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307466/2017-00015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 |
发布机构:新密市卫计委 | 关 键 词:政务,工作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7-02-28 | 发布日期:2017-02-28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政府主导 协作联动
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发展
近年来,新密市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积极探索“签约医生 服务团队 支撑平台”的层级化契约服务新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及时、综合、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受到城乡居民的普遍好评。
一、认真落实政府责任
从市政府层面上,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上下协同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为开展试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并定期听取汇报,解决实际问题。乡级统一设置签约服务管理办公室,健全日常管理、服务运行、考核奖惩等运行机制;村级设立签约医生工作室,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二是强化签约平台支撑。加大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顺利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平台支撑。县级医疗机构建设上,投资4.58亿元新址建设市中医和妇幼保健院。乡级医疗机构建设上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相继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任务。村卫生室建设上,投资总额达4000万元,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03个,并配备了必要的医疗仪器。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力量,5年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和高级职称卫技人才50余名,累计公开招聘专业卫生技术人才280名全部落实编制。择优选聘了乡村医生1154名,持续开展“百名优秀卫生工作者”评选活动,对获奖者每人奖励2000元,对获得郑州市、省和国家奖项的人员,分别给予3000元、4000元、5000元的奖励。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健康管理、双向转诊为核心,加快“一卡、一云、一线”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卡”,即居民健康卡,目前全市制作发放40万张,覆盖参合人群62%。“一云”,即:基层医疗云计算项目。加快云计算项目的软硬件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内部五大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创造条件。“一线”,即“0123”分级诊疗体系(0代表村卫生室、1代表乡镇卫生院、2代表县级医院、3代表县域外三级医院)。建立了以签约服务为基础,优惠政策为引导的分级诊疗服务平台,为实现“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秩序提供强力支撑。
二、积极破解推进难点
提高签约率、保证履约率是推进签约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围绕“签约”问题,充分调动供需双方积极性。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签约方法、实行激励措施、开展体验活动,进一步摸清签约居民底子,掌握需求,同时抓住对脑卒中筛查和65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的时机,创新体检与就诊一站式签约。对签约居民到村级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免除一般诊疗费个人承担部分,帮助他们预约诊疗和转诊。与网络公司合作,对服务成效好的医生每签订1户给予2元奖励,每解答1次线上咨询给予1.5元奖励。并定期组织签约双方了解服务内容,体验服务流程,感受服务效果,让签约医生明白责任任务和预期待遇,让签约居民感受到在家门口就能方便、便宜、放心、舒心就医,营造群众参与签约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围绕“履约”问题,着力提高签约服务有效性。为切实增强签约双方的获得感,我们着力在培训、帮扶和督导上用实劲。自2014年起开展了乡村医生免费临床务实进修“311行动计划”,举办了10期签约服务培训班,培训签约医生1100多人。组织县级医疗机构业务骨干成立专家团队下沉基层,对口支援。2016年对基层帮扶指导240多次,会诊疑难病例180多例,有效提高签约服务团队的业务能力。同时建立督查制度,结果与绩效考核分配挂钩。
三、创新签约服务模式
我们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创新服务形式。采取“分片包干、分工协作、分级服务、分类管理”的形式,将全市划分为346个大网格、935个小网格,建立起覆盖乡、村、组、户的服务网络;组建签约服务团队,乡、村两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对暂不接受服务的居民进行观察、随访、了解需求,对有需求才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进行宣传、发放联系卡,加强联系,对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签订协议提供相应服务;并将签约居民划分为健康人群、需关注人群、慢性病人群和特殊需要人群,按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保证服务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可靠性。二是拓宽服务渠道。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公众号“新密健康有约”等形式,签约居民可联系责任医生享受在线咨询、诊疗预约、慢病管理等服务。签约医生也可使用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APP、转诊等服务。三是改善服务流程。根据门诊患者病种及常规诊查流程,合理分布专业诊室和医技检查室,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对住院患者入、出院进行告知,减少患者等候。制定双向转诊程序和标准,建立转诊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患者联系乡级、县级医院就诊或住院,并为出院患者提供上门随访、就医指导、专家会诊等服务,努力做到便捷就医、明白就医、安全就医。
四、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政策体系是推动签约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为此我市强化了四个保障。一是经费保障。按照郑州市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提出的“签约服务团队每服务1名签约居民每年补助10元”的标准,给予经费保障。我市正在研究制定激励服务团队经费补助的措施和办法。二是协作联动。发挥县级医院的技术优势,联合乡村医疗机构,构建“县带乡、乡管村”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与省市三级医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开通远程心电、影像和病理诊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和共享。三是考核评价。按照“项目定工时、工时定工分、工分定补助”的总要求,每半年对签约服务团队及成员进行一次考核,结果用于合理分配绩效工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并与年终评先表优挂钩,有效调动签约医生和服务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对签约服务工作的探索和践行,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市已完成家庭签约18万多户,签约率达90%,覆盖人口73万,基层首诊率达到47%,村卫生室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9%,乡镇卫生院出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21%;脑卒中患病率比签约前下降1.9%。初步取得了“四个强化、四个促进”的成效。“四个强化”:即强化了政府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责任担当、强化了县级医院帮带基层的公益职能、强化了服务团队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定位、强化了签约居民健康管理的参与意识。“四个促进”:即促进了就医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