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成文日期: 失效时间: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发布日期: class="pmingcheng"> 2024-01-01 有 效 性: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2023年11月8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5日


新乡市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化新乡建设的新基石,坚持“适度超前、全省领先、统筹布局、优序先干、政策引导、多元参与、建用并举、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创新基础设施突破三大工程,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贯通,为现代化新乡建设打牢根基、再造优势,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通信网络、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工业等领域实现全省领先,算力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突破,建成全省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样板、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2年

2023年

2025年

1

5G基站累计数量

万个

0.82

1.01

1.35

2

千兆及以上用户占比

%

21.2

33

45.8

3

5G用户普及率

%

37.3

50

70

4

行政村5G通达率

%

83

90

100

5

10G-PON及以上端口数

万个

5.3

6.1

8.46

6

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

%

45

>50

>70

7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

230

259

300

二、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工程

重点优化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深化数网融合、算网融合和云边协同发展。

(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1.实施“双千兆”(5G 千兆光网)网络协同工程。深化5G网络高质量覆盖,突出完善农村5G广覆盖。重点建设5G、10G-PON、新乡广电5G全新光缆综合承载网等项目。到2025年,全市5G基站规模达到1.35万个以上,5G网络覆盖率到达97%以上,5G用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推动10G-PON规模部署,乡镇以上千兆光纤入户用户占比达到99%。(责任单位:市通管办、工信局)

2.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持续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到2025年,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70%,支持在重点行业开展IPv6 新技术试点以及规模应用。(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管办,新乡移动、新乡联通、新乡电信)

3.持续完善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按需部署NB-IoT基站,提升重点场景深度覆盖水平,完善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提升网络性能和稳定性,为未来数据传输提供更大带宽和更低延迟,探索天地一体化、6G等未来网络布局建设。(责任单位:市通管办,新乡移动、新乡联通、新乡电信)

(二)算力基础设施

1.加快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支持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建成3000台以上标准机架,提供50万台云主机能力,800PB的存储规模,具备超强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推动红旗区“信息高铁”高通量计算平台、移动鲲鹏云计算中心、电信天翼云中部基地、联通大数据算力网络中心建设,打造豫北新型数据中心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政务大数据局、通管办,红旗区、高新区,新乡移动、新乡联通、新乡电信、数智谷科技集团)

2.启动高性能算力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新乡市全栈国产化超算中心、综合算力网调度中心建设,积极融入中原智能算力网。优化算力布局,推动数据中心向“云 边 端”分布式架构演变,鼓励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综合算力网调度中心,搭建公共算力等服务平台。到2025年,全市超算算力规模达到2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政务大数据局、通管办,红旗区、高新区,数智谷科技集团)

3.推进农业特色算力基础平台建设。紧抓“中原农谷”建设重大机遇,依托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乡村分布式数据中心联网调度,推进中原农谷大数据中心(农谷大脑)项目建设,融合高性能计算HPC、AI、大数据等能力,打造安全、可靠、开放的“农谷·新型公共数字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政务大数据局,平原示范区,数智谷科技集团)

三、实施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工程

重点推进农业、交通、能源、工业、数字治理等领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或智能化改造,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

(一)智慧农业基础设施

1.发展智慧农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构建中原农谷“数字大脑”体系,加快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杆、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源农码APP的建设,实现全链条可追溯、全周期可监管、云边端一体化的农业物联网体系。加快智慧农机化和智能农机装备建设,实现农机安全生产、智能装备作业等早期预警、实时监测、决策指挥和应急调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2.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为引领,推动全市数字乡村分布式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

(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1.稳步推进交通新基建示范工程。推进智慧高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设施等建设,打造协同便捷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在高速公路“13445”工程中同步部署智慧设施,持续推进安阳至罗山高速新乡段48公里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扎实打造车路协同高速公路。依托安罗高速豫冀省界至原阳段新乡境项目,以BIM GIS平台为基础,重点探索高速公路实时路况监测、交通拥堵和安全预警、车道级管控等。同时结合车路协同发展趋势,在路段设置车路协同设施,并在重点车辆上安装车载终端,实现重点车辆的车路协同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三)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1.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完善提升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加快重点区域、重要输电通道等“智慧线路”建设,完成220千伏输电线路无人机激光点云建模100%,实现220千伏输电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推进姜卫线等21条线路48处防汛重点区域可视化改造,提升设备灾害预警监控能力,推动设备运维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建成投运潞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220千伏主干网架,打造坚强智能电网。(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新乡供电公司)

