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0001-0205-2020-00319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办公室 |
信息来源: | 发文日期: | 2020年01月23日 | |
名 称: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号: | 驻政办〔2020〕3号 | 关 键 词: |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市管企业和各院校,各人民团体:
《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0年1月9日
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19—2023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数据汇聚、优政惠民、产业升级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破解发展难题为导向,按照“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着眼全局,强化统筹,建立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另一方面聚焦重点,注重实效,围绕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六个一”建设目标发力,打造“五大管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到2023年,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公共服务普惠便捷,城市治理精细高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设施智能互联,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实现“六个一”建设目标。
互联感知一张网:建成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的信息通信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物联智能感知,政务云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一体化城市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数据共享一套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经济运行和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按需共享,时空信息平台功能完备,形成全市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
公共服务一入口:建设“城市门户APP”,融合各类政务服务、民生服务资源,统筹城市治理以及惠民服务相关应用,整合形成面向市民、企业等服务资源入口,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
城市治理一体化: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建成使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运行态势实时感知和可视化展现,“城市大脑”作用明显,支撑城市治理决策分析。
产业发展一枝花: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品牌显著提升,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城市名片,大数据、商贸物流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建设运营一盘棋: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形成领导机制运行高效、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专家咨询支撑有力、监督考核全程闭环的工作格局。
(三)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充分考虑驻马店市民众、各类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优先开展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服务等人民群众需求迫切的民生领域建设,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建设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补齐短板、基础优先。优先开展电子政务外网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统筹等共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打造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设施,统筹各部门软硬件需求,加强集约化建设,开放市级平台资源向各区县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
多元参与,强化运营。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多元化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
加快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加强智力支撑保障、完善建设支撑体系、健全项目管理规范、强化绩效考核监督,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
(一)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制
成立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城市等领域重大问题协商。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负责牵头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推进相关工程落地实施。建立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各部门分管信息化的主要领导任部门CDO,负责制定本部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部门职能和业务需要,探索设立首席技术官(CTO)和首席运营官(CMO),与CDO协同推进本部门信息化领域工作。各区县要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同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20年6月底前,基本健全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领导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全市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各区县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其它相关委办局,各区县配合)。
(二)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咨询机制
组建“驻马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学者、重点企业领军人才作为专家委成员,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外部智力支持。依托本地优势企业,联合行业知名企业,组建驻马店智慧城市企业战略合作联盟,联合驻马店产业发展创新研究院,共同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应用。2020年6月底前,成立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驻马店智慧城市企业战略合作联盟(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运营商配合)。
(三)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体系
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支撑的要求,整合市直部门现有信息化支撑机构,设立驻马店市大数据中心作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下设事业单位,具体承担全市电子政务、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工作。充分发挥市大数据中心技术优势,承担智慧城市公共综合信息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撑和维护任务,做好各领域业务流程分析、数据融合和大数据分析任务。成立驻马店市国有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结合我市实际,联合相关国有优势企业,成立国有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推进全市数据资产的增值应用、市场化运营。2020年6月底前,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市大数据局牵头,市编办、市政府办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规范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制度
出台《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理细则》,推动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形成涵盖项目评估论证、立项审批、招标采购、过程监理、工程验收、资金管理、审计监督等全流程,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论证制度,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实效的跟踪,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工程咨询、设计、监理、验收测试和成效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的质量跟踪。2020年6月底前,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市大数据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审计局等部门配合)。
