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印发

 河南省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有关部署,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调整战略机遇期,推动全省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智能传感器是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已成为支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产业,市场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2017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传感器产业已具备加速突破的基础,骨干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在气体传感、热释电红外传感、气象传感、智能水表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但产业规模偏小、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与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我省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对于支撑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环境监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消费电子、智慧农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升级和产业生态完善,建设核心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补齐以特色半导体工艺为代表的技术短板,推动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依托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以及洛阳、新乡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一谷两基地”的产业格局,努力把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二)基本原则   应用牵引。发挥市场优势,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加快智能传感器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以市场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龙头带动。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聚焦市场需求,整合行业资源,强化创新能力,引领传感器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跃升。   链式突破。突破核心芯片、传感器件、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坚持传统与新兴、硬件与软件并举,促进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高端集聚。推动研发平台、人才团队、创新机构等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尽快形成高端要素和重点企业集聚效应。   生态协同。创建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合力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三)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智能传感器产业成为全省新兴领域的标志性产业,发展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构建成较完善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体系,提升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水平,智能传感器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组建设立“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河南分联盟,建成省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并争,创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MEMS(微机电系统)研发中试平台、智能传感器检测检验平台、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检测检验平台,协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 集聚发展效应显著。依托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初具规模,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完善集聚效应显现;洛阳、新乡市智能传感器及集成电路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培育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产品升级。结合围绕产业链协同升级,做强优势,补齐短板,推动产品向中高端发展。   1.材料及设备。引入培育上游关键材料、专用设备等生产企业。增强敏感材料机理、新型工艺研究能力,加快推进新型敏感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提升相关智能传感器产品性能。支持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电子级高纯硅材料、区熔硅单晶和高纯金属及合金溅射靶材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光刻、划片等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2.传感器件。推动基于MEMS工艺的新型气体传感、压力传感、人脸识别、3D感测、流量传感、红外传感、硅麦克风等智能传感器及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企业联合研发生产集成压力、湿度、气体传感等于一体的开放组合产品。加快研发具备信息采集、存储、计算、传输、自校正、自动补偿、自判断、自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发展适应传感器网络传输的各类通信系统光电元器件。培育引进高端智能传感器设计、芯片制造以及器件级、晶圆级封装测试企业。   3.软件算法。着力攻关智能传感器配套软件算法,推动传感器由分立器件向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与功能复合以及应用创新方向发展。重点围绕自校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神经网络、低功耗传输、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发展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及平台服务。   4.系统及应用。提升智能仪器仪表产品供给水平,推动仪器仪表的微小型化、高精度、智能化、模块化和网络化,推动企业为客户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服务和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支持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运营,结合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智能传感器研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等能力。支持传感器企业与信息安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加强面向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应用。   (二)推进动协同创新。发挥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支撑作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1.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以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河南分联盟为支撑,加快建设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传感器敏感材料、器件设计、制造工艺、封装工艺、软件算法和系统集成的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成果,提升智能传感器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省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2.建设智能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郑州市加快建设MEMS研发中试平台、智能传感器检测检验平台,新乡市建设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检测检验平台,为全省及中西部地区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中试、检测检验服务。重点围绕中高端传感器开展产品性能、软件算法、网络系统、规模化生产等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结合应用企业进行传感器产品、解决方案的推广和示范应用。争创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加快筹建国家气体传感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3.建设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支持新乡市新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合有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新乡新东微电子研究院,开展MEMS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支持郑州大学、中国电科22所、中国电科27所建立物联网研究院,开展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应用研究。   (三)推进动集聚群发展。充分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建设“一谷两基地”,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链式、协同发展。   1.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加快规划建设以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及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布局,支持本土骨干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优势企业、标志性项目。打造以研发中试、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研发设计引领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2.加快培育产业基地。洛阳市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展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射频传感器、运动控制传感器等,初步实现产业集聚,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新乡市重点发展硅麦克风、车辆监测传感器及仪表、专用集成电路等,打造MEMS传感器及芯片研发制造基地。鼓励骨干企业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打通产业链条,面向重点应用领域,形成系统级智能传感器解决方案,引领带动产业基地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3.推动有基础的地区协同发展。推动有关地方结合自身特色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形成与“一谷两基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态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围绕智能终端领域,加快引进图像传感、硅麦克风、陀螺仪等智能传感器生产企业。鹤壁、濮阳、南阳等市重点围绕环境监测、汽车电子、光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   (四)推进动应用示范。支持自主研发产品在全省及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政府投资建设的示范类应用项目坚持服务本地化,在六大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加强产用对接,注重省市联动,逐步实现由线状突破到全面推广。   1.环境监测。推进用于监测空气、水质、土壤、辐射污染等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向高精度、高集成、高性能方向演进,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品在环境监测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2.智能制造。推进工业领域智能传感器应用,提升气体、激光雷达、压力、光学等传感器稳定性与可靠性,在工业流程监控、产品质量监控、安全生产等领域推进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3.智慧城市。面向基础设施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开展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在交通、电力、水务、综合管廊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示范。着力发展交通气象观测、路面状况观测、团雾监测预警等领域涉及的智能传感器及系统,推动其在高速公路的规模应用,提升智能化监测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   4.智慧农业。重点开发用于农业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及其生产环境等信息感知与采集的单项或综合传感器,结合水肥一体化、智能机械化生产农业物联网系统以及农牧结合物联网系统开展应用示范,推动实现农业的科学化管理、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生产。   5.消费电子。加快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拉动消费电子智能传感器产品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提升。推进光学传感、硅麦克风、红外传感等智能传感器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6.汽车电子。重点推动汽车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语音识别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车用先进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产品性能和品质,推动智能传感器在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领域应用。   (五)推进动开放合作。坚持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着力培育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品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行业吸引力、影响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1.打造“世界传感器大会”品牌。全力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深度聚焦全球传感器产业发展,进行开展学术交流和产品技术展示,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力争把世界传感器大会,打造成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吸引企业集聚的郑州品牌。   2.吸引企业集聚。抓住产业发展转移机遇,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大力引进一批先进技术、优势企业和标志性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以智引智”,深化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建设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影响广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标志性企业,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的集聚高地。   3.强化创新合作。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的合作,推动本土企业与省外境外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促进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向我省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我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开放合作的发展环境。   (六)推进动军民融合。发挥中国电科22所、中国电科27所、中航工业613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军工科研院所及企业在智能传感器及网络领域的研究优势,围绕环境保护、雾霾治理、大气探测、天气预报、石油探测、汽车电子等领域,推动激光雷达、电波环境观测等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发展激光测风雷达、无人平台环境感知激光雷达、车载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石油电子测井系统等产品。提升民口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增强对军工产品的支撑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在省转型发展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省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调动各方面资源,解决重大问题。成立省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举措、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论证评估,提供咨询建议。   (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积极向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倾斜,支持传感器产业链各环节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生态建设。支持重点省辖市设立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资子基金。鼓励社会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进入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领域。落实国家部委关于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依托“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百人计划”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引进智能传感器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高精尖缺”人才(团队)。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培养智能传感器和集成电路产业紧缺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需求和自身特色,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建设跨学科的智能传感器综合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定期组织开展传感器行业专题培训。   (四)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各部门要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从软、硬设施两方面入手,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形成全省协同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浓厚氛围。   附件:近期重点任务清单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