2.加快完善覆盖全市的智能充电服务网络。重点围绕居民区、城际快速路、公共区域、旅游景点、县乡重要交通节点等
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推动智能充电桩进小区、进机关、进企业、进车库、进村居,探索开展换电示范城市和综
合充能试点示范。力争2023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示范性集中式公用充电站县域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
公共充电站350座,智能充电桩1.5万个以上,车桩比达到8.4,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半径小于2公里。(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城管局、发改委、资源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国网新乡供电公司、数智谷科技集团)


(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1.深化“5G 工业互联网”建设。建设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企业外网,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提升工业数据采集和互通能力。建设“5G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企业赋能中心,打造一批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标杆,在重点行业打造5G全连接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政务大数据局、通管办,新乡移动、新乡联通、新乡电信)

2.实施平台体系壮大行动和标识解析推广行动。加快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和应用推广,到2025年初步建立纵向整合资源、横向跨界赋能的平台体系。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化应用模式,持续推动河南数智谷科技集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应用推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通管办,数智谷科技集团)

(五)数字治理基础设施

1.加快推进时空数据底座建设。构建决策“智慧大脑”,大幅提升政府运用大数据的治理能力。提供应用“超级市场”,广泛汇集各类实用方便的插件化、专业化应用产品。(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资源规划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2.构建纵向到底、全域全能的“党建引领 全科网格 全民服务”综合指挥体系。全面推进以网格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服务数字化,搭建动态更新、联通共享的网格化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加快5G建设,通过连接手机、PAD、笔记本电脑、机器人等终端,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3.加强“四电”应用支撑。强化电子证照制证、发证、持证、用证、共享、归档和授权管理等各环节的共性支撑,为政务部门、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的电子证照应用接口。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市电子印章系统,实现政务部门电子印章制作、管理、状态发布等功能。依托省电子印章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基于可信密码应用的市电子签名系统,为具有手写签名环节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指尖办”依法提供支撑。依托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分级建设市级和县级电子材料应用系统、电子档案预归档系统,建立电子材料目录体系、资源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4.建立完善的信息支撑体系和城市数据体系。统筹通信网络云平台等信息资源,逐步推动云网融合系统方案的升级改造,解决共享困难、重复建设、带宽不足、覆盖不够等问题。建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全方位的、资源管理共享的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5.强力推进“新乡链”建设。集成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具有新乡特色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拓展“区块链 政务服务”“区块链 电子证照”“区块链 大数据交易”“区块链 供应链金融”等应用场景,释放数据要素潜在价值,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到2025年,全市一体化云链融合政务网络和数据共享链全面建成,并与“河南链”完成互通。实现多领域、多场景、标准统一的“新乡链”服务体系全面落地,带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块链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6.支持建设平台经济基础设施。探索城市经济聚合服务平台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打造面向市民的集APP、小程序、公众号、PC网站为一体,衣、食、住、行、游、医、教、工等全方位一站式“放新办”便民服务平台。为各行业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建议和帮助,推动全市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政务大数据局,数智谷科技集团)

四、实施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工程

重点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抓好中原农谷创新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一)重点实验室

1.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以应对重大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研发为主线,聚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及靶点研究不足、广谱抗病毒药物匮乏、病毒耐药性突出及药物靶向技术不完善等关键科技问题,打造核苷类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高地,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平原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按照高效率落地、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的原则,推动平原实验室提升管理运行水平。指导省实验室建立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推动省实验室加快取得突破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积极申报承担省级及以上项目,助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利用省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强务实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取得行业共性技术重大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1.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一批示范作用大、辐射带动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助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

2.推进产业研究院及中试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主体作用,对接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全国学会,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研究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平原实验室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围绕我市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破除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中试壁垒,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

(三)中原农谷创新基础平台体系

1.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功能,积极发展种业总部经济,打造全球知名生物育种创新机构和种业企业集团。加快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农高中心、科技局、发改委,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

2.引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引进国内一流农业创新平台机构,推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吸引知名高校、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中原农谷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研究生培养中心、兴办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生物与农业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核心区集中集聚布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农高中心、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平原示范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推进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与综合协调作用,协调解决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贯彻省“1 1 N”政策体系,制定我市落实方案,明确重点任务,细化责任。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政策支持。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等政策工具。强化资金、能源、土地、数据等要素保障,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引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专业人才,落实服务保障政策。

(三)实施项目带动。坚持项目为王,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工业等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引领性项目。建立健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库,强化项目调度,持续推进谋划储备、落地建设、竣工投运,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