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307407/2017-00086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公报公示/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新密市水务局 | 关 键 词:公示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7-11-20 | 发布日期:2017-11-20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
河道治理工程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新密市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2017年6月
目录
前言 1
1.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5
1.1建设项目概况 5
1.2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21
1.3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24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33
2.1扰动土地情况 33
2.2取料、弃渣 33
2.3水土保持措施 33
2.4水土流失情况 34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5
3.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5
3.2工程取、弃土(渣)监测结果 37
3.3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38
3.4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39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0
4.1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40
4.2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41
4.3临时措施监测结果 43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45
5.1水土流失面积 45
5.2土壤流失量 45
5.3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49
5.4水土流失危害 49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50
6.1扰动土地整治率 50
6.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0
6.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51
6.4林草覆盖率 52
6.5林草植被恢复率 52
6.6土壤流失控制比 53
7结论 54
7.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54
7.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55
7.3存在问题及建议 56
7.4综合结论 57
8附图及有关资料 59
8.1附图 59
8.2有关资料 59
前言
项目情况
双洎河古称洧水,曾是新密市的“母亲河”。双洎河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发源于嵩山山麓新密市西北五指岭东侧尖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巩密关村的佛洞,经登封市井湾水库,沿登封、新密两市交界南下到月台向东流入李湾水库,自西向东贯穿新密市,经曲梁镇到新郑市辛店镇入境,经新郑、长葛、尉氏、鄢陵,于扶沟县彭庄汇入贾鲁河,全长171km,流域面积1758km2。新密市境内河道干流长46.1km,流域面积868km2,河道上游山区来水基本上由李湾水库控制。
双洎河是新密市最重要的泄洪河道,流域面积占新密市地域面积约86%,历年来未经系统治理,本次治理河段位于新密市南部经济重镇超化镇下游,沿岸厂矿企业及村庄密集,由于多年淤积,加之沿岸村庄发展迅速,部分住户紧邻河道,且近年来新兴厂矿均沿河修建,挤占河道用地现象日益严重,行洪断面逐渐缩窄,且有日渐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洪水下泄,目前防汛形势非常严重,已威胁到沿河厂矿及村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对双洎河进行系统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期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洧水河汇合口(桩号20 750)~观寨公路桥(桩号32 370),承接超化西段治理工程,全长11.62km。建设主要任务为:堤防填筑22.2km、修防汛路11.62km、河道疏挖扩宽11.62km、弯道险工护砌2.97Km、支流沟口防护1.5km、沿河桥梁拆除重建5座、桥下防护7座、拆除重建排水涵闸14座等。
工程等级为Ⅳ等工程,堤防填筑、险工护砌、排水涵闸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施工道路、施工围堰等施工临时建筑物为5级,沿河配套桥梁按照公路-II荷载标准设计,桥梁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
本项目主要由河道工程(包括河道扩挖、堤防加固)、涵闸工程、桥梁工程、施工营地(未发生)、施工道路、取土场等六部分组成;工程总占地面积115.43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04.58hm2,临时占地面积10.85hm2。工程建设期实际总挖方76.18万m3,总填方92.15万m3,利用方为76.18万m3,借方15.97万m3,无弃方。
本工程概算总投资3448.32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790.0万元;由国家、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等四级政府财政投资。本工程于2013年4月中旬开工建设,2014年5月底完工,工程总工期13个月。
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
我单位结合项目实际,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办水保〔2015〕139号)的要求,编制了监测实施方案大纲,并制定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依据技术路线与“办水保〔2015〕139号”文的要求,最终形成监测总结报告,在本报告完成后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土流失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各施工区域采取土地整治和复耕等工程措施,将开挖产生的松散土壤基本拦住,防止其再次流失;对完成的工程措施,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了管理和维护,各项工作保证了水保工程措施更好的发挥作用。植物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松散土方的流失,专业技术人员对绿化区域定期进行养护管理,对长势较差或死亡树草种及时进行了补植补种,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使其景观绿化效果更加显著,同时,随着植被发育及覆盖度的提高,施工扰动地表将得到有效的保护。项目在运行期间,各防治分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开始发挥作用,到本监测时段结束,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也显著降低,部分区域优于原地貌水平。
通过采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原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治理,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均达到目标值。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总体上发挥了较好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
建设规模
堤防填筑22.2km、修防汛路11.62km、河道疏挖扩宽11.62km、弯道险工护砌2.97Km、支流沟口防护1.5km、沿河桥梁拆除重建5座、桥下防护7座、拆除重建排水涵闸14座
建设单位/联系人
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
建设地点
河南省新密市
所属流域
淮河流域
工程总投资
3448.32万元
工程总工期
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
监测单位
新密市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联系人及电话
常松焕13783485178
自然地理类型
低山丘陵区河谷地貌
防治标准
建设类二级防治标准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1.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侵蚀沟法、实地量测、资料分析
2.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实地量测
3.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监测
全面调查、实地量测
4.防治措施效果监测
实地量测、调查、巡查
5.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调查、巡查
水土流失背景值
200~800t/km2•a
方案设计防治责任
范围
128.00 hm2
容许土壤流失量
200 t/km2•a
水土保持投资
120.74万元
水土流失目标值
200 t/km2•a
监测结论
防治效果
分类指标
目标值(%)
达到值(%)
实际监测数量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99.68
防治措施面积
34.38
hm2
永久建筑物及硬化面积
80.69
hm2
扰动土地总面积
115.43
hm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86
98.96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115.43hm2
水土流失总面积
34.74hm2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
1.05
工程措施面积
7.13hm2
容许土壤流失量
200t/km2•a
林草覆盖率
21
23.60
植物措施面积
27.25hm2
监测土壤流失情况
190t/km2•a
林草植被恢复率
96
98.76
可恢复林草
植被面积
27.59hm2
林草类植被面积
27.25hm2
拦渣率
90
95
实际拦挡弃渣量
/万m3
总弃渣量
/万m3
水土保持治理
达标评价
项目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布局合理,防治效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建设区的生态环境。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低于原地貌的水土流失量。防治目标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总体结论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基本做到了“三同时”,完成了边坡防护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开展了场地平整和植被恢复措施。各项措施运行状况良好,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主要建议