(五)建立项目绩效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评估机制和工作推进情况考评机制,制定《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将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和建设成效纳入工作考核范畴。每年针对全市智慧城市工作重点和各单位任务分工,设立考核目标和完成时限,跟踪规划任务落实情况,定期形成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划明确的各部门分工职责和任务要求,对各部门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加大约束惩戒,建立考评结果通报、约谈制度,对考核优秀部门、区县领导和个人,加强激励表彰,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部门领导和项目负责人,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2020年6月底前,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考核监督机制基本建立(市大数据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配合)。
三、坚持集约共建,推动信息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和集约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打造全市互联互通“一张网”,统筹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打造智慧监测管理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一)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
优化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结构,建设市级统一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平台,向上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连接,横向实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市直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事业单位等接入,向下实现各县(区)、各乡镇、街道接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各社区、农村采用专线或VPN方式灵活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支持各运营商以专线形式提供灵活接入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外网管理,根据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安全等级要求,合理划分专用网络区、公用网络区和互联网接入区,统筹各部门互联网接入需求,统一互联网出口,建设市、县两级互联网统一接入平台,推动多运营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高网络访问的可靠性,严禁各单位单独接入互联网。2020年6月底前,基本具备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支撑服务能力(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工信局、各区县政府、各运营商配合)。优化建设运营模式,采用政府统一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各部门外网接入,推动非涉密政务专网整合。2020年12月底前,完成人社、教育、医疗、公安等重点领域非涉密政务专网(含国家、省垂直部署业务专网的市以下部分)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逾期将不予安排运维经费(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各运营商配合)。
(二)统筹建设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按照“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思路,建设逻辑统一的驻马店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依据国家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机房建设标准,鼓励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开展云计算数据中心改造,机房应能够提供独立物理空间,集成机柜系统、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监控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具备高度可靠性、舒适实用性、节能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协调各运营商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明确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和功能平台划分,建设面向政务应用的专用网络区、公用网络区和公众服务的互联网接入区。专用网络区主要承载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政府内部应用,公用网络区主要承载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等高频应用,互联网接入区主要支撑面向市民和企业的政务服务业务应用,通过统一互联网出口与部署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实现数据交换,并与政务核心区通过逻辑隔离实现政务数据的共享交换。2020年12月底前,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有效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工信局、各运营商配合)。
(三)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依托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实现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弹性服务,为全市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库、中间件等各类共性支撑服务。丰富政务云平台功能,提供权限管理、性能管理、配置变更管理、生命周期管理、开放API接口等功能。加快部门业务系统云化迁移,推进市直部门(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市级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向政务云平台迁移,新建业务应用系统直接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对于单独设立机房的,按照“不新建、不扩建、集中托管”的原则,实现政务系统逐步迁移到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无正当理由拒不迁移的,市财政不再安排相关费用。优化服务管理模式,全市各部门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统一采购,鼓励各区县使用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2020年12月底前,政务云平台功能基本完善,为全市各部门(含区县)提供统一的政务云基础设施服务,90%以上的部门非涉密政务系统上云(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工信局、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四)建设统一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
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统一接入标准,支持各类物联网前端设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实现对全市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分类管理,通过全市统一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按需共享,支撑各相关领域应用的开展。统筹物联网采集终端的部署,加快井盖、灯杆、消火栓、桥梁、燃气、供水、停车、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终端部署应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强物联网运行状态监测,通过运行安全监控预警、节能监测、综合监督等功能模块管理物联网传输网络各终端的运行状态,保证物联网低耗节能、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12月底前,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市政设施智能化监测水平明显提高(市工信局牵头,各相关委办局、各运营商配合)。
