2个LED专业园区。待富士康等项目引进后,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再规划建设2-3个左右的专业生产基地。
(三)2个光伏产业特色园区。着力打造洛阳晶硅太阳能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安阳非晶硅太阳能特色园区。
以上建议,我们将尽快规划论证。
六、建立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业结构提升重点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电子信息产业工作组,由工信厅主要领导牵头,组成专门班子,加强对接和沟通,强力实施突破。
(二)加快项目实施。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列入省重点服务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纳入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推进机制,优先落实建设条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符合规划布局的项目,优先给予土地供应量支持,优先给予生产要素保障,优先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加快郑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实现大物流、大通关,建成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通道和完善齐备的公共设施平台。
(三)完善引导机制。加大对重点企业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重点项目,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或全部返还。加快编制产业规划布局和优先发展的领域指南,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制定我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将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优先纳入财政性资金采购范围。将重大项目的家电产品争取列入"家电下乡"产品名录,并对其市场布点、销售提供支持。
(四)加强人才培养。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结合重大产业化专项和重点项目实施,在引进技术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同时,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为重大项目培养实用型人才。
附件: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附件
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组 长:杨盛道 省工信厅厅长
副组长:刘世伟 省工信厅副厅长
张震宇:省工信厅副厅长
成 员:姜永波 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
张保健 郑州市工信委总工程师
王向阳 省工信厅软件与服务业处调研员
陈维忠 省工信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王海东 省工信厅科技处副处长
李永健 省工信厅高技术工业处副处长
白布刚 省工信厅规划处副调研员
李 翔 省工信厅运行监测协调局副调研员
张迎宾 省工信厅科技处副调研员
特邀专家:
张英瑶 省工信厅原总工程师(IT产业)
张卫民 生茂光电总工程师(LED产业)
联络员:王海东 省工信厅科技处13937116586
纺织服装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技术引领,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扩大就业"的总体要求,树立开放引进、高起点发展、终端市场带动的理念,实施"228"近期提升计划,以面料和服装为重点,突出培育品牌,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价值,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二、全力打造郑州纺织、服装2大基地
(一)服装加工生产基地。立足于"横向错位,纵向补位"和特色发展,采用"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垂直整合模式,抢抓服装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推动杉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杉杉郑州服装产业园"项目落户郑州,促进郑州中原区纺织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二七区服装园发展,协同打造郑州服装加工产业基地和贸易加工区。
(二)纺织面料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项目带动效应,以郑州新郑龙湖、中牟白沙、荥阳豫龙三大纺织服装面料生产基地为核心和载体,以郑州第一纺织、郑州宏业纺织、郑州四棉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以龙发化纤、民发实业、光华纺织印染、鸿盛纺织、宏升纺织等企业为骨干企业,拉长链条,突破瓶颈,加快染整项目新建或引进,着力破解纺织面料发展瓶颈,打造现代纺织面料产业基地。
三、改进完善2个产业体系
(一)服装配套产业体系。按照"效率优先、集约发展"的思路,通过服装加工基地带动,加快形成面辅料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具备服务周边、配套能力极强的服装配套产业制造基地。具体思路是,一是以郑州为中心节点,以1小时经济圈为半径,整合省辖市生产配套能力构建服装配套产业体系。二是制定加快服装配套产业发展政策。
(二)纺织服装物流配送及交易体系。围绕面料生产基地、服装加工生产基地,按照中心城市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郑州纺织品服装物流中心、郑州纺织服装贸易中心和安阳、南阳、开封、商丘四市的区域性、特色性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加快形成"终端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部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集生产、物流、交易、批发为一体的纺织服装物流功能区。具体思路是,一是利用郑州现已规划的纺织服装物流中心和郑州纺织服装贸易中心合理联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和协同能力。二是分步推进市级区域配套市场的关联耦合,建立区域市场联盟。
四、重点推进8项工作
(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按照高起点承接,优结构调整的思路,重点引进完善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积极促使浙江职业服装和男式服装、福建运动休闲服装、广东针织服装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引进。拟于10月前后开展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专项活动,力争取得实质突破。
(二)建设面料、服装产业集聚区。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为原则,建设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按照集聚化、专业化、细分化、配套化的原则,形成以设计与营销为核心,配套产业有效衔接,产品与附加值共同提升的发展新格局。今年有选择地重点支持建成面料及服装示范集聚区2-3个。
(三)组建产业战略与技术联盟。融合时尚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及现代设计,积极打造面料科技与服装文化创新平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公司等服务资源,整合面料及配套企业,推动建立以品牌企业为主体,以综合性设计力量为支撑,以先进工艺技术装备为保障的战略技术联盟,加强与境内外知名纺织服装设计学院与时尚中心等的交流合作。今年选择2家企业与高校开展战略与技术联盟合作,选择1家企业开展服装文化创新平台探索。
(四)培育百强优势企业。在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中开展纺织服装百强企业认定,重点支持企业以采用新工艺、新装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战略合作和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推动5-6家企业实现上市。