(1)及时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损坏的地方,以确保其防护作用。
(2)加强植物措施的补植补栽,确保成活率
(3)加强后续实施的组织管理。
1.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项目概况
1.1.1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
建设单位: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
建设地点:河南省新密市。
所属流域:淮河流域。
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工程规模:本次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洧水河汇合口(桩号20 750)~观寨公路桥(桩号32 370),承接超化西段治理工程,全长11.62km。建设主要任务为:堤防填筑22.2km、修防汛路11.62km、河道疏挖扩宽11.62km、弯道险工护砌2.97km、支流沟口防护1.5km、沿河桥梁拆除重建5座、桥下防护7座、拆除重建排水涵闸15座等。
本工程等级为Ⅳ等工程,堤防填筑、险工护砌、排水涵闸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施工道路、施工围堰等施工临时建筑物为5级,沿河配套桥梁按照公路-II荷载标准设计,桥梁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
本项目主要由河道工程(包括河道扩挖、堤防加固)、涵闸工程、桥梁工程、施工营地(租用民房)、施工道路、取土场等六部分组成;工程总占地面积115.43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04.58hm2,临时占地面积10.85hm2。工程建设期实际总挖方76.18万m3,总填方92.15万m3,利用方为76.18万m3,借方15.97万m3,无弃方。
本工程概算总投资3448.32万元,其中土建投资2790.0万元;由国家、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等四级政府财政投资。本工程于2013年4月中旬开工建设,2014年5月底完工,工程总工期13个月。
1.1.2工程组成与布局
1.1.2.1工程组成
主体工程原设计本项目主要由河道工程(包括河道扩挖、堤防加固)、涵闸工程、桥梁工程、施工营地、施工道路、取土场等六部分组成。
1.1.2.2工程布局
(1)河道工程
工程起点河底高程与《新密市双洎河超化西段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2011年2月,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工程终点顺接,设计河底高程169.9m。自工程起点洧水河汇合口(桩号20 750)~东方红渠首橡胶坝(桩号20 860)延续上游超化西段坡降1/2200,长110m;东方红渠首橡胶坝(桩号20 860)~桩号21 594比降为1/150,长734m;自桩号21 594~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比降为1/705,长1486m;自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高架铁路桥(桩号25 607)比降为1/373,长2527m;自高架铁路桥(桩号25 607)~腾蛟河汇合口(桩号26 640)比降为1/244,长1033m;自腾蛟河汇合口(桩号26 640)~桩号28 470比降为1/425,长1830m;自桩号28 470~桩号29 070比降为1/857,长600m;自桩号29 070~桩号29 970比降为1/276,长900m;自桩号29 970~桩号31 470比降为1/354,长1500m;自桩号31 470~工程终点观寨公路桥比降为1/500,长900m。工程终点设计河底高程衔接现状河底高程,为137.26m。
1)河道疏挖工程
①起点洧水河汇合口(桩号20 750)~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河段沿岸地形较复杂,右岸现状有地方运煤铁路及乡级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且工程起点处为东方红灌渠渠首引水工程,此段河道向左岸扩宽,保留右岸现状设施。
②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樊寨公路桥(桩号25 270)河段左岸为不连续台地,且厂矿企业较多,右岸较开阔,大部分为耕地,此段河道向右岸扩宽,避免对左岸厂矿造成拆迁,并减少工程量。
③樊寨公路桥(桩号25 270)~苏寨生产桥(桩号27 158)河段右岸厂矿较多,右岸为耕地,此段河道向左岸扩宽,避免对右岸厂矿造成拆迁。
④苏寨生产桥(桩号27 158)~桩号27 650河段左岸为苏寨村零星民房,紧靠河道上口,右岸企业厂房较密集,距河道现状堤防外坡脚约15m,现状民房至厂房距离不足50m,此段河道向左岸扩宽,减少拆迁量。
⑤桩号27 650~宏伟渠汇合口(桩号28 270)河段两岸地势开阔,为耕地及林地,且现状河势较顺直,此段河道沿现状轴线布置。
⑥宏伟渠汇合口(桩号28 270)~桩号28 770河段左岸为开阔耕地及林地,右岸为现状乡级公路,此段河道向左岸扩宽,避免对右岸交通造成影响。
⑦桩号28 770~大庙公路桥(桩号29 905)河段两岸大部分为耕地及林地,有零星民居及鱼塘,此段河道沿现状轴线布置,局部为避开民居及鱼塘稍作调整。
⑧大庙公路桥(桩号29 905)~微水河汇合口(桩号30 370)河段左岸为耕地及林地,有零星民居及厂房,右岸为现状乡级公路,以路代堤;微水河汇合口(桩号30 370)~桩号31 170河段左岸均为耕地及林地,右岸紧靠上口均分布有厂房。两段河道均向左岸扩宽,避免对右岸交通及厂房造成影响。
⑨桩号31 370~桩号31 770河段环境较复杂,两岸为附近厂矿企业自建污水处理厂,现状无堤防,河道断面较浅,上口宽20~40m,污水处理厂部分净水池位于河道规划管理范围内,由于厂房及设施占地范围较广,且紧靠村庄,河道无法绕行,与建管局沟通后,此段河道沿现状轴线布置,对部分占压河道行洪断面的净水池进行拆迁。
⑩桩号31 770~工程终点观寨公路桥(桩号32 370)河段断面较规整,两岸均为耕地及林地,此段河道沿现状轴线布置。
2)堤防填筑
由于本次治理河段较长,且沿线控制性建筑物较多,河道下挖深度受限,主要为断面疏浚扩宽,故本次设计堤防较高,填方量大,根据现场查勘及地质勘探成果,新密市双洎河本次治理河段沿岸分布土层大多为卵石土,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本次治理河段堤防采用开挖卵石土就地填筑,并在堤防临水侧设粘性土防渗斜墙防止堤身发生渗透破坏。
根据堤防渗流稳定计算结果,堤防临水侧边坡设计坡比为1:2,背水侧边坡设计坡比为1:1.5;粘土斜墙顶宽1m,背水侧设计坡比1:1.5。有防汛交通要求一侧堤顶设计宽度为5m,无防汛交通要求一侧堤顶设计宽度为3m。
堤顶超高确定:洧水河汇合口上游河段堤顶超高为0.65m,汇合口下游河段堤顶超高为0.68m,本次设计堤顶高程统一为20年防洪水位加0.7m超高。
堤防填筑标准:双洎河本次治理河段堤防级别为4级,对于现状堤顶高程低于设计堤顶高程的河段,对现状堤防进行回填加高到设计堤顶高程。堤身回填卵石土相对密度不小于0.6,P5含量宜小于60%,最大颗粒粒径不超过碾压铺垫层厚的2/3,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粘性土防渗斜墙在土质的选用上应优先选用亚粘土,粘粒含量为15%~30%,塑性指数为10~20,且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如果所用土料含水率高且粘粒含量过多,则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土料填筑标准为压实度不小于0.90。
3)边坡防护工程
由于本次治理河段坡降较陡,平均坡降约1/300,行洪时流速较大,因而河道需进行防护,考虑到硬质防护投资较大,且对河道生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主体设计只对弯道险工段凹岸采用硬质防护,其余河段仅采用草皮护坡。
本次对弯道险工河段凹岸边坡采用M7.5浆砌石防护,厚750px,护砌高度高于5年一遇除涝水位0.2m,浆砌石护坡上部采用植草防护至设计堤顶高程。部分河段现状已有防护,本次不再拆除重建,仅对现状防护进行加固。堤防外边坡及护堤地采用植树、种草绿化。本次工程弯道险工护砌共17处,总长2970m,其中新建防护15处,长2745m,现有防护加固2处,长225m。
(2)涵闸工程
本次治理河段现状共有排水设施14处,均为当地村民自行修建,均存在淤积堵塞现象,破损严重,本次拟全部拆除重建。
涵闸设计排水流量为0.43~1.02m3/s。经水力计算,排水涵断面面积最大需要0.68m2,采用DN1000的C25钢筋混凝土圆管,樊寨公路桥上游右岸采用1.5m×1.5m钢筋混凝土方涵接现状排水涵。
排水涵共布置14座,详见表1.1-1。
表1.1-1 排水涵闸规划表
桩号
位置
现状地面高程
现状沟底高程
进口高程
出口高程
闸门及启闭机参数
21 325
左岸
169.33
168.58
168.47
1m×1m,3t手动
23 000
左岸
165.82
164.89
164.89
164.78
1m×1m,3t手动
23 112
左岸
164.65
163.9
163.85
1m×1m,3t手动
23 420
左岸
166.26
165.26
165.26
165.15
1m×1m,3t手动
23 890
左岸
163.38
162.63
162.52
1m×1m,3t手动
23 880
右岸
163.5
162.75
162.64
1m×1m,3t手动
25 250
右岸
162.53
160.17
160.17
159.63
无
27 415
右岸
153.13
152.38
152.27
1m×1m,3t手动
27 870
左岸
151.31
150.56
150.45
1m×1m,3t手动
28 221
右岸
151.07
149.6
149.6
149.49
1m×1m,3t手动
29 235
左岸
148.28
147.53
147.42
1m×1m,3t手动
29 720
右岸
146.29
145.37
145.37
145.26
1m×1m,3t手动
30 950
左岸
144.37
143.37
143.37
143.26
1m×1m,3t手动
31 490
左岸
143.3
142.3
142.3
142.19
1m×1m,3t手动
(3)桥梁工程
本次治理河段现状共有16座桥梁,其中东方红渠首桥(桩号20 926)为东方红灌渠渠首引水工程工作桥梁;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芦村交通桥(桩号27 530)、大庙公路桥(桩号29 905)、以及纸坊公路桥(桩号30 735),这4座桥梁为县区或乡镇修建的连通河道两岸的主要交通设施;宋大高架铁路桥(桩号25 607)是新建的重要铁路货运交通设施;其余10座桥梁均为沿岸居民及厂矿自建桥梁,大部分阻水严重,年久失修。由于本次治理河段防洪标准提高,且本次设计拟对河道进行扩宽,局部河段进行清淤下挖,轴线进行调整,根据桥梁壅水计算,除高架铁路桥外,现状桥梁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提高建设标准。本次根据现状桥梁结构形式、桥梁间距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并通过与建管局的积极沟通与共同论证,对现状桥梁分别进行桥下防护、拆除重建以及拆除等三种处理方式。
1)桥下防护桥梁
本次拟进行桥下防护处理的现状桥梁均为沿河主要交通桥梁,共7座,分别为东方红渠首桥(桩号20 926)、东店公路桥(桩号23 080)、芦村交通桥(桩号27 530)、大庙公路桥(桩号29 905)、方圆纸业交通桥(桩号30 560)、纸坊公路桥(桩号30 735)以及宋大高架铁路桥(桩号25 607)。
2)拆除重建桥梁
本次拟进行拆除重建处理的现状桥梁均为沿河村庄生产生活必需的主要生产桥梁,且上下游临近处无替代桥梁可供通行,拆除重建桥梁共5座,分别为王村生产桥(桩号21 594)、东店生产桥(桩号23 900)、樊寨生产桥(桩号25 270)、申沟生产桥(桩号26 060)以及苏寨生产桥(桩号27 158)。
(4)施工营地
主体设计中沿河道右岸共布设5个施工营地,总占地2.50hm2,为施工临时占地。
本工程施工区场地比较宽阔平坦,为了施工的需要,施工作业面、石料堆放场、土料场、生活办公区和机械停放、材料仓库等采取沿线分段布置的原则进行布置。按照场区规划原则,工程采取分段布置施工营地,在每个营地内分别设生活、办公区、各类加工厂、机械停车场等。为施工临时占地。