(五)建立统一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的统一管理。推进网络安全基础防护体系、密码密钥体系、身份认证体系、数字证书体系、传输加密体系、检测与评估体系等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加工、传输、存储、使用和共享等全流程安全保护。推进数据加解密、脱密、备份与恢复、审计、销毁、完整性验证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和对重要信息资源的保护,在电子证照、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引入区块链、国产密码等相关技术,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使用具备国家信息安全资质的安全产品和服务,确保政务信息安全自主可控,鼓励优先选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实行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风险评估和管理。明确智慧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统筹和管理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安全管理工作权责明确、落实到位。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容灾备份机制,强化对政务网络关联的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护。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政务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工信局、市审计局等部门配合)。
提升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全市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完善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建设信息安全事件监控预警与防护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系统、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信息安全运维与应急处置系统、信息安全漏洞检测系统,加强网信办、大数据局与国安、公安部门在网络安全与舆情管理领域的业务配合,全面提高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抵御和应急能力。利用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直观显示网络环境的实时安全状况,实现态势要素获取、态势理解、态势预测,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等部门配合)。
四、强化汇聚融合,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完善基础数据资源建设,加快政务数据集中汇聚和共享交换,构建全市政务数据管理体系,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应用。
(一)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强化政务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建立数据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在与国家、省级标准规范保持同步的基础上,探索制定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资源质量控制和运行管理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机构跨系统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要求,逐步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通过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成融合、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池,依托国家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公共的、安全可控的、可被所有政府部门访问和使用的公共平台。编制形成《驻马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数据格式、标准、接口、存储、密级标准,2020年12月底前,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的管理权限和移交工作全部完成,形成上接省级、全市统一、标准规范、动态更新、集中展示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政府配合)。推进政务数据质量提升,强化政务数据质量审查审核,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初步实现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2020年12月底前,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和督查问责机制,将各部门业务数据共享情况、数据质量、信息安全的评估作为党政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各部门申请信息化相关经费的重要参考(市“放管服”改革办牵头,市大数据局配合)。
(二)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基于现有的联通运维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由不同运营商运维的平台、部门托管数据库以及各垂直系统数据库,加快对沉淀的历史数据、台账、纸质文档的电子化、标准化处理与录入,在充分利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供公民、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相关基本信息,推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向基层延伸,向上与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向下为各县市区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2020年6月底前实现政府部门全部接入;2020年12月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按需接入,各部门依据共享目录开展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全部非涉密政务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享(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三)建立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
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经济运行、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五大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共基础数据、行业应用数据、实时监控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各类信息的汇集和实时共享,对于敏感信息、涉密数据严格分类型、依权限、按需求进行政务系统内部访问。2020年6月底前,健全“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和数据共享开放机制,五大基础库基本建设完成并对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运营商配合)。以紧迫业务数据需求点为导向,推动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2020年12月底前建成教育、卫健、医保、文旅、公共信用、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一批主题数据库,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提供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市医疗保障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技局、各运营商配合)。
(四)建设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完善全市地理信息资源,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有空间地理信息库为基础,整合城管、房产等部门相关业务信息,统筹第三方空间地理信息资源,联接城市物联感知体系,规范坐标体系并制定全市统一的空间数据规范和标准,加快基础测绘、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土地资源、城市部件和各领域规划方案、规划图纸、规划执行情况、不动产登记信息等与城市空间管理密切相关信息的整合汇聚。依托政务云平台,对接国家三维实景平台的建设,建立三维时空地理信息平台,开展城市三维实景建模,实现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影像数据、3D建模数据、管线数据、前端物联网部件数据等数据资源的共享,为政府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源、异构、多尺度、各类空间数据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时空信息资源服务,包括二三维、动静态、地上地下一体化可视化展示、多维度服务浏览和多角度空间数据状况查询等。2020年12月底前,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建成使用,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打造全市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城管局、市住房管理中心等部门配合)。