(五)培育20家自主品牌。选择纺织服装百强企业中有竞争优势、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20家企业重点培育,力争形成大众品牌、区域强势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兼有的格局,带动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品牌收购。支持在河南举办纺织服装博览会,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六)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带(沿京广的安阳、新乡、郑州、许昌、豫西南的南阳纺织服装产业带)一片(开封、商丘、周口豫东南纺织服装产业片)多点(洛阳、平顶山、鹤壁、漯河、濮阳、焦作、驻马店纺织服装产业点)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纺织服装集聚快速发展和产业提升。
(七)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按照"鼓励创新、市场拉动"的原则,加快企业高起点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设计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形成"服装依市场设计,面料依服装开发"良性发展的互动效应。年内建立省重点骨干纺织服装企业在建、拟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库,重点在纺织服装百强企业中先行开展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的推进。
(八)培育拔尖技术人才。按照"积极引进、政策留人"的原则,根据棉纺织、化纤、印染、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重点行业高层次人才短缺情况,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建议,加快形成河南省面料服装的专业设计力量和高级设计人才群。年内完成纺织服装高级人才专家库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拥有设计创意形成产业化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行表彰。
附件: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附 件
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组 长:吕清海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副厅长
副组长:张新芳 省工信厅巡视员
陈党义 省工信厅副厅长
组 员:陈振杰 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
周 俊 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
张玉聚 郑州市工信委副主任
李 刚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继锋 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联络员:卢 旭 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18637133533
装备制造产业近期提升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带动作用、提升高端产品比重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带动、辐射、延伸、增值"功能,打造"点、线、面、体"-"龙头骨干企业、装备制造业产链条、装备制造特色园区、产业集聚区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紧密结合的现代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重点培育50户装备制造业企业
按照《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以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现代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增值能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确定50户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培育。
三、确定30户重点培育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
以提高整车制造企业的现代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汽车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确定30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重点培育。
四、打造9条装备制造产业链
以整机产品为龙头,以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为目标,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冶金矿山等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纺织食品等专用装备、新型能源装备、新型环保装备等9条产业链(具体产业链组成见附件),力争2012年规模以上产业链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5%,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2%。近期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和电动汽车产业链建设。
五、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以50户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和30户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骨干,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年底前组建部分有条件的产业链技术联盟。筹备首届中部装备制造业经济技术博览会,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学研结合。
六、大力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
探索建立省市共建模式,在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条完善、组织机构保障、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建立省市协调联动、共同扶持发展的新型工作机制,加快实施日产、海马、奇瑞、宇通、恒天等整车项目建设和郑汴新区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郑州海马年产15万辆轿车和宇通客车2万辆客车扩能项目。
七、大力推进中原电气谷建设
以许继风电产业园为核心,着力推进中原电气谷建设,提升电力输电二次设备、直流输电及电力电子设备制造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电力输电一次、智能电网、风电、核电高端制造业,全面提升输变电设备总承包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八、培育20个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
按照产业规划布局合理、集聚效应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和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要求,引导我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项目入驻,培育20个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
九、编制全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力量调研论证,年底前编制完成《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加强扶持保障
成立专门班子,突出重点,强力突破。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综合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高技术产业化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50户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和30户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鼓励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的研制和使用,对首台套装备的研制和使用单位给予奖励,支持我省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新共性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国家重大装备出口退税和进口免税政策。
