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0001-0203-2016-00336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 |
信息来源: | 发文日期: | 2016年07月18日 | |
名 称: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驻马店行动纲要的通知 | ||
文 号: | 驻政〔2016〕58号 | 关 键 词: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国制造2025驻马店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7月9日 中国制造2025驻马店行动纲要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加快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建设制造强市,特制定本纲要。一、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领域。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市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创新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立足我市发展实际,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制定实施本纲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为特征的制造强市,是明确发展新定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融入制造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竞争新优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然选择;是履行历史新使命,充分发挥制造业主导作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把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结合起来,把发挥比较优势与创造竞争优势结合起来,把开放招商引进与本土企业升级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结合起来,既要前瞻布局高端制造业发展,又要抢抓机遇建设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做大制造业规模的同时,切实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富民强市提供坚强支撑。(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适应新常态,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方向,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坚持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并举,坚持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并进,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制造,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驻马店制造向驻马店创造转变、驻马店速度向驻马店质量转变、驻马店产品向驻马店品牌转变, 建设全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大市。基本原则是:——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在新常态背景下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全市工业规模,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逐步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向研发、服务等环节延伸,提高附加值。——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战略机遇,在促进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同时,丰富创新内涵,支持企业引入智能制造模式、先进组织方式等,引导企业依托互联网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开放引进,内生动力。契合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内涵变化,依托比较优势,更好的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提高对高端环节的承接能力,同时培育提升本土企业,引导入驻企业与本地企业产业链对接,实现产业链本地化发展水平,提高入驻企业的根植性。——升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控制新增企业项目的质量,提升工业增量的层次,力争以增量升级带动存量调整,整合优化存量,推进产业整合与企业重组,促进沉淀的生产要素尽快进入新产业新项目,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营造宽松环境。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新型“小巨人”企业。(三)发展目标1.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大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工业企业1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2—3家,培育年营业收入50亿到百亿企业3—5家,产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智能制造加速渗透。“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集约化、低碳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到202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大市,迈入河南省制造强市行列。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二、重点领域立足区域优势,挖潜后发优势,契合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全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大市。突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准切入点,围绕比较优势寻求重点突破,以创新引领、集群引进、规模扩张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区域工业增长新引擎;突出优势领域,重点推进装备制造、食品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价值升级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支柱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支撑;挖潜产业优势,重点推进化工、现代家居、纺织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改造、拉长链条、优化存量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全面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一)高端装备——现代农机装备。抓住农机装备进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大领域的机遇,依托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机产业优势,以产品成套、作业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粮、油等大宗粮食及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现代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复式作业机具、播种施肥施药机械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支持企业积极利用自动驾驶、在线测产、自动停机、秸秆收集处理、遥感等“精准农业”技术,切实提高产品的智能性、可靠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引导企业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智能装备,培育基于“互联网 智能农机装备”的大数据及云计算平台,创新农机服务商业模式,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和精准作业能力。——智能电力装备。紧盯国家特高压建设机遇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电力设备核心竞争力,依托德威电缆、乐山电缆、圣地变压器等龙头企业,深化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关键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围绕超高压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等环节, 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变压器、智能型有载调容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及智能电网配套设备、智能电表以及网络通讯变压器,完善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开展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电网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立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智能装备的需求,重点引进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成套智能装备项目,带动本地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转型发展。依托恒久机械、合维机电等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测控装置以及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大型电液动力换档变速器、高速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直线电机、丝杠、导轨、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液压系统、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智能润滑系统、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高性能密封装置等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二)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发挥海川电子超薄玻璃深加工项目的带动作用,吸引下游产业链深加工及配套环节入驻,重点围绕消费电子领域的手机触屏、平板电脑盖板及ITO导电膜行业基板原片等,满足ITO导电膜玻璃及OGS触摸屏基板玻璃等高端电子玻璃需求,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终端。拉长新型显示产业链,利用超薄玻璃产业优势,积极吸引下游电子产品项目入驻,加快向智能终端等消费电子产业延伸。