(五)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全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共享标准,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建成驻马店市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政府公共数据资源以机器可读方式向社会统一集中开放,各区县不再单独建设数据开放平台,并与河南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明确开放数据的传输、存储、交易、使用的接口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鼓励部门主动进行数据的共享开放。2020年12月底前,逐步实现信用服务、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公共安全、城建住房、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科技创新、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财税金融、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生活服务、气象服务、地理空间、地名地址、机构团体等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为社会各界提供数据开放服务,引导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通过开放平台共享社会数据,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培育数据服务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2022年12月底前,驻马店市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总量居全省前列,形成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利用数据要素资源进行增值应用的多元化参与机制与共享模式(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五、突出建设成效,推动公共服务普惠便捷
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积极探索市民E卡通应用,完善教育、医疗、社区、交通等领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民生服务类应用建设,建设“城市门户APP”,实现各种便民服务统一接入,打造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
(一)完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加强市级协同办公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打通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及全市所有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实现全市政务部门协同办公无缝衔接。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版式文件、督察督办、公文交换等系统应用,实现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纵向和横向流转,实现公文办理、文件归档、信息采编、会议组织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2020年6月底前,建成市级协同办公平台,横向覆盖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实现公文“限时办结、全程留痕”。建设移动办公平台,开展移动办公应用,提升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能力。2020年12月底前,实现移动办公应用(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
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依托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应用互联、数据互通支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持续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中介,全面推进“减证便民”。进一步深化全市“三级十同”成果,确保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对接河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及相关业务办理系统的改造,完成市级实体政务大厅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流程融合工作,实现预约、咨询、受理、办理、查询、反馈等环节的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加快老会展中心改造,改善政务服务大厅环境,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应进必进”。加快政务服务热线整合,采取直接合并、呼叫转移、并行接听等方式,逐步把各部门设立的政务服务类热线整合到12345政务服务平台,将驻马店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为市政府统一对外的政务服务热线。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电子证照、办事材料、数据资源共享互认。(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站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所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2020年12月底前,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覆盖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等,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一窗”分类受理达到90%以上,网上统一入口率达到90%以上(市大数据局牵头,各区县政府配合)。
“互联网 监管”系统建设对接。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全面梳理形成市、县统一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和监管主体名单。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等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依托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 监管”系统,按时与省级系统全面对接,实现全市网上行政审批和便民惠民服务事项全流程动态监督。归集共享各类相关数据,使“互联网 监管”系统与各业务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监管数据,建立系统内监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2020年12月底前,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监管体系,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市大数据局牵头,各部门配合)。
(三)建设“城市门户APP”
建设“城市门户APP”,对接政务服务平台及支付宝、微信城市服务等互联网服务平台,汇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集成政务服务、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商盟支付、农产品推广、景区游览、休闲娱乐、资讯推荐、公益活动等多项模块,打造面向全体市民的“超级APP”。加强对平台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用户授权、实名认证、查看办事指南、申报提交材料、查询办事进度等服务手段,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推进居民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开展基于居民身份证号实名认证,推广市民虚拟卡服务。2019年9月底上线运行的“咱的驻马店”城市门户APP,深度覆盖市民服务需求,普遍应用于政务服务、健康医疗、公交出行、金融服务、旅游支付等领域(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四)建设市民E卡通
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发行应用,结合驻马店居民数字身份体系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身份认证手段,提供各用卡场景的身份核验和鉴权功能,推动电子社保卡与“城市门户APP”对接。推进电子社保卡与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整合,实现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服务“E卡通”。推动社保卡向医疗健康、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其他公共领域拓展应用,将电子健康档案、就诊卡、身份认证整合纳入社保卡功能,丰富社会保障卡在社保缴费、待遇支付、公共卫生经费发放等金融功能方面的应用。建设E卡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发行服务、身份认证、信息交换、接入控制、应用管理、业务调用等服务管理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时效性和高度交互性的公共便民服务。2020年12月底前,建成市民E卡通,电子社保卡在多个领域实现身份识别、业务办理、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多卡合一”(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医保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五)建设智慧医疗体系