附 件:1. 九条装备产业链条组成
2. 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附件1
九条装备产业链条组成
一是汽车、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宇通客车、郑州日产、海马郑州、少林客车为依托,建设汽车产业链:组织华骏、新飞、凌宇、红宇、冰熊等专用车企业和许昌汽车传动轴、中原内配、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等零部件企业,2012年,全省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建成3个左右全国知名的零部件生产基地;2015年,全省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20万辆,形成郑州百万辆汽车制造能力,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建设较为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组织环宇、科隆、比得力、南阳防爆、金润新动力、中航锂电、中航电动汽车、省电力公司、许继集团等企业,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专用底盘、电动汽车充(加)电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15年,我省整车企业纯电动、混合动力实现规模化生产,电动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
二是冶金矿山等大型成套装备产业链。以中信重工、郑煤机、林州重机为依托,组织卫华集团、河南太行振动、豫飞重工集团、中原圣起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矿用磨机、高压辊磨机、矿井提升机、高精度金属压延设备、精密冷轧板带成套设备、工业窑炉大型成套设备、新型煤炭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金矿山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以宇通重工、大方桥梁、厦工机械(焦作)、中铁隧道为依托,组织河南陆德筑机、禹州双发化工机械、开封强力预应力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挖掘机、掘进机、装载机、旋挖钻机、架桥机等高端工程机械,加快提升推土机、轮式装载机、压路机、叉车等传统优势产品。2012年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链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形成年产20台套隧道掘进机生产能力;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南车洛阳机车公司为依托,组织信阳同合车轮有限公司、安阳振动器等企业;以许继集团为依托,组织平高集团、辉煌科技、金冠电气、汉威电子等企业,以大功率电力机车、列车控制系统与牵引传动系统等轨道交通设备自主化为重点,形成完整的机电信号系统成套集成装备能力,配套研发高档次紧固件产品、高速养路机械等产品,2012年轨道交通产业链形成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形成年产100台大功率电力机车能力。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800亿元。
四是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链。以中国一拖集团为依托,组织洛阳中收机械、河南豪丰机械、河南省力神机械、开封宏达拨叉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新型高效耕收机械、园林机械、节水灌溉机械。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800亿元。
五是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以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南防集团、森源电气、郑州电缆为依托,建设输变电产业链:组织许昌阳光、金冠电气、天力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超特高压交流开关设备及关键部件、直流输电设备、换流阀控制与保护器、直流场成套设备、超特高压电力电缆、特大型节能变压器等,形成超特高压为主导、高中低压为基础,一、二次设备配套的产业链条。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组织辉煌科技、思达科技、金冠电气、天力电气等企业,推进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参数量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智能调度技术、智能电力电子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等先进技术产业化。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500亿元。
六是石油化工装备产业链。以开封空分集团、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中原总机石油设备为依托,组织河南科龙集团、郑州锅炉厂、三门峡化工机械、濮阳信宇石油机械化工、禹州双发化工机械、河南兴华机械制造等企业,重点发展石油钻井设备、压力容器、大型空分设备、板式换热器、加氢反应器。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元,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500亿元。
七是纺织食品等专用装备产业链。以郑纺机、许昌中亚造纸设备、漯河雪城农业机械为依托,组织河南新机(集团)、南阳光辉机械厂、河南二纺机、河南华泰粮油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大型高速造纸成套设备、凹版印刷、高精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等新型印刷机械,纸浆模制成型、金属罐包装容器、塑料中空容器等包装设备,高效节能面粉加工机械,新型烟草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杀菌熟化技术装备、真空冷冻技术装备、保鲜包装技术装备和食品安全检测装备。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元,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400亿元。
八是新型能源装备产业链。以许继集团、森源电气、南防集团、东方辅机为依托,组织中船集团725所、洛研科技、洛轴集团等企业,以风力发电装备、核电装备、生物质发电装备自主化为重点,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200亿元,2015年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九是新型环保装备产业链。以宇通重工、河柴重工、中材环保为依托,组织河南禹王水工机械、商城县开源环保设备、河南太行振动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备,发电站烟气脱销设备、移动式和固定式建筑垃圾再生成套设备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2012年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元,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600亿元。
附件2
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工作组名单
组 长:张震宇 省工信厅副厅长
副组长:亢东宁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
成 员:田应军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副处长
宋连武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副处长
余守志 省电动汽车工程协会会长
张燕华 省机械工业协会会长
刘晓明 省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
胡耀林 郑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
龚国际 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张忠民 许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联络员:李凯钊 省工信厅装备处1393905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