(5)施工道路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是土方工程,河道疏挖、堤防填筑及弃土外运等工程需要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因此需修建临时施工道路,路面宽6m,总长度11.62km。施工道路总占地6.97hm2,为施工临时占地。
(6)取土场
水保方案原设计河道开挖与堤防填筑挖填基本平衡,不产生弃渣,未规划弃土区;临水侧粘性土防渗斜墙部分利用开挖壤土填筑,不足部分从建管局及地勘外业指定取土场取用,粘性土防渗斜墙须外借土方约9.23万m3。本项目取土场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工程设计和实际情况以及方便施工等综合考虑,规划在离河道一定距离地势较高台地,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本项目原定共设取土场3个,临时占地3.88hm2。
1#取土场:位于桩号21 594北直线距离1450m处,隶属超化镇王村,紧临新密市王村煤业公司西北侧。经实地勘察,该取土场现状为台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220.1m,最低处209.0m,高差11.1m,周边为农田及林地,本区排水由位于台地西侧的农田自然排水系统由北向南汇流至下部道路排水系统。本区取土平均厚2.5m,取土后该处地形形态及排水体系基本不变,仍然呈北高南低的台阶状之势,但最上层农地埂坎高度由原来的2.5m增加到6m左右。取土前将表层熟土剥离存放,剥离厚度约750px,用于取土后平整土地覆土复耕。
2#取土场:位于桩号26 060北直线距离950m处,隶属来集镇黄寨村,紧临宋大铁路北侧。经实地勘察,该取土场现状为台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196.1m,最低处188.6m,高差7.5m,南侧为宋大铁路,东侧为乡级道路,其余两侧为农田。本区排水由位于台地东侧的道路排水系统由北向南汇流至下游的道路排水系统。本区取土平均厚2.5m,取土后该处地形形态及排水体系基本不变,仍然呈北高南低的台阶之势,末级台阶高程略高于南侧的铁路,但最上层农田埂坎高度由原来的2.4m增加到接近5m。取土后该处地形形态及排水体系基本不变。取土前将表层熟土剥离存放,剥离厚度约750px,用于取土后平整土地覆土复耕。
3#取土场:位于桩号31 370北直线距离850m处,隶属大隗镇五里堡村,南侧隔道路为远东耐材有限公司的北围墙。经实地勘察,该取土场现状为台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196.6m,最低处192.6m,高差4m,周边为农田及林地、道路等,本区排水直接由北向南汇流至南侧的道路排水系统。本区取土平均厚2m,取土后该处地形形态及排水体系基本不变,仍然呈北高南低之势,末级台阶高程基本与南侧的道路持平,不会形成洼地。但最上层埂坎高度由原来的2m增加到4m左右。取土后该处地形形态及排水体系基本不变。取土前将表层熟土剥离存放,剥离厚度约750px,用于取土后平整土地覆土复耕。
表1.1-2 方案设计取土场占地情况表
序号
取土场位置
临时占地(hm2)
挖方量
(万m3)
平均挖深(m)
占地类型
1#取土场
王村煤业公司西北侧
1.63
4.07
2.5
台地
2#取土场
来集黄寨村,紧邻宋大铁路北侧
1.71
4.27
2.5
台地
3#取土场
远东耐材公司北侧
0.54
1.08
2
台地
1.1.3设计变更情况
1.1.3.1主体设计变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建设单位分别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9月向新密市水务局呈报了设计变更申请,新密市水务局也分别给与了批复,主要批复内容如下:
新密市【2013】52号文批复的主要内容:
(1)同意新密市双洎河超华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堤身结构形式变更方案,由原设计粘土斜墙堤调整为卵石土堤,取消临水侧粘土斜墙,将现场开挖的卵石土剔除巨砾后直接筑堤。
(2)同意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段治理工程31 130~31 630河段初拟变更方案,适当调整河道断面、比降,维持原设计防洪标准,保证河道安全。
新密市【2014】37号文批复的主要内容:
(1)同意取消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一标桩22 285五里河支沟工程。
(2)同意取消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三标桩号27 415新建排水涵闸工程。
1.1.3.2其他变更
(1)取土场变更
由于多种原因,原水保方案设计的3个取土场均没有使用,工程实际施工中为保证用土需求,又重新选择了1个取土场,取土场位于来集镇的黄寨村。
1号取土场:1号取土场位于来集镇黄寨村,原状为坡式台地,面积为3.88hm2,取土厚度约4.1m。总取土量为15.97万m3。主要供3、4、5标段河道堤防修筑之用。该处取土场经土地整治后交于当地村委,现该村将其建设为新农村社区。
(2)施工营地
主体原设计中沿河道右岸共布设5个施工营地,计划总占地面积2.50hm2,为施工临时占地。实际施工中各标段是直接在河道沿线的村庄租用民房作为其施工营地兼做项目部,这些施工营地主要分布在超化镇及来集镇的王村、周岗、黄寨、苏寨等村。经调查,施工营地租用的民房,未发生占地情况。
(3)施工道路
方案原设计施工道路总长为11.62km,路面宽6m,沿河道两侧交叉布设,主要供河道疏挖、堤防填筑及弃土外运等工程需要各种机械设备进场之用,实际施工中施工道路沿河道两侧均为全线布设,单侧宽为3m,总占地面积与方案设计一致,仍为6.97hm2,为施工临时占地。
1.1.4施工组织
(1)交通条件
本工程区域内,有多条乡级公路穿河通行,另有多条混凝土道路沿河铺设,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部分现状交通不便的河段可通过修建临时施工道路解决,且新密市南部乡镇多厂矿企业沿河分布,施工用水、用电、用房均可就地解决,交通十分方便。
(2)建筑材料
工程区位于新密市市区南部,本工程建筑材料及建筑设备主要有:块石、碎石、砂、水泥、钢材等,均可在当地购买。以上材料均通过公路运至工地。在外购砂石料等涉及水土保持问题的,需在购买合同中说明水土保持责任归材料供应方。工程用于堤防填筑的土料拟采用河道开挖土方,围堰填筑的土料拟利用河道开挖弃土回填。
(3)施工用水、电、风
施工供风:本工程无石方开挖,又无大的用风机械,只有混凝土浇筑及钢筋加工少量的用风,根据需要配备3m3/min移动式空压机。
施工供水:由于施工地点分散,沿线村庄较多,可利用施工现场附近村庄的水源作为施工水源。
施工用电:工程区域县、乡、村电网纵横交错,可从就近的村庄电网架设临时供电线路,并备用60kw—85kw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1.1.5施工工艺
河道疏挖及堤防填筑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开挖导流沟→主河槽疏挖→土类筛分→卵石土堤身填筑→粘性土防渗斜墙填筑→清除导流隔堤。
排水涵闸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清基→竖井浇筑。
桥梁施工程序:施工准备→地质情况复核→测量放线→基础开挖→墩台施工→桥板预制及吊装→铺装层及路面施工。
(1)河道疏浚工程施工
土方开挖拟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土方回填,从指定取土场开挖新土,拟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74kw推土机推平,74kw履带式拖拉机压实。
根据地勘资料可知河道土方开挖对象主要为壤土及卵石土,壤土与卵石土比例约为1:3。根据堤防设计成果,河道开挖卵石土全部用于填筑堤防,临水侧粘土防渗斜墙部分利用开挖壤土填筑,不足部分从指定取土场取用,经初步计算,粘性土防渗斜墙外借土方约9.23万m3。粘土防渗斜墙填筑从指定取土场开挖新土,施工机械拟采用74kw推土机推平,74kw履带式拖拉机压实。土方回填时应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750px,土方压实度不小于0.92。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并且进行监督、检查、监理。
(2)砌石工程施工
石料必须选用质地坚硬,不易风化,没有裂缝的岩石,其抗水性、抗冻性、抗压强度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无尖角、薄边。上、下两面基本平行且大致平整;石料最小边尺寸不宜小于500px。
浆砌块石护砌采用坐浆法人工砌筑,砂浆采用搅拌机拌制,胶轮翻斗车运料。石料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使用前必须用水湿润,并清洗表面附着的泥土和水锈,用大的块石砌角,石料大小搭配,砌筑体表面的块石厚度应不小于625px,外露表面要平整,砌缝砂浆饱满。石块之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砂浆,后用碎石片嵌实,砌缝间砂浆采用扁铁插捣密实,块石不得无浆直接贴靠。浆砌石外露面应进行勾缝,勾缝宽度不大于75px,勾缝型式采用外凸平抹式。
(3)桥梁工程施工
1)盖梁及桥墩台施工。灌注桩施工完成后进行接桩施工,接桩施工前应对灌注桩上层凿毛冲洗干净,凿除高度为设计河底高程以下2500px,接桩施工采用护筒一次浇注完成。护筒采用定型钢模,既方便支模,也保证了桩外形的平整、光洁、美观。
2)预应力桥板预制及安装施工。
本次桥板均在预制厂按设计图纸提前预制完成,然后运至桥址处进行吊装。
(4)混凝土工程施工
本次河道治理混凝土工程主要包括:桥梁、涵闸等建筑物。混凝土施工采用现浇,机械施工。由于施工仓面较小,选用0.4 m3混凝土搅拌机拌制,0.5 m3机动翻斗车水平运输,综合运距200m以内,人工配合。混凝土震捣采用插入式震捣器与平板式震捣器结合,震捣密实。模板采用以钢模为主,非标准断面采用木模。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对材料的质量、规格、配合比及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养护等进行监督检查。
混凝土预制构件宜采用场外集中预制,场内铺设安装。要求构件尺寸准确,强度合格,表面平整。
1.2项目区概况
(1)地形地貌
新密市双洎河河道干流长46.1km,河道平均坡降为1/300,控制流域面积868 km2,河道上游山区来水基本上由李湾水库控制。本次治理范围自洧水河汇合口(桩号20 900)~观寨公路桥(桩号32 370),全长11.62km。主要走向为自西向东。双洎河本次治理段位于新密市超化镇东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河谷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现大部被整治成耕地,阶地相对较平坦。阶地两侧为低山和丘陵,其形态不一。现河谷呈“U”型,河床平缓,河深0.5~2m,岸坡多呈70°~80°,两岸较对称;现河床宽约10~30m,该段河底高程自上游到下游从169.90m逐渐降低到151.84m,坡比约3/1000;沿河交通便利。
(2)气象
新密市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寒干燥,风多雪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春旱冷暖无常;秋凉晴爽。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最高气温42℃,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15.8℃,出现在元月份。风向多西北和东南风,最大风速为22m/s,最大冻土深度为750px。年平均降水量为656mm,最多年份为1202mm(1964年),最少年份为428.3mm(196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量较大。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内降水量也不均匀,夏季集中、春秋不足,冬季偏少,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春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1%,秋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5%,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mm。
