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以及市十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市总目标,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着力扩内需、着力创优势、着力破瓶颈、着力惠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推动中原经济区强市、幸福新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各项具体计划,原则上以2012年全市发展改革会议上印发的计划(草案)为准,变动部分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二○一二年五月九日
新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的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01亿元,增长14.6%;粮食总产实现“六连创”,达到390.2万吨,增长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0.7亿元,增长2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进出口总额增长44.8%,其中出口增长30.5%;去年四季度以来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1亿美元,增长61.3%;利用市外资金300.5亿元,增长34.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5%、2%和1.5%;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23天,达标率为8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3元,分别增长14.2%和20.7%。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性矛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依然存在,受全国范围的产能过剩、需求相对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困难;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出现了新的产业消长现象,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节能减排整体压力依然较大,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闲置和用地粗放的现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另一方面,随着形势变化,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需求不足矛盾上升。随着外需减弱影响逐步显现,全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其滞后效应将通过需求端和产业链逐步传导到我市,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正在增加,经济下行已露端倪。二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虽然需求拉动和价格翘尾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加之部分农产品供给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物价上涨压力还比较大。三是要素供给持续紧张。由于我市地方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金融创新和市场化融资能力相对不足,资金紧张矛盾短期内难以发生大的改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发电企业持续亏损,发电积极性不高,季节性电力缺口仍然较大。同时,受政策调整影响,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进度明显放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打造中原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民生改善,保持社会稳定,持续求进,务实发展,为全面建设幸福新乡、实现综合实力迈入全省前列、打造中原经济区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三、2012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初步安排
  2012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投资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主拉动作用,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增强“三化”协调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省投资重点支持方向,经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77项,其中省考核项目53项,总投资63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6亿元;省辖市级重点项目209项,总投资164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4.7亿元。分行业情况如下:
  工业方面。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推进5亿元以上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豫飞重工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百威英博年产百万吨啤酒一期、瑞歌传动年产10万台汽车变速箱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中航新乡航空高科技园、欧玛汽车部件工业园、河南锂电年产6亿安时电动车辆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科化工甲醇深加工一体化、中国电波科技城、科隆集团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区等项目。
  交通方面。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的支撑保障水平。确保石武高铁(新乡段)建成通车,加快新晋高速块村营至营盘段、范辉高速鹤辉段、长济高速东明黄河大桥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京珠至大广高速连接线、郑新城际铁路(或郑州地铁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方面。围绕建设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气化新乡”集成项目、渠东电厂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郑州—汤阴成品油管道配套油库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中益2×60万千瓦火电机组项目,积极推进赵固2×3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豫新电厂2×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新乡大型煤炭储运中心、块村营新井田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农林水方面。用足用好国家加大农林水建设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生产。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新乡段)、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科研检测中心、美日康树莓产业化深加工技术转化示范基地、卫源湖引黄调蓄工程等项目建设。
  社会事业方面。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抓好电池研究院、机电专科二期、市东区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病房楼等项目建设。
  城建及其它方面。重点抓好平原路畅通工程、赵定排水系景观专项整治工程、高铁新乡站立体分流枢纽工程、农商新天地·中部农产品现货交易基地、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建设。
  四、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省“持续求进”要求,立足新乡实际,围绕“富民强市”这个中心任务,着力扩需求、着力创优势、着力破瓶颈、着力惠民生,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探索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新模式。一是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树立全域新乡理念,着力构建“一主两副五组团”现代城镇体系,带动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一体发展。以改造提升8条快速路为着力点,推进市区与县、县与县间的对接。加快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积极发展金融、体育、会展、科技、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平原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借力郑州,主动融入。支持孟庄镇、魏庄镇等4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优势明显的重点乡镇率先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基点作用,重点抓好52个市级示范社区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提升市域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并举,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通断头路、增加城市支路、重要城市道路渠化改造为重点,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以西环、北环和南环西段改造提升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外环。加快机场搬迁。加快平原文化艺术中心、医疗健康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石武高铁站区域建设。实施赵定排局部疏通及景观整治、卫河市区段提升改造。三是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事业,预防道路交通拥堵。
  (二)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提高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提升竞争力,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一是打造全新的工业体系。抓住我市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范围的机遇,强力实施工业新增长点工程,加快形成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及煤电、制冷及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六大千亿元产业板块。抓增量、拓优势,走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强化研发平台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载体建设。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突出特色,完善配套,壮大规模,提升水平。27家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新开工、新签约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均超200个。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整合南太行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扶持发展中介、家庭、养老等社区服务业。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
  (三)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不断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把品牌、高效、生态和高端农业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抓住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机遇,推进粮食生产百亿斤工程,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亿斤以上。二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切实抓好沿黄花生、近郊蔬菜、山区林果三大产业带和高效农业园区建设,高效经济作物稳定在350万亩以上,产量420万吨。三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全面开展“千场百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着力培育一批集约化程度高、品牌优势明显的大型畜牧养殖企业。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6%以上。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群体,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和包装推广,叫响原阳“中国第一米”、延津“中国第一麦”、封丘金银花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继续抓好重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严格目标责任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目标监测预警平台,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强化能耗强度约束。启动实施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在加强产业准入管理和建立合理用能评价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三是深入推进结构节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加快淘汰低效的高耗能设备,加快发展低能耗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四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治理设施减排效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工作方案,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五)继续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破解发展难题。密切跟踪分析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在抓好已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努力缓解瓶颈制约。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综合协调。继续坚持月报告、季分析制度,准确研判运行态势,及时提出措施建议。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监控,进一步提高煤电油气运要素支撑保障能力,优化供应和需求结构。二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信贷支持。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建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等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增强融资能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实现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确保重点项目、重大布局用地需求。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整治,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严格执行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测监管。三是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利用价调基金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生猪、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储备,促进重要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整顿流通环节中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分析、信息发布、舆论宣传,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落实、完善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涉农涉企涉及广大群众生活的价格和收费检查,严肃查处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价格违法行为。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与动力。改革方面,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配合省积极推进居民阶梯电价改革,简化水价分类,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三年医改成果,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持续推进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对外开放方面,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央企合作和对外招商工作。深化央企合作,抓好签约项目跟踪推进,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目的性,强力推进重点区域招商、链式招商,赴产业集群集中地开展蹲点、驻点、定向招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加快新乡口岸作业区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使人民群众共享“三化”协调发展成果。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扩充岗位、提升技能、健全机制、完善服务为着力点,在继续重视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就业困难人员登记认定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二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开工建设31822套保障性住房。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规范完善医疗、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四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城镇学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扩大“联合校”实施范围,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以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好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市图书馆二期、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新区体育会展中心建设,改造完善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增加室内外体育健身设施;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公共卫生、疫病防治体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六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再解决2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围绕“县县畅、乡乡联、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目标,改造农村公路400公里、大中桥800延米。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狠抓安全生产,统筹做好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跟踪落实,最大程度地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