建立驻马店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数据互联互通,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信息、卫生资源信息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卫健体、社保、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联动,建立检查结果互认与质控标准体系和动态管理库,实现驻马店二级以上医院检查结果的互看。整合医院各类系统资源,建设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共性应用平台,包括远程诊疗平台、统一临床数据平台、预约挂号平台、慢性病管理平台等,实现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夯实医疗机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医院开展“智慧医院”试点。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实施,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就医服务效率、提升基层专业医生全科诊疗水平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医联体建设,通过医联体提供或接收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教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在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公众健康便民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服务等领域的应用。2021年12月底前,医疗、医药、医保等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建成3—5家智慧医院试点,基层医疗机构智能化建设显著提升(市卫健体委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区县政府配合)。
完善智慧医疗惠民服务应用。优化就医流程,依托“E卡通”实现挂号就医、医保核销一体化服务,将公立医疗机构的网上预约、缴费结算、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统一归口至“城市门户APP”。完善急救车载远程诊疗系统和急救地图APP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依托驻马店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保证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动态实时更新,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个人健康与疾病监测管理。推进“互联网 ”医保结算服务,实现参保人员“一站式”结算。通过与省级、国家级医疗保障系统的对接,扩大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垂直系统统筹之下,建立医保收支结算平台,加强对内部控制、异地就医、基金运营等方面的管理。以上下游互通、信息全留痕、流程全管理、多方位验证的方式提升智慧医保的运行效率,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2021年12月底前,医疗服务实现全面整合,市级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医保实现“一站式”结算(市卫健体委牵头,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办、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区县政府配合)。
(六)开展智慧教育应用
完善“驻马店市教育云服务平台”,保持与国家和省平台联通。建立多方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机制,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强力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教学互动。建设资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积极落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和《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大力开展“互联网 教育”应用,挑选3—5所信息化基础好的学校作为试点示范,推动涵盖校园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化多功能教室、3D创新未来实验室建设,实现教学与科技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探索使用“电子书包”,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便捷、个性化学习,开展数字校园电视台、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数字阅览室、气象监测站等建设工作。2020年12月底前,建成3所智慧校园(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等相关委办局配合)。
(七)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建设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区数据采集、政务服务、基层党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住房租赁、协商自治等各项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一体化服务,实现基础数据统一采集、分类上报,完善集人、地、物、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推进市县街区四级治理联动和服务协同(市民政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市卫健体委、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配合)。推进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统一向社区一站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厘清基层政务服务框架,与河南省政务服务平台、驻马店智慧政务平台实现后台连接,结合“咱的驻马店”城市门户APP,支撑社区基层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探索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加强社区服务与社会公益服务的连接,结合“咱的驻马店”城市门户APP,为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公益和志愿服务提供统一应用和可扩展支撑,在健康医疗、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社区安防、智能家居、远程抄表、社区物流等领域,为市民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市民政局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配合)。2021年12月底前,建成智慧社区主题数据库、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社区试点3—5个,基层政务服务实现全面整合。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区养老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为切入点,推广远程健康监护、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应用,完善驻马店居家养老网络呼叫平台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市场和公益性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咨询、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申请政府补贴和法律咨询等服务。2021年12月底前,各类养老服务与智慧社区实现充分融合,智能化设备与新技术应用全面普及(市民政局牵头,市卫健体委、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八)推广智慧扶贫应用
实施“互联网 精准扶贫”。基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和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建立低保户、贫困户与公安、民政、人社、住建、卫建、医保、工商、残联、税务等部门数据的核对比机制,逐步推动与公积金、房产、车辆、家庭收入、存款等信息共享,建设驻马店市贫困人口数据库,完善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利用互联网、指纹识别、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推动扶贫对象识别智能化,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充分引入社会资本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 精准扶贫”的方式,分类实施因地、因户、因人、因致贫原因等精准扶贫政策,结合驻马店市“一县一特色”,围绕花生、芝麻、生猪、香菇等特色农产品,打通农产品深加工与线上下销售渠道,创新产业扶贫、农村电商扶贫、文化生态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等多类扶贫模式。完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加强对失能失智贫困人群的集中托养与兜底扶贫,完善集中托养中心建设,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医疗卫生、生活照料等服务。完善“互联网 分级诊疗”健康扶贫,通过数据对比、人脸识别等精准识别技术完善扶贫人口在就医、结算、康复指导、健康咨询、上门服务等领域一站式便捷服务通道。2020年12月底前,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实现全流程监管,“互联网 精准扶贫”模式广泛应用(市扶贫办牵头,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体委、市医保局、市公安局、市住房管理中心、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残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税务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六、强化协同联动,实现政府治理精准高效