(3)水文
双洎河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发源于嵩山山麓新密市西北五指岭东侧,尖山乡贡密关村的佛洞,经登封市井湾水库,沿登封、新密两市交界南下到月台向东流入李湾水库,自西向东贯穿新密市,经曲梁乡到新郑市辛店镇入境,经新郑西关镇至梨河镇的黄湾村东南流入长葛市境内,经长葛、尉氏、鄢陵,于扶沟县彭庄汇入贾鲁河,全长204km,流域面积1941km2。新密市境内河道干流长约53km,河道平均坡降约1/300,河道上游山区来水基本上由李湾水库控制,主要支流有子节河、青石河、小清河、洧水河、杨河、泽河、溱河等。李湾水库为中型水库,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为1000年一遇,水库现状总库容为2415万m3,控制流域面积72km2。
(4)土壤
该区域地表岩性主要有灰岩、砂、岩、卵石、沙砾石及褐土组成,主要土壤为褐土、棕壤土和潮土。土壤养份中有机质含量全氮平均为0.1192%,解氮平均为59.38ppm,时效磷平均为17.632ppm,时效钾平均为193.52 ppm,酸碱度pH值为8,均属中肥指标,在农林生产上具有较大潜力。
(5)植被
项目区植被区划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类型为灌丛,主要以草类为主,少量为灌木和乔木。植被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主要以牡荆、酸枣、白羊草群落和化香树、胡枝子、羊胡子草群落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以栎树、刺槐、刺槐、泡桐、果林、农作物为主。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为43.96%。
1.3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1)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情况
2012年5月,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委托新密市青屏水利水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编制单位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该工程无限制工程建设的制约性因素。2012年9月,郑州市水务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进行了技术评审。2012年9月30日,郑州市水务局以郑水行许水保字〔2012〕3号对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批复。
(2)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
1)成立水土保持机构
项目建设单位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非常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设立了水土保持专项工作组。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作为项目开发建设全面履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律职责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按照“三同时”制度,负责检查施工单位水保措施的落实;负责水保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有关事故处理;负责水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对国家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制订了水保工作制度,并指定专人专职负责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与协调,承担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设计变更、工程质量以及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等工作。相应的各施工单位也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组,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落实水土保持工作。
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交底
2013年4月下旬,受新密市双洎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的委托,新密市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承担了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接受委托后,我站立即成立了项目监测小组,在工程建设单位及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配合下,按照监测技术规程和项目要求,依据已批复的《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变更设计,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工程各监测分区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成果质量,我站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工作实行质量负责制。工作质量由项目主持人总负责,并在确定的各个监测点明确具体的工作质量负责人,所有监测数据由质量负责人审核把关,监测数据整编后,项目负责人需对监测成果进行审核和查验,以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3)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
设计单位:郑州市水利建筑勘察设计院。
主体工程施工单位:
施工一标段:河南舜禹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二标段:郑州黄河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三标段:郑州黄河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四标段:河南金龙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五标段:河南大河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单位(施工六标):鄢陵县腊梅园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郑州市水利工程监理中心。
(3)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及会议
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经常召开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部署和检查,并向施工人员通报检查情况,要求相关施工人员及时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检查工作如下:
①2013年5月初,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有关领导专门听取了监测组场区巡测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部署。
②2013年8月中旬,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组织召开“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总监办、水土保持监测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③2014年4月,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工作组带队,总监办、水保监测及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对各防治区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全面排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对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在建工程加快施工进度尽快落实土地整治及植物措施,对绿化区域植物措施进一步完善,保证植物的存活率。
1.4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4.1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2013年5月初,我站承担了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任务。确定自行监测任务后,我站及时组织关技术人员成立了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项目部,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了监测实施方案大纲,并制定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见图1-1。
图1-1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图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严格执行监测项目部制定的监测技术路线,采用实地量测、调查与巡查、资料分析、地面观测等方法对本项目建设扰动土地情况、取土与弃土、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逐项进行了监测。
1.4.2监测项目部设置
监测项目部设在本项目现场,由3人组成,总监测工程师、监测工程师、监测员各1名。
1.4.3监测点布设
(1)监测分区
在不同的工程建设活动扰动强度、占地类型及工程类型下,本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征也不尽相同。对监测范围内的水土保持进行分区监测,才能全面掌握项目的水土流失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成效。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监测有关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原则上应与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相一致。
按照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将监测分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涵闸工程区、桥梁工程区、施工营地区、取土场区、施工道路区共6个分区。
(2)监测点布局
根据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及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并考虑观测与管理的便利性,本项目共布设临时监测点和固定监测点9处,以观测记录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危害情况、扰动土地面积、水土保持措施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等。
其中布设临时监测点6处,不同监测分区分别布设,河道工程区布设临时监测点4处,桥梁工程区布设1处,施工道路区布设1处。临时监测点主要采用调查和巡查的方法进行监测。
