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B(2021)411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动市区教育体制改革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005252266/2021-00061
  • 发布机构:郑州市教育局
  • 关键词: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建议,提案
  • 成文日期:2021-08-06
  • 发布日期:2021-08-06
  • 对郑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B(2021)411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动市区教育体制改革建议的答复

    叶文雄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市区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针对您所提建议内容,我市教育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与改进。

    一、保障有力,加强师德师风,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工资待遇得到保障。市本级中小学教职人员绩效工资总量提高了27.8%,年平均工资收入略高于公务员。进一步明确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地方教龄津贴标准,规范发放方式和时间。继续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五年来,郑州共拨付配套资金8.4亿元,对乡村教师进行生活补助。继续在乡村教师补充、住房保障、职称岗位结构等方面,给予支持照顾,五年来,全市共投资1.2亿元,建成农村教师周转宿舍1674套。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完善投诉调查惩处机制。积极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坚持典型引领带动,认真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和省最美教师候选人推选、市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十三五”期间,评选出2名省级最美教师,79名郑州市最美教师;与市人社局联合评选出师德先进个人69人,师德标兵30人,师德先进集体30个;评选出2364名郑州市教育局师德先进个人。

    教师专业素质持续提升。建立教师梯级培养模式,依托杰出教师工作室培育骨干教师。“十三五”期间,培养了“中原教学名师”2名,首届河南省中原名师10名,第二届中原名师培育对象32名,省名师554名,省骨干教师4376名,市级名师230名,市级终身名师19名,市级杰出教师20名,市级骨干教师4353名。启动郑州市中小学“千人教育名家”培育工程,遴选了1000名培育对象到高校培训。部分名师承担了国培、省培项目以及部分市级培训授课任务。实施名班主任培养工程,评选命名98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其中17个被命名为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编制《郑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2020年修订)》,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长效机制;修订《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强化宣传引导,扎实开展师德教育主题征文、师德师风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坚持典型引领,模范带动,积极开展最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工作,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强化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一是贯彻实施五级教师培训机制,开展“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项目,实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实施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郑州教师到清华北大等众多国内知名大学和学校进行深造学习、集中培训、跟岗研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培育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郑州市要求各区县(市)要将本地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区县“市”要按照不低于当地教师工资总额的1.5%—2.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郑州市属各学校更是按照每年每位教师4000元的标准安排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经费。

    二、积极实行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近几年,郑州市教育局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进教育交流轮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市推进教师交流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交流力度,建立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实现区域内教师交流常态化,率先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继续推进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人事局、郑州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教人[2006]42号),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以人岗相适、优化配置及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正向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专任教师在学历结构、中高级教师职称等比例大体相当。三是扩大交流范围,改善薄弱校师资力量。坚持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强校 新校、强校 民校、学区教研协作体、教育专家团帮扶、农村学校组团发展等模式,通过实施“优质倍增”“培优提升”学区制和“名优民校”四大工程,最大限度地扩充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实力。采取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派出有较强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能独立承担公开课等教学任务,具有中小学一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创新交流方式方法,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2016年率先在金水区开展人事关系档案随人走的教师交流试点工作,先将辖区内的小学分为5个学区,让每个学区内的小学间教师相互交流,一年后,学区与学区间的教师也开始交流。其主要特点就是,档案随人走,中间间隔2年,然后重新轮换。5年内,金水区打算将全部老师交流一遍。真正做到优质师资力量共享,达到要使学生不流动(不择校),老师队伍需流动的目的。试点结果促进了校际间师资平衡,择校热有所降温,新建校成为热点,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推广金水经验。另外,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这项工作涉及人事、财政等部门,郑州市教育局将继续深入调研,为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做好基础工作,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

    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豫教人〔2021〕45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意见。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教师统筹力度,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推动区县(市)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全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先后出台《郑州市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郑州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分解下达2019年新增公办幼儿园目标任务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五年来,共计建成公办幼儿园354所,新增学位11.35万个,进一步缓解了幼儿“入公办园难”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注册幼儿园1848所,在园幼儿43.87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5%,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为81.88%,超过国家要求80%的标准。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达标验收的幼儿园1179所,其中河南省示范幼儿园69所,郑州市示范幼儿园177所。郑州市省级示范幼儿园数量约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2019-2020年,我市将每年新增100所公办幼儿园发展任务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在市专班的领导下,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转、收”三位一体的公办园建设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市实际新增公办幼儿园354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13520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1年,幼儿园投用列入全市“一件事”工作任务,市教育局及各区县(市)已成立投入使用幼儿园工作领导机构,专人专班,以周例会、月上报、季公布的方式全力推进,努力打通幼儿园投入使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两年来,二七区新增公办幼儿园23所,2020年底已投用15所,投用公办学位4590个;2021年拟投用幼儿园8所,预计投用学位2400个左右。我市学前教育体量大,基础并不薄弱,说明城市充满活力,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旺盛。我们将在下步加大推进力度,努力达到公益性、普惠性发展目标。