将大数据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打造社会秩序管理体系,构建精准治理、有效监管、多方协作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一)建设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
打造集运行管理、决策指挥、交流展示为一体的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集感知、联接、计算、应用为一体的驻马店“城市大脑”。通过部署可视化大屏展示系统、多功能视频会商系统、大屏应用管理系统等,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接入全市各领域数据、视频、系统、热线服务电话等实时共享信息,对各领域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测,加以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演示,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实况实时更新、多维展现,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打造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集中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通过接口调用或服务总线数据交换的方式,获取全市应急管理、治安防控、城市管理、交通指挥、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经济运行、环境生态、市政设施等各类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运用统计、因果、关联、聚类、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逐步建立基于各类城市运行监测场景监测指标体系。结合GIS平台,搭建算法模型以及三维仿真模型,为城市政策制定、应急联动、流程优化、领导决策等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撑。2021年12月底前,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正式运行,初步构建一支技术水平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运行管理团队,“城市大脑”实现基于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等多领域的科学分析、辅助研判,并在城市运行管理各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委政法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民政局等部门配合)。
(二)建设全市国土空间管控信息平台
依托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已有各类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规划的实施、城乡建设管理、城乡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推动全市自然资源、建设、管理等相关部门数据有机融合,构建规建管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立数据更新和动态访问机制,通过系统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实现规划“一张图”访问、应用、管理和更新。制定空间编码体系,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参考和产生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规范化组织分类,形成基于网络的空间数据无缝连接且多媒体信息动态链接的综合数据资源。统筹梳理全市规划、建设、实施、管理等相关业务流程,建立相关部门规划共商的协同机制和管理流程机制。建立“多验合一”空间规划信息系统,提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数据多维度统计分析,直观展现空间规划和城市现状。以“多验合一”为基础,推进多测整合、多验合一。建设“多验合一”协同办公系统,通过采取统筹研究、集体决策、限时办理的工作方式,将各部门意见汇总形成统一的建设条件,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实现多部门信息协通联动、审批协调一致,让建设项目申报“只进一扇门”。基于遥感技术等,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自动识别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等,并进行预警。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对城市建筑建设的招标备案管理、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现场监督及整改、安全评价、竣工验收等全程监管,实现管控可视化、过程溯源化、档案数字化、执法公开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三)完善数字城市管理平台
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完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基于全市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对城市管理全要素、全时段、全方位的智能化识别,提升城市管理问题智能化发现能力和城市运行状态自动感知能力。依托驻马店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升级现有数字城管系统,结合城市管理局主要职责,拓展完善功能,建设集市政设施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城市管理决策等于一体的综合业务系统,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慧化。优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推进相关业务数据共享和执法联通,实现城市部件、事件、法人等信息与空间地理信息叠加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执法精准性,打造全市管理一盘棋、指挥调度一条龙的新模式。2020年底前,完善数字城管平台,业务受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城市管理信息智能采集、任务自动派发、指挥协同精准、处理及时高效。2020年12月底前,应用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的三维实景系统,准确标识城市中的每一个位置、坐标、建筑高度等,使地貌、地形、房屋等信息更加直观清晰的展示,缩短响应时间,提升问题处置效率;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管理事件按时核查率达到97%,结案率达到97%,事部件问题自动智能发现率达到20%。2021年12月底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应用,并结合全市“城市大脑”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市城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建设市场监管综合平台
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市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重点对涉企信息归集、证照联动监管、失信联合惩戒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平台信息数据同步向上推送至省级平台,市本级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同步。建设网络交易监管信息系统,加快全市网络市场主体、电商平台、公众号等网络主体行为监管信息归集,加强企业市场监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建设,实现网络交易监管信息推送、投诉举报和业务申请、业务办理精准告知、监管任务执行、执法办案监管、联合惩戒、重点事件跟踪反馈、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建设市场监管移动执法系统,整合经济户口管理、双随机检查、专项任务检查、案件办理、12315投诉举报处理、户外广告管理等各项监管执法事项,提升执法监管效能。2021年12月底前,市场监管信息和社会信用体系之间的联动更加紧密,市场监督管理平台覆盖98%以上市场主体。实现实体与网络空间市场主体全面监管,针对企业法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模式建立(市市场监督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发改委配合)。
(五)建设环保综合治理平台