布设3个水土流失固定监测点,其中涵闸工程区1处,取土场区2处,主要采用插钎法和侵蚀沟量测法。固定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表1.4-1及附图2。
表1.4-1 固定监测点位布设表
序号
防治分区
监测点位置
监测方法
1
涵闸工程区
边坡
插钎法、侵蚀沟量测法
2
取土场区
边坡、裸露地表
插钎法、侵蚀沟量测法
1.4.4监测设施设备
根据监测内容、方法和点位布设,投入使用的监测设施设备,详见表1.4-2。
表1.4-2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投入使用情况
分类
监测设施、设备
单位
数量
一
简易观测设备
1
皮尺
把
3
2
钢卷尺
把
3
3
钢钎
根
30
二
植被调查设备
1
卡尺
个
3
2
测绳
条
3
3
坡度仪
个
3
三
降雨观测设备
1
自计雨量计
个
6
2
雨量筒
个
6
四
其他设备
1
摄像机
台
3
2
笔记本电脑
台
3
3
照相机
台
3
4
GPS
台
2
1.4.5监测技术方法
(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方法
采用实地量测、资料分析的方法。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GPS 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水土流失防治类型进行分区,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 记忆屏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然后将监测结果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
(2)取土、弃土监测方法
采取实地量测、资料分析的方法。
对弃渣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体积,也可以对各项水保措施分措施进行面积监测。
(3)水土流失情况监测方法
采用地面观测、实地量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地面观测主要是测定土壤侵蚀强度,计算水土流失量。主要为水蚀监测,地面水蚀监测采用插钎法和侵蚀沟量测法:
①插钎法
开挖坡面采用插钎法进行监测。在汛期前将直径12.5px-25px、长1250px-2500px、类似钉子状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一定距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3排、共9根布设。钢钎沿铅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适当加大钢钎密度。每次大暴雨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如下:
A=ZS1000cosθ
式中:A——土壤侵蚀量;
Z——侵蚀深度(mm);
S——侵蚀面积(m2);
θ——坡度值。
同时,在观测区设置雨量筒,记录每次监测的降雨量,以便确定和推算不同降雨量的水土流失情况。
②侵蚀沟量测法
暴雨过后开挖或填筑边坡上往往会留下许多侵蚀沟槽(细沟、冲沟等),应及时进行沟蚀量的调查。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 宽的坡面,量测出沟的平均横断面面积(m2),然后乘以沟长(m)和土壤容重(t/m3),即为某条沟的沟蚀量(t)。各条沟的沟蚀量之和即为调查区的总沟蚀量。侵蚀沟量测法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侵蚀量=(细沟侵蚀量+浅沟侵蚀量)×(1 30%)
细沟侵蚀量=a×h×L×n×r
浅沟侵蚀量=(a+b)×h×L×n×r/2
侵蚀模数=侵蚀量×106/(侵蚀年限×投影面积)
式中:a、b—侵蚀沟上、下底宽度(cm);
h—侵蚀沟深度(cm);
L—侵蚀沟长度(cm);
n—侵蚀沟条数;
r—土壤容重,t/m3。
侵蚀沟量测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4)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法
采用实地量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1)工程措施调查
对排水沟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依据设计文件,参考监理报告,进行工程质量、数量、完好程度、运行状况调查监测。
工程质量与数量调查的时间根据各项工程的工期安排确定,工程完好程度和运行状况在单项工程完工后进行。
2)植被成活率监测
对植被状况的监测采用样方法或标准行法,样方投影面积为:灌木林5m×5m,人工草地2m×2m,每一样方重复3 次,查看林木生长情况、成活率、保存率。植被监测按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进行调查统计。成活率调查在春季、雨季、秋季造林种草后进行,生长状况、保存率在秋季进行,植被面积逐季统计。
造林成活率测定:视造林地地块大小确定样地规格。在样地内用钢尺量株行距,同时清点样地内的造林株数和成活株数,进而计算造林成活率。
种草有苗面积率测定:根据种草地面积情况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样方面积为2m×2m,测定出苗情况,统计出苗数量,草密度达到30 株/m2 以上的为合格。以达到草密度规定标准的面积与播种面积的百分比即为有苗面积率,有苗面积率大于75%为合格。
草地盖度调查样方面积1m×1m,用方格法测定。测定前准备一个方格网,规格为1 m×1m,方格内纵横各拉10 根线,间距250px,形成100 个交点,将方格网置于样方之上,用粗约2mm 的细针顺序沿交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1 次“有”,如不接触算“无”,并作记录。用下式计算出草盖度:
R2=n/N×100
式中:R2—草的盖度(%);
N—测针的总次数;
n—针与草接触的次数。
1.4.6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我站结合项目实际,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编制了监测实施方案大纲,并制定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依据技术路线与“办水保〔2015〕139号”文的要求,最终形成监测总结报告,在本报告完成后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2.1扰动土地情况
扰动土地情况的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见表2-1。
表2-1 扰动土地情况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备注
1
扰动范围
不少于每季度 1 次
实地量测
采用手持GPS 定位仪进行
2
扰动面积
3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
2.2取料、弃渣
本项目取土、弃渣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见表2-2。
表2-2 取料、弃渣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备注
1
取土场、临时堆放场数量、位置、方量、表土剥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 1 次
实地量测、巡查监测
2
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 1 次
实地量测、巡查监测
2.3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的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见表2-3。
表2-3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1
工程措施
措施类型、开工与完工日期、位置、规格、尺寸、数量、防治效果、运行状况
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
1 次
实地量测和资料分析
2
植物措施
措施类型、开工与完工日期、位置、面积及数量、覆盖度、成活率
不少于每季度监测记录 1 次
实地量测和资料分析
3
临时防护工程
措施类型、开工与完工日期、位置、数量、防治效果、运行状况
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
1 次
实地量测和资料分析
2.4水土流失情况
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见表2-4。
表2-4 水土流失情况监测内容、频次与方法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备注
1
水土流失面积
不少于每季度 1 次
实地量测
采用手持GPS 定位仪进行
2
土壤流失量
不少于每月 1 次,遇暴雨、大风等应加测
地面观测
插钎法、侵蚀沟量测法
3
水土流失危害
不定期巡查
巡查监测
3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1.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和郑州市水务局以郑水行许水保字〔2012〕3号对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的批复,确定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28.00hm2,其中项目建设区117.93hm2,直接影响区10.07hm2,详见表3-1。
表3-1 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单位:hm2
行政区划
项目分区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合计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小计
新密市
河道工程区
104.11
104.11
4.65
108.76
涵闸工程区
0.08
0.08
0.01
0.09
桥梁工程区
0.39
0.39
0.01
0.40
施工营地
2.50
2.50
0.47
2.97
取土场区
3.88
3.88
0.28
4.16
施工道路区
6.97
6.97
4.65
11.62
合 计
104.58
13.35
117.93
10.07
128.00
3.1.2项目建设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根据对主体工程征占地资料及竣工资料查阅,结合本项目的水土保持现场勘查确定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实际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115.43hm2,全部为项目建设区,无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详见表3-2。
表3-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 单位:hm2
行政区划
项目分区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合计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小计
新密市
河道工程区
104.11
104.11
104.11
涵闸工程区
0.08
0.08
0.08
桥梁工程区
0.39
0.39
0.39
施工营地
取土场区
3.88
3.88
3.88
施工道路区
6.97
6.97
6.97
合 计
104.58
10.85
115.43
115.43
经监测人员查阅主体工程相关资料、征(占)地资料、设计及监理等资料,结合现场查看,核定工程建设实际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15.43hm2,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相比,共减少了12.57hm2,减少了9.7%,其中项目建设区永久占地与批复方案一致、临时占地减少2.50hm2,直接影响区未发生,比批复方案减少10.07hm2,减少了100%。