重点引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项目,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LED。以培育龙头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推广应用为重点,重点发展高亮度低能耗的通用LED 照明灯具、LED 交通灯和 LED 汽车灯等LED应用产品以及军用照明等特殊照明产品。加快引进以LED光学透镜、光学镜头为代表的LED显示产业,推动LED 外延芯片设计和制造、多芯片封装技术等新型封装工艺、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晶体及GaN同质衬底材料的加工和制作。(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技术发展主导方向,依托金龙集团、银泰汽车等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以及电动场地车、电动巡逻车等,支持专用车企业开发新能源车辆产品,加快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整车产业化进程,增加车型储备,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努力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积极推动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车等整车产业化。(四)生物医药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依托天方药业、全宇、鲁洲等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医药产业基地。推进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针对国内外疾病谱的变化,重点发展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糖尿病药、抗感染药和抗生素、抗肥胖药、抗肿瘤药、呼吸系统药物、抗溃疡药、维生素等。大力发展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以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试剂和高效生物催化剂为发展重点,重点突破高端发酵工程产品。重点发展生物提取产业,吸引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发展以多种野生植物进行高效提取后的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植物源生物农药、废渣加工生物有机肥料等产业链条。以盛世伟业为龙头,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前景良好的预防、医疗、诊断、康复和急救等医疗器械企业,重点发展技术门槛不算太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保健、康复类产品。(五)新能源抓住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本地基础优势,依托鹏辉锂电池,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摩托车等,大力发展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以及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坚持需求牵引,以华顺阳光、信义光伏等为龙头,加快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方向,培育形成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基地;依托上蔡国能生物质发电,研究开发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提供生物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燃气;按照“分散开发,集中管理”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开展风电与其他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创新,加快推进风电场项目建设。(六)新材料依托昊华骏化集团,立足化工产业优势,拉长化工产业链,以小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引导化工产业向新型工程塑料、新型树脂等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化工材料延伸;以中多铝镁为龙头,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高性能钢等,为本地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新材料支撑,引导企业研发各类新型合金材料;以惠强新材料为龙头,围绕本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等优势产业需求,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等,培育形成“新型电池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车”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鼓励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和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高效密封材料、环保涂层材料、轻型钢结构ASA板镶嵌式集成节能建筑体系、新型防水卷材等。(七)节能环保依托昊华骏化、龙山通用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绿色化需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环境服务业领域延伸,形成“制造 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围绕本地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需求,重点发展适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化工、食品、制药、造纸、发酵工业为主的清洁生产装备,力争在高效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装备等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八)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发挥“中部汽车产业示范基地”综合优势,以驻马店中集华骏、大力天骏为依托,重点发展半挂车、自卸车、厢式车、消防车、罐式车等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在集装箱专用半挂车、高层建筑水泥浆泵车、自装自卸垃圾车、高层建筑消防用高空作业车等领域推出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配套企业的专业化、模块化水平,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争取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导域外关键零部件企业落地配套,加快培育发展汽车后市场,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成国内重要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电动摩托车。依托汝南产业集聚区培育新能源电动摩托车产业集群,强化立马车业集团、绿佳车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实现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生产普通电动摩托、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四轮车的基础上,加快研发生产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独轮、双轮平衡车。支持周边小微企业生产车架、车厢、轮毂、电镀五金件、鞍座、仪表、塑件、外壳、模具、电机、塑件喷涂、配件电泳烤漆、包装印刷等电动车零配件和部分关联配套产品,加强与整车制造企业的产业配套协作,提高产业配套本地化水平。全面配套建设电动车产业文化园、电动车城,加速发展电动车行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电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河南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动车产业基地。(九)食品——粮食加工。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杂粮等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由粮食加工业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围绕小麦面粉加工及转化增值,引导大程粮油集团、克明面业和一加一面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各种专用粉、强化粉、预配粉等。依托本地面粉和杂粮,加快发展各种营养强化挂面、鲜切面、方便面等。依托徐福记等企业,鼓励发展面包、饼干、糕饼类等焙烤类食品。积极开发麦胚产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玉米的开发利用,依托鲁洲生物等企业积极发展玉米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正大饲料、扬翔饲料,大力发展特种饲料、配方饲料等。重视大豆、薯类等产品的开发利用。——油料加工。以花生、菜籽、芝麻等特色油料深加工为重点,实施绿色放心食用油工程,加快干法脱皮、低温冷榨、膨化浸出等油脂精深加工技术改造,提升油料加工业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益。提高皮壳、饼粕、油脚等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复合氨基酸等新产品。依托维维粮油、懿丰油脂和大地油脂,稳步发展花生油、菜籽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等系列产品。放大正源石磨香油“河南省老字号”和正道香油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全国唯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等综合优势,发展芝麻油等特色产品,形成有特色的芝麻油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用油精炼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系列产品,扩大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肉制品加工。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大力发展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着力打造集饲料加工、养殖基地、屠宰加工、精深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一体,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产业链,培育一批全产业链企业。依托众品食业、尚品食品,巩固提升猪肉加工优势,依托驿城区、泌阳县恒都食品、溢佳香等企业,大力发展牛肉加工及牛副产品加工。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发展烧鸡、兔肉等地方特色食品。——调味品。加快推进调味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发展水平。发挥十三香等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集群品牌,形成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调味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传统调味品,提升优势产品规模和竞争力;加快发展与各种方便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家用和餐饮企业用品相配套的复合调味料新产品。