切实落实《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市统一环境监测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类监测站点布局,增加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数量,推广无人机侦测、激光雷达监测、城市移动空气监测等应用,优化采集流程,扩大动态监控范围,建设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三大监测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自动化、智能化监管。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数据共享。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拓展社会化监测信息采集和融合应用,深入开展污染源头追溯和演变趋势分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用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将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记录纳入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平台。2020年12月底前,初步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治理平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率达100%,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2021年12月底前,开发环境综合信息与执法APP,依托已建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蓝天卫士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接口对接的方式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在APP集中展示,并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使监管部门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快速查询和了解污染源、水环境、工地扬尘、农业秸秆焚烧等情况;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联合执法机制,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协同执法。2023年12月底前,完善移动执法终端,深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优化人证核验、可视通讯、多媒体取证等功能模块;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市水、空气、土壤等生态要素全覆盖,城市环境问题处置率达99%,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得到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管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各区县配合)。
(六)加快雪亮工程建设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对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重要部位增加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数量。构建“四网合一”体系架构,联通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视频专网和公安信息网,实现四网视频监控统一整合。建设全市统一的“雪亮大脑”,汇聚全市视频数据、政务数据、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运用视频结构化描述、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无线射频、地理信息、北斗导航、雪亮大脑等现代技术,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功能的基础上,拓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大联动业务协同平台、群防群治系统、公共安全大数据分析系统、出租屋管理、治安状况评估、应急维稳保障、决策指挥、业务培训等综治和应急管理系统集成的创新应用。加强网络安全传输、系统安全保障、重要信息安全管理等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2020年12月底前,全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和联网率达到100%。重点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8%。基本建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的分层安全体系,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七)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部署市辖区内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卫星通讯网、无线通讯网络节点,横向打通与市各级公安、交通运输、气象、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卫生健康、消防救援、地震、矿山等相关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纵向实现与省、县级应急系统的指挥联动。建设全市企业物联感知网节点,推进全市重点领域、重点目标感知监测的数据汇聚与监测预警建设。构建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市级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库与决策中心,为市级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综合研判、事故灾害预警、指挥辅助等基础支撑。建设市级应急指挥大厅,依据国家标准配备应急指挥装备,集成大屏展示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监控视频接入系统、GIS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移动指挥平台以及应急联动系统,提高应急灾害或事故状态下指挥、调度、救援的综合响应和处置水平。2022年12月底前,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信息全面感知,市级应急指挥大厅与应急指挥系统全面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市级指挥中心“平战结合”的效能(市应急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配合)。
(八)构建智能交通体系
加强自适应交通信号灯、交通智能感知系统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逐步整合交通运行数据、视频监控资源、运营商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综合评估路网运行状态,自动研判交通态势和交通事件,打造涵盖电子警察、车辆管理、流量控制、交通疏导、协调指挥、应急调度等功能的综合交通一体化管控中心(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整合现有交通服务信息与平台,加快与“城市门户APP”对接,为公众提供包括在线打车、交通购票、实时导航、实时公交、网上驾校、交通咨询等服务,让公众普遍享受到信息及时准确、功能完备齐全的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市交通局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公交公司配合)。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建设包含停车资源管理、停车信息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智慧停车平台,实现停车信息互联互通、停车资源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并为公众提供停车信息发布、查询、预约、实时引导、车位搜寻、智能支付结算等停车全流程服务(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大数据局配合)。2021年12月底前,综合交通智能化监管水平显著提高,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准确,公众出行体验大幅提升(市交通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配合)。
(九)深化智慧水务建设
推进城市水务网络化、流域化、综合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的“源、供、排、污、灾”管过程量化监控管理机制。建设智慧水务管控平台,对城市水资源配置、二次供水管理、水系综合治理等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实时评估和优化,大力推进智能水表的建设和普及应用。建立排污口电子化平台,实现对于全市排污口的电子化管控;完成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区县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处理后污水排放向4类标准的转变。2023年12月底前,基本达成“水清、岸绿、水美、景美、水通、水灵”的建设目标,具备“源、供、排、污、灾”全过程量化监控管理能力,实现水源地、主要河湖、水量水质、涉水管网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视频共享(市水利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各运营商配合)。