    四、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建设,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严格落实《郑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郑政办〔2017〕108号)要求,持续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市区中小学建设累计总投资16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7所,新增学位27.6万个,其中小学学位19.2万个、初中学位8.4万个;投入使用中小学140所。义务教育资源储量的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了市区中小学的入学压力。

    2021年计划投资38.8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9所,其中小学19所,中学10所。共增加945个班、44160个学位,其中小学618个班、27810个学位,初中327个班、13500个学位。计划投入使用中小学31所。其中小学25所,中学6所。可提供1104个班、50820个学位,其中小学876个班、39420个学位,初中228个班、11400个学位。

    五、实现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午餐供餐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家长自愿、费用自理”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 中央厨房集体配餐方式,2020年7月,市区535所公办中小学实现供餐服务全覆盖。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努力增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心工程。课后延时服务方面,坚持自愿、免费原则,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看护托管服务及个性化作业辅导、素养提升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2020年年底实现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回应社会关切,2019年起,我市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试点,2020年7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我市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人员、经费保障等作出规定。我市课后服务坚持全覆盖、普惠性、高质量、有特色,实行课后服务免费托管,并充分利用学校人员、场地、资源的优势,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课程,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顶层设计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目前郑州市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到85.3%,教师参与率达到93.6%。今后我们将继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实现课后服务更高品质的推进。

    六、加强普法教育力度,强化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一是我市将法治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评价考核,市教育局每年下发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要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法治教育内容。将法治教育课设为必修课,道德与法治作为郑州市中招考试必考课目。二是成立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聘任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同时,自2003年以来,全市中小学聘任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等工作人员兼职法治副校长,目前,法治副校长和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后进生”转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深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七、高度重视各类教育,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防范学生欺凌教育,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周密部署教育系统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国学、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等内容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注重诚信、维护正义的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遇到突发情况和思想障碍及时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摒弃离家出走、无事生非等消极思想和情绪,慎重交友,远离烟酒、管制刀具、网络成瘾、游戏厅等不良嗜好,不断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

    防性侵教育,坚持把未成年人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纳入安全教育计划,利用聘请法制副校长、“六员进校园,合力保平安”等时机,开展法制进校园宣讲活动,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严密组织学校教职员工、临聘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和现实表现背景审查活动,建立重点人员管理档案,审查发现的涉毒、涉法、涉诉和有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重点人员予以坚决清理。加强寄宿制学校女生宿舍管理,所有女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严格落实管理员资格要求、出入人员管理、请销假、夜间巡查等管理制度。按照“五个全覆盖”要求,联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外培训辅导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执业资质检查和场所安全隐患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对发现的性侵害线索和苗头进行认真核实并依法处理,对违规开办的机构及时予以关停。

    禁毒宣传教育,以校园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墙报、宣传栏、黑板报、展板、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期末家长会、假期前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禁毒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四个意识”,构筑“三道防线”,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和预防毒品的基本知识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将禁毒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政课中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联合强制隔离戒毒所用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的形式论述和剖析毒品的危害,结合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告诫学生认清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将禁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教师和校医结合青春期专题教育从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的角度进行学科教学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毒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将禁毒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避免形成校外教育盲区。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形式宣讲禁毒常识,帮助家长掌握有关禁毒知识和教育子女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方法,使家长能以其特殊而有效的身份影响子女,做好子女的榜样,堵截学生参与吸、贩毒的源头,减少了学生受引诱、教唆的机会;将禁毒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倡导学校开展校园特色禁毒模式,指导学校将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与构建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净化教育环境,杜绝毒品对校园的侵蚀;将禁毒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宣传教育和社区、社会组织的禁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向社会、既向社会宣传毒品危害,又使自己受到教育,一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反邪教工作措施,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反邪教协会,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捍卫法律尊严,揭露邪教本质与危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识别和防范邪教的能力,积级配合辖区综治办、司法局和公安局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家长和师生了解邪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邪教对社会、家庭、对人的危害。加强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学校充分依托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站、家校平台等宣传阵地,定期和适时地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通过法制副校长或“六员”警示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课、观看警示教育片、设计反邪教手抄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社区、家庭反邪教育的合作,通过社区、家长学校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反邪教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对邪教危害的认识,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美丑,形成学校为主、社区配合、家庭合作的教育社会化体系。

    以上是针对您所提建议中我们做的一部分工作,距离你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进一步认真研究建议内容,查漏补缺,以最大努力去做更全面的工作成绩,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1年6月15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