——食用菌加工。充分利用泌阳干鲜香菇获得河南省食用菌无公害产品认证、泌阳花菇“全国唯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影响,吸引加工企业入驻,积极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和循环利用产品,提高食用菌附加值。大力开展食用菌药用成分提取与利用研究,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巩固泌阳县全国香菇大县、中国花菇之乡的地位。——饮料。依托区域粮食、果蔬、茶叶及其他农产品等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知名饮料制造企业,积极引进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谷物饮料、茶饮料和功能型饮料等项目。支持白酒行业采用生物技术,不断提高老基酒、棠河醇、豫坡酒、俸皇酒、永乐仙酒、朗陵罐酒等地产酒类品牌影响力。鼓励华润雪花等企业逐步增加高附加值啤酒产品比例。——后厨产业。推进传统烹饪技术的工业化改造,鼓励尚品食品、恒都公司等企业延长畜禽加工产业链,持续探索中央厨房餐饮肉品食材新理念新技术,不断丰富速冻低温肉制品、速冻调理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品种,参与产业标准制定。支持企业拓宽营销渠道,加快拓展食品加工企业 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 集团消费、食品加工企业 连锁专卖店(社区网点、超市等)等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的半成品和成品,把我市打造成为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后厨产业生产基地。——休闲食品。依托区域粮食、畜禽、果蔬等资源优势,以满足休闲、旅游、嗜好为重点,推动休闲食品规模化发展,提升传统产品工业化生产水平,积极开发营养健康、风味独特的新产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优化卷烟产品结构,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十)化工以“化工岛”模式为标杆,拉长化工产业链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闭环,把各种原料“吃干榨净”,打造“化工陆岛”。稳定甲醇、纯碱、合成氨、尿素、化肥、三聚氰胺等上游产品生产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节能环保水平,拉长甲醇、氨、乙二醇等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醋酸制乙醇、三聚氰胺发泡树脂、三聚氰胺纤维、液化甲烷、液化天然气、纳米催化剂、橡胶制品、高端化妆品等中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十一)现代家居紧跟现代家居产业需求趋势,立足区域需求,大力发展地板砖、墙砖、家具、厨卫等需求空间大的产业领域,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层次和节能环保水平,配套发展新型石材、绿色板材等,打造区域性现代家居产业基地。围绕人性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和层次,引导品牌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分工合作网络,重点发展钢木室内门、高端展示橱柜、防火防盗门、不锈钢门等领域。立足家具产业需求,大力发展新型环保高密度板材、禾香板、纤维板、刨花板、木制建筑构件、木塑复合板等,突出绿色环保,强化传统工艺改造提升,持续提高绿色板材比重。(十二)纺织服装以中天纺织为龙头,加快纺织环节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精梳无结纱、工业用布、精麻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色织织物,超前谋划发展高新纤维,做大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依托西平县中国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优势地位,培育壮大服装服饰产业,积极承接品牌服装服饰企业,吸引中高端西服、休闲男装、女装、羽绒服等企业入驻,带动本地上游纺织环节升级,培育服装服饰产业集群。稳步发展皮革皮具、制鞋业等产业,提升产品层次。三、主要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七大重点工程。(一)实施载体提升工程,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按照“整体提升、多点支撑、强化优势”的总体思路,依托现有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专业示范园区及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各级产业发展载体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一是统筹谋划产业集聚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全市现有省级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各园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产业链优势,以提升集聚区专业化、集群化、特色化为目标,聘请专业机构科学规划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产业链图谱及重点发展任务,积极引导各个园区强化合作、联动发展,加快推动集聚区转型升级。二是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支持园区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广“整机 配套”、“原材料 制成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链模式,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重点支持驻马店食品、装备制造、汝南新能源电动摩托车、遂平食品加工、确山门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示范园区,按照规划引导、细化定位的要求,积极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性智慧园区,探索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四是提升产业载体建设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地产商,采取“国资代建 企业投资”的模式,推进园区建设向智能化、配套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平台。(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具有驻马店特色的“两化”深度融合新路径。一是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推进实施“关键环节、企业、行业、区域和服务支撑”等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驻马店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二是加快推动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建设,选择信息化基础条件好、行业集聚度高、发展潜力好、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优先推荐申报、建设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催生培育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推进智能制造,创建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试点,在条件成熟的集团企业中实施“厂联网”工程,推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提高企业ERP、MES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积极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实现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三)实施企业育强工程,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对驻马店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一是积极培育行业地标型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明星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资源重点扶持,促进各类要素向地标型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明星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促使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创新能力强、主导产品突出、资信好、安全环保意识强的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培育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优势扩张,通过股权收购、产权受让,实施与市内外同行业的并购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引导中小微企业致力于“专、精、特、新”创新创业,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 企业。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市县联动,组织财税、法律、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择优选择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三是实施“名企名牌”培育计划,支持鼓励驻马店本地龙头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如加强专利政策与科技、产业等扶持政策的衔接,制定奖励办法,扶持发明专利授权单位、专利代理机构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快培育一批代表驻马店制造业、驻马店产品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和国内一流品牌。。(四)实施集群引进工程,构建全新开放格局把握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辐射优势,积极围绕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构建驻马店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提高产业引进效率,推动产业引进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行动,制定产业引进路线图,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大战略支柱产业,化工、现代家居、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产业,瞄准中国郑州产业转移活动、中国农洽会、中博会、投洽会等各类重大活动,举办主导产业集群引进推介会,积极与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入沟通、精准对接,严把产业引进质量关,建立目标企业引进信息库,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积极跟踪、推进招商。