防治责任范围主要变化及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为直接影响区未扰动。通过实地量测和调查,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方案,严格施工管理,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区占地,将施工扰动所产生的影响尽量控制在征占地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因施工扰动对征占地范围以外所产生的影响,对周边没有造成直接危害,因此方案批复的直接影响区未发生,比原方案设计减少了10.07hm2。
施工营地实际施工中各标段是直接在河道沿线的村庄租用民房作为其施工营地兼做项目部,这些施工营地主要分布在超化镇及来集镇的王村、周岗、黄寨、苏寨等村。经调查,施工营地未发生,较方案批复的2.50hm2减少2.50 hm2。
3.1.3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根据项目实际,经调查、统计,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115.43hm2,主要包括河道工程区104.11hm2、涵闸工程区0.08hm2、桥梁工程区0.39 hm2、取土场区3.88 hm2、施工道路区6.97 hm2。具体扰动情况见表3-3。
表3-3 扰动土地面积监测统计表
监测分区
扰动情况
整治情况
扰动形式
扰动
范围
扰动
面积
扰动前土地利用类型
整治
方式
整治
面积
整治后土地利用类型
河道工程区
压占、填挖
整个防治区
104.11
耕地、林草地、其他
硬化、绿化
104.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涵闸工程区
压占、填挖
整个防治区
0.08
耕地、其他
硬化
0.0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桥梁工程区
压占、填挖
整个防治区
0.39
耕地、其他
硬化
0.3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施工营地
取土场区
填挖
整个防治区
3.88
耕地
复耕
3.37
耕地
施工道路区
压占
整个防治区
6.97
耕地、其他
复耕、硬化
3.76
耕地、交通运输用地
3.2工程取、弃土(渣)监测结果
根据《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和郑州市水务局以郑水行许水保字〔2012〕3号对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的批复,项目建设所需主要原材料:混凝土、水泥、砂、石子等,均由当地相应生产厂家或专业批发市场供应,相关材料在来源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供货商负责;本项目在建设期借方为15.97万m3,由本项目选定的1处取土场取土;无弃方。
通过实地量测和调查,建设期挖填土石方总量168.23万m3,其中总挖方量为76.18万m3,总填方量为92.15万m3,总利用方76.18万m3,挖填平衡后总借方15.97万m3,均由本项目选定的1处取土场取土,无弃方。
3.3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1)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土石方平衡
根据《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和郑州市水务局以郑水行许水保字〔2012〕3号对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的批复,本项目总挖填土石方162.55万m3,其中总挖方量为76.66万m3,总填方量85.89万m3,总利用方76.66万m3,挖填平衡后总借方9.23万m3,借方全部来源于取土场,无弃方。
表3-4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万m3
项目
挖方
填方
调入方
调出方
借方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数量
来源
河道工程区
73.06
82.29
9.23
取土场
涵闸工程区
1.10
1.10
桥梁工程区
2.50
2.50
合计
76.66
85.89
9.23
取土场
(2)土石方监测结果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及查阅有关资料,本项目建设期总挖填土石方168.23万m3,其中总挖方量为76.18万m3,总填方量92.15万m3,总利用方76.18万m3,挖填平衡后总借方15.97万m3,均由本项目选定的1处取土场取土,无弃方。土石方流向监测结果见表3-5。
表3-5 建设期土石方监测结果 单位:万m3
项目
挖方
填方
调入方
调出方
借方
弃方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河道工程区
72.58
88.55
15.97
取土场
涵闸工程区
1.10
1.10
桥梁工程区
2.50
2.50
合计
76.18
92.15
15.97
取土场
建设期土石方监测结果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可看出,土石方挖填总量略有增加,挖方量减少0.48万m3,填方量增加6.26万m3,调入、调出方量未发生,取土场借方增加6.74万m3,未产生弃方。
3.4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同类建设项目经验,本项目不存在大型开挖填筑区;现阶段,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水土保持措施已基本布设到位并已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场区内无临时堆土场、堆渣场,根据施工道路占地实际,能复耕的均已复耕,其他施工道路已硬化为交通运输用地;除绿化区域外,场内大部分区域已硬化或被水面覆盖,已无发生较大水土流失的可能。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4.1.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情况
根据已经批复的《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可知本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情况如下:
(1)取土场区
土地整治复耕3.88hm2;人工筑埂738m,需土方132.84m3。
4.1.2监测完成水保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按照批复的《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的要求开展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随主体工程同时实施,通过竣工资料查阅、现场查勘、复核,本工程完成了土地整治与复耕等防护措施。基本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各监测分区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表4-1 实际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情况表
防治区
措施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取土场防治区
土地整治、复耕
hm2
3.37
施工道路区
土地整治、复耕
hm2
3.76
合计
hm2
7.13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施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
(1)取土场区
土地整治复耕3.37hm2。
(2)施工道路区
对占用的耕地采取了土地整治和复耕措施,复耕面积3.76 hm2。
4.1.3方案设计水保工程措施与实施情况对比分析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量与实际完成工程量对比分析见表4-2。
表4-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施情况对比表
防治区
措施名称
单位
方案设计
实际完成
增减
取土场
土地整治、复耕
hm2
3.88
3.37
-0.51
人工修筑地埂
m/ m3
738/132.84
-738/132.84
施工道路区
土地整治、复耕
hm2
3.76
3.76
合计
hm2
3.88
7.13
根据实际完成与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工程量对比分析,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取土场总占地面积保持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土地整治和复耕的面积与方案设计减少0.51hm2;根据项目实际,施工道路区对占用的耕地采取了土地整治和复耕措施,增加复耕面积3.76 hm2。
4.2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4.2.1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情况
根据已经批复的《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中对植物措施设计情况如下:
(1)河道工程区
栽植垂柳4648株,撒播草籽23.87hm2。
(2)施工营地区
栽植速生杨(1—2年生)1.00hm2,共计834株。
4.2.2监测完成水保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
植物措施进度是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安排,由施工单位适时适地实施,既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又不能影响措施的防治效果。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分区域、时段施工,达到实施植物措施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抢抓时机实施。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在植物措施的实施上基本上体现了“适时适地,美化环境,蓄水保土”的原则。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总体实施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4年12月。
根据水土保持设施现场监测和查阅施工、监理等有关水土保持的技术资料,本工程共完成的植物措施有:
(1)河道工程区
栽植垂柳4356株,撒播狗牙根草籽22.76hm2。
(2)施工道路区
栽植欧美杨1940株,合1.55hm2。
各分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量实际完成情况见表4-3。
表4-3 实际完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情况表
防治分区
名称及规格
单位
工程量
河道工程区
乔木
垂柳
株
4356
植草
狗牙根
hm2
22.76
施工道路区
乔木
欧美杨
hm2/株
1.55/1940
4.2.3方案设计水保植物措施与实施情况对比分析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量与实际完成工程量对比分析见表4-4。
表4-4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情况对比表
防治分区
名称及规格
单位
方案设计
实际完成
增减
河道工程区
乔木
垂柳
株
4648
4356
-292
植草
狗牙根
hm2
23.87
22.76
-1.11
施工营地区
乔木
速生杨
hm2/株
1.00/834
-1.00/834
施工道路区
乔木
欧美杨
hm2/株
1.55/1940
1.55/1940
实施植物措施发生变化主要原因:
实际完成的植物措施工程量从整体看,较方案设计工程量有增有减。河道工程区狗牙根植草护坡面积减少1.31hm2;施工营地实际施工中各标段是直接在河道沿线的村庄租用民房作为其施工营地兼做项目部,临时占地未发生,植物措施未发生;施工道路区对占用的林地进行迹地恢复,增加林地面积1.55hm2。