二是抓好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落地。建立完善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跟踪督查机制,协调解决制约项目落地建设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持续深入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对优质项目立项、用地、环评等工作加强指导,确保重大签约项目早日履约落地、资金到位、动工建设、竣工投产。三是完善专业招商机制,建立由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局和产业集聚区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实行联动招商。建立企业招商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入驻园区;建立异地落户利益分享机制,对跨行政区域落户园区的招商项目,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产值、招商业绩分享。(五)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节能降耗减排通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等手段,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扎实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积极推动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展循环化改造,通过创建生态示范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低碳园区以及绿色工厂,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企业能效对标,重点推进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国家项目扶持、建设产业基地、开展项目对接等方式,培育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等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三是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统筹安排项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用地监督管理,把项目用地规模、投资强度、投资时限、建设进度、亩均纳税、耗地率等标准纳入到招商引资和土地出让合同中进行约束;整合、挖潜和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依法清理低效、闲置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六)实施双创升级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抢抓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机遇,整合驻马店本土创新资源,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重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昊华骏化集团、天方药业、中集华骏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河南工业大学、黄淮学院等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在主导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龙头企业内部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创建“大工匠”工作室,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搭建开放型创客平台,培育壮大员工创客群。二是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牵头建立并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高校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发展,建成一批众创空间。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制度,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三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加强驻马店市与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战略合作,加大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驻马店市的转移转化力度。(七)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工程,优化供给结构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政策,围绕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分业施策,突出市场手段,遏制传统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违规产能,积极运用土地、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存量产能和产品结构,促进过剩产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逐步化解,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生产要素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和省有关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引导汽车、食品、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产品层次和附加值。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提高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适应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四、保障措施(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惩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要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机构改革、市场规则、科技体制、对外开放、要素市场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等各领域、各环节,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和差别化的促进政策,在企业技改、做强做大、市场开拓、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和社会化专业服务。(二)加强政策保障积极对接国家及我省在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互联网 ”等领域的有关支持政策,争取有关方面对我市项目的支持。积极开展各类优惠政策宣讲与培训活动,引导制造业企业用好用足各级优惠政策。设立市级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基金,推动财政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杠杆作用,助力全市企业加速技术改造、规模扩张、总量膨胀、效益提升。每个县区都要设立企业还贷应急周转资金,为企业提供短期应急还贷服务,缓解企业用资压力,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措施,建立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财政资金和政策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提升财政支持效果。落实使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等鼓励和支持政策,落实和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机制,对首次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首购。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三)加强服务保障创新政府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流程,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完善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快速推进机制,实行重点项目推进台账管理制度,建立重点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工商登记“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人制度,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服务。建立市、县区两级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对工业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形势做到早知道早把握早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监测分析的准确性、主要指标的匹配性、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各级政府部门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制造业大市建设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一支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统筹全市制造业发展,协调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实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各地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承担日常工作。设立制造强市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由政府部门、专家队伍、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参加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驻马店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对县区制造业发展情况纳入年度考评,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落实不到位和行政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况对相关人员实施责任追究。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市的重大意义,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推进落实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制定推进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对制造业发展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制造强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