4.3临时措施监测结果
4.3.1水土保持临时措施设计情况
根据已经批复的《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中对临时措施设计情况如下:
(1)桥梁工程区
开挖临时沉淀池5个,共需挖土方150m3,土埂填筑土方56.25 m3。
(2)取土场区
开挖土质排水沟369m,需开挖土方60.89m3;临时装土草袋拦挡680m3,需草袋5700个。
(3)施工道路区
开挖土质排水沟11.62km,需开挖土方2092m3。
4.3.2监测完成水保临时措施及实施进度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本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未实施临时措施。
4.3.3方案设计水保临时措施与实施情况对比分析
根据施工记录、监理等有关技术资料以及现场核实,本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未实施临时措施。对施工单位单项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及规范文明施工等有关规定进行了详细查阅。该工程各单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开挖土方堆放于建设区域以内,土方及时倒运回填,尽量避免了雨季施工,有效遏制了防护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危害的目的。
5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水土流失面积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进行水土流失面积监测,通过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面积115.43 hm2;工程施工结束后,各区域已采取硬化或修建构筑物,河道内大部分被水面覆盖,部分区域在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逐步趋于稳定或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面积为27.59hm2。
表5-1 水土流失面积监测表
防治分区
防治责任范围(hm2)
建设期(hm2)
自然恢复期(hm2)
备注
河道工程区
104.11
104.11
25.99
涵闸工程区
0.08
0.08
桥梁工程区
0.39
0.39
施工营地
取土场区
3.88
3.88
施工道路区
6.97
6.97
1.60
合计
115.43
115.43
27.59
5.2土壤流失量
(1)原地貌侵蚀模数
依据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结合本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降雨量、土壤类型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预测对象受扰动情况,按国家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普查》结果以及原地貌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该区的侵蚀形式为水蚀,分析得出工程建设期原地貌土壤水力侵蚀模数200~800t/km2·a。
(2)扰动地貌侵蚀模数
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时段,尤其是集中在土建施工期,由于开挖中加大了地面坡度,改变了地形条件,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可蚀性指数升高,因此各施工场所根据扰动强度不同,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致使土壤侵蚀模数较原地貌侵蚀模数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效果,经整理地面固定调查监测点结合同类型项目类比得出各地面观测点代表地表扰动类型区的侵蚀模数。通过对监测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出项目区地表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5000t/km2·a。
根据本项目特点,结合监测时段,涵闸工程区、取土场区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采用侵蚀沟量测法,侵蚀沟量测2处,涵闸工程区1处,取土场区1处,监测点布设图见附图2。
侵蚀沟量测法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侵蚀量=(细沟侵蚀量+浅沟侵蚀量)×(1 30%)
细沟侵蚀量=a×h×L×n×r
浅沟侵蚀量=(a+b)×h×L×n×r/2
侵蚀模数=侵蚀量×106/(侵蚀年限×投影面积)
式中:a、b—侵蚀沟上、下底宽度(cm);
h—侵蚀沟深度(cm);
L—侵蚀沟长度(cm);
n—侵蚀沟条数;
r—土壤容重,t/m3。
根据侵蚀沟量测法的观测数据和计算公式,推算获得施工期涵闸工程区、取土场区土壤侵蚀模数,结合同类型项目类比得出其他防治区观测点代表地表扰动类型区的侵蚀模数。
表5-2 施工期扰动土壤侵蚀模数
监测分区
背景模数(t/km2·a)
扰动模数(t/km2·a)
河道工程区
500
2200
涵闸工程区
800
3000
桥梁工程区
800
3100
施工营地
取土场区
800
5000
施工道路区
500
2000
(3)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
防治措施实施后,项目区空地区恢复自然植被和土体结构形成相对稳定前,仍将产生一定量的水土流失。通过各监测分区的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结果,得出工程建设区域地表植被恢复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00t/km·a。
(4)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
土壤流失量的计算公式为:
施工准备期土壤流失量=项目建设区的面积×原地貌侵蚀模数×时段;
施工期土壤流失量=(∑扰动面积×扰动后侵蚀模数+∑未扰动面积×原地貌侵蚀模数)×施工时段;
自然恢复期土壤流失量=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实施防治措施后侵蚀模数×恢复时段。
参照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均为水力侵蚀。项目建设区面积115.43hm2,施工期项目建设区全部扰动,施工期项目扰动地表面积为115.43hm2,自然恢复期项目水土流失面积为27.59hm2。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施工期原地貌土壤流失量为868t,建设扰动产生土壤流失量3853t,新增土壤流失量2985t;自然恢复期原地貌土壤流失量为276t,自然恢复期产生水土流失量为441t,新增土壤流失量166t。详见表5-3至5-5。
表5-3 施工期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分析表
监测分区
水土流失面积(hm2)
时段(a)
侵蚀模数t/(km2·a)
流失量(t)
新增流失量(t)
原地貌
施工期
原地貌
施工期
河道工程区
104.11
1.5
500
2200
781
3436
2655
涵闸工程区
0.08
1
800
3000
1
2
2
桥梁工程区
0.39
1
800
3100
3
12
9
施工营地
取土场区
3.88
1
800
5000
31
194
163
施工道路区
6.97
1.5
500
2000
52
209
157
合计
115.43
868
3853
2985
表5-4 自然恢复期土壤流失量分析表
监测分区
水土流失面积(hm2)
侵蚀模数t/(km2·a)
流失量(t)
新增流失量(t)
原地貌
恢复期
原地貌
恢复期
河道工程区
25.99
500
800
260
416
156
施工道路区
1.60
500
800
16
26
10
合计
27.59
276
441
166
表5-5 各阶段土壤流失量
施工期水土流失面积(hm2)
自然恢复期面积(hm2)
原地貌土壤流失量(t)
土壤流失量(t)
新增流失量(t)
施工期
自然恢复期
小计
115.43
27.59
1144
3853
441
4295
3151
5.3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根据施工记录、监理等有关技术资料以及现场核实,该工程各单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开挖土方堆放于建设区域以内,土方及时倒运回填,施工期间经过合理调配综合利用,无弃方,尽量避免了雨季施工,有效遏制了防护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危害的目的。通过对项目区周边调查,未发现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5.4水土流失危害
根据施工记录、监理等有关技术资料以及调查、巡查,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存在水土流失对项目周边造成的影响,无水土流失危害发生。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6.1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扰动土地面积为115.43hm2,经调查统计,共完成治理面积115.07hm2,其中永久性建筑物、场地硬化及水面等面积80.69hm2,工程措施面积7.13 hm2,植物措施面积27.25hm2。
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治理措施面积+永久建筑物面积 固化硬化水面面积)/扰动地表面积=99.68%,达到治理目标,治理效果显著。各防治分区的扰动土地整治率见表6-1。
表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单位:hm2
防治分区
占地
面积
扰动土地面积
扰动土地整治面积
扰动土地整治率(%)
工程
措施
植物
措施
硬化、建筑物、水面
小计
河道工程区
104.11
104.11
25.70
78.12
103.82
99.72
涵闸工程区
0.08
0.08
0.08
0.08
100
桥梁工程区
0.39
0.39
0.37
0.37
94.87
施工营地区
取土场区
3.88
3.88
3.37
0.51
3.88
100
施工道路区
6.97
6.97
3.76
1.55
1.61
6.92
99.28
合 计
115.43
115.43
7.13
27.25
80.69
115.07
99.68
6.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指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含未扰动的水土流失面积)的百分比。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等于项目建设区面积-永久建筑物占地面积-场地道路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施工资料及动态扰动监测结果,项目扰动土地面积115.43hm2,除去硬化、水面及建筑物占地面积外,造成水土流失面积为34.74hm2。项目建设期,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绿化措施,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38hm2,由此计算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6%。详见下表6-2。
表6-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单位:hm2
防治分区
扰动土地面积
硬化、建筑物、水面
造成水土流失面积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工程
措施
植物
措施
小计
河道工程区
104.11
78.12
25.99
25.70
25.70
98.88
涵闸工程区
0.08
0.08
桥梁工程区
0.39
0.37
0.02
施工营地区
取土场区
3.88
0.51
3.37
3.37
3.37
100
施工道路区
6.97
1.61
5.36
3.76
1.55
5.31
99.06
合 计
115.43
80.69
34.74
7.13
27.25
34.38
98.96
6.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拦渣率,是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渣(土)量与工程弃渣(土)总量的百分比。弃土弃渣量是指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量,也包括临时弃土弃渣,拦挡指的是有效集中拦挡。
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土石方挖、填总量为168.33万m3,其中,实际开挖土方量76.18万m3,通过工程建设内部调配充分利用76.18万m3,挖填平衡后由取土场借方15.97万m3,无弃方。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现场调查经综合分析,本项目拦渣率超过95%。
6.4林草覆盖率
林草覆盖率指林草类植被面积占项目建设区面积的百分比。林草面积是指开发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所有人工和天然森林、灌木林和草地的面积。其中森林的郁闭度应达到0.2以上(不含0.2);灌木林和草地的覆盖度应达到0.4以上(不含0.4)。零星植树可根据不同树种的造林密度折合为面积。
根据监测和资料统计,本监测项目建设区面积为115.43hm2,工程建设后期采取了各项植物措施,林草植被占地面积为27.25hm2,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23.60%。
6.5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林草类植被(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宜于恢复植被)面积的百分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积,不含国家规定应恢复农耕的面积。经调查监测,项目建设区内可恢复林草植被的面积为27.59hm2,植被实际恢复面积27.25hm2,林草植被恢复率=植被占压面积/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98.76%。
表6-3 林草覆盖率和林草植被恢复率计算表 单位:hm2
防治分区
扰动土地面积
可绿化面积
已绿化面积
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覆盖率(%)
河道工程区
104.11
25.99
25.70
98.88
24.68
涵闸工程区
0.08
桥梁工程区
0.39
施工营地区
取土场区
3.88
施工道路区
6.97
1.60
1.55
96.87
22.23
合 计
115.43
27.59
27.25
98.76
23.60
6.6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之比。根据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项目区位于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根据调查监测,项目区内各项措施已完工,项目区防治责任范围内平均土壤流失强度已经达到微度,目前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0t/(km2·a),平均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05,大于竣工验收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1.0),达到竣工验收防治标准。
7结论
7.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
通过监测结果显示,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实际发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有所减少,实际发生的防治责任范围为115.43hm2,较方案批复防治责任范围128.00hm2 减少了12.57hm2。
(2)水土流失量动态变化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施工期原地貌土壤流失量为868t,建设扰动产生土壤流失量3853t,新增土壤流失量2985t;自然恢复期原地貌土壤流失量为276t,自然恢复期产生水土流失量为441t,新增土壤流失量166t。
(3)防治达标情况
通过采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原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治理,使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的水土流失量比施工阶段不采取防治措施下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68%,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96%,建设各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小,现阶段土壤流失控制比达1.05,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76%,林草覆盖率为23.60%,各项指标均达到目标值。
表7-1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与实际达到值
防治目标
方案目标值
实际达到值
达标情况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99.68
达标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86
98.96
达标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
1.05
达标
拦渣率(%)
90
95
达标
林草植被恢复率(%)
96
98.76
达标
林草覆盖率(%)
21
23.60
达标
7.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于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达到预期效果。防止了土壤被雨水、径流冲刷,保护了水土资源,使防治范围内因工程建设发生的水土流失总量得到有效地控制。
7.2.1工程措施
取土场区土地整治复耕3.37hm2;施工道路区对占用的耕地采取了土地整治和复耕措施,复耕面积3.76 hm2。
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要求,到达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质量总体合格。
7.2.2植物措施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河道工程区栽植垂柳4356株,撒播狗牙根草籽22.76hm2;施工道路区栽植欧美杨1940株,合1.55hm2。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树(草)种选择得当,管理措施基本到位,乔、草成活率、覆盖率较高,对保护和美化各防治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植物措施质量总体合格。
7.2.3临时措施
根据施工记录、监理等有关技术资料以及现场核实,本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未实施临时措施。对施工单位单项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及规范文明施工等有关规定进行了详细查阅。该工程各单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开挖土方堆放于建设区域以内,土方及时倒运回填,尽量避免了雨季施工,有效遏制了防护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危害的目的。
7.3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植物措施局部不到位,应及时进行补植完善。
2)部分乔、灌木已死亡,应及时补植,提高植被成活率。
(2)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及本项目实际情况,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1)为保障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得到落实,应加强其后续实施的组织管理和监理,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各项措施永久发挥作用。
2)继续做好植物措施的后期管护工作,对于死亡的植物措施要补植完善,提高植物措施成活率,以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度。
7.4综合结论
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超化东至来集段河道治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新密市双洎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各级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极为重视,积极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落实管理责任。相继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程监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水土保持工作进展顺利。
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各分区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布局较为合理,效果比较明显,有效地减小了建设过程中和运行初期造成的水土流失,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要求。
水土流失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各施工区域采取土地整治与复耕等工程措施,将开挖产生的松散土壤基本拦住,防止其再次流失。植物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松散土方的流失,专业技术人员对绿化区域定期进行养护管理,对长势较差或死亡树草种及时进行了补植补种,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使其景观绿化效果更加显著,同时,随着植被发育及覆盖度的提高,施工扰动地表将得到有效的保护。项目在运行期间,各防治分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开始发挥作用,到本监测时段结束,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也显著降低,大部分区域优于原地貌水平。
通过采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原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治理,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均达到目标值。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总体上发挥了较好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8附图及有关资料
8.1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2)监测分区及监测点布设图
(3)防治责任范围图
8.2有关资料
监测影像资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