七、围绕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示范创新引领,打造现代产业管理体系,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切实抓好精准农业技术、物联网、3S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继续支持正阳、上蔡两县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围绕我市花生、芝麻、食用菌、生猪等特色品牌,深挖品牌价值,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农业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通过运用网络、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开展面向农民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拓展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咱的驻马店”城市门户APP、手机短信等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效解决涉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驻马店阿里巴巴产业带和各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力发展互联网 农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2021年12月底前,实现重点部门涉农服务资源整合,推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驻马店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水平,有力支撑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2023年12月底前,在条件成熟的县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远程控制、有效管理和实时在线监控,从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多角度打造立体化精准作业模式,实现全程标准化、智能化运行(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配合)。
建设农业品牌培育和展示服务系统。围绕优质小麦、花生、芝麻、夏南牛、水产等驻马店市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和水产品,建立农业品牌培育和展示服务系统。系统主要提供优势特色农产品相关资讯、种养技术、市场行情、专家服务、图文展示等应用服务,打造驻马店市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培育宣传平台。2020年12月底前,建设农业品牌培育和展示服务系统,发布优势特色农产品相关的各类新闻资讯、惠农政策等信息;通过地图展示优势特色农产品在驻马店市的区位分布情况,显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集群;推广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的种养技术,提供相关资料下载、图书资源等内容;提供供求交易平台,发布供求信息。2023年12月底前,对接国内有关信息平台,播报市场行情信息,实时采集播报全国各地市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提供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包括视频远程诊断、电话咨询、在线问答咨询、留言咨询等方式;对接国内有关的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数据信息(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区县政府配合)。
(二)试点建设智慧园区
高标准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感知监测更全面、互联互通更高效、安全保障更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探索BIM、CIM技术在园区建设中的应用,采用区块链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实现建设进度全程可知、建设项目阳光透明。建设园区管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产业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推动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园区与企业间信息交流与协作。建设园区服务共性业务系统,建设统一宣传、营销、物流、商贸、金融、用工、知识产权、土地和房屋、能源、运维及其他相关专业服务系统。建设园区内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作平台,加强园区内部企业间产业链协同,打造园区平台化、集约化、规模化运营优势。积极推进“中国名优农产品交易网”跨境交易平台建设,链接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中国移动网、中国农产品加工网等网站,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通过平台,发布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信息,农产品加工业有关发展政策、招商邀商、项目投资洽谈对接等信息,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服务活动,为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产品交易服务,线下农产品展览与线上农产品展览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形成网上一站式服务中心。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和推广展览APP,提升服务效率和价值。2023年12月底前,促进园区集约管理水平,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约化、个性化服务(开发区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各区县政府配合)。
(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以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为抓手,推动重点行业、关键岗位的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围绕食品、建材、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轻纺等驻马店支柱产业,以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为重点,推动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建设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支持大力天骏、鹏辉锂电等骨干企业应用传感识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控制等技术和智能装备,以生产管理、工业控制两大系统互联和集成为重点,开展智能车间建设,推动制造过程各环节动态优化。培育中集华骏、华中正大、天方药业等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生产系统智能化、制造营销协同化、上下游企业融合化。支持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装备产业聚区、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打造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全面互联和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智能化园区。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云平台和基础电信运营商优惠让利等方式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引进和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引进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电机、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领域企业,鼓励本地大型企业投资建设智能电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搭建技术研发、行业应用和市场推广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应用和发展。2021年12月底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形成智能制造带动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大格局,智能制造由点状突破转向园区提升。2023年12月底前,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基础完善增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委办局及各区县政府配合)。
(四)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建设数字化景区,推进全市旅游景区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景区核心区域实现无线WiFi及4G以上信号、高清监控全覆盖,广播系统覆盖景区核心区域,重要服务设施通过与物联网或信息系统结合,实现智能化服务与控制。建设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发布平台,依托旅游网站集群、旅游移动终端应用、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服务渠道,基于地理位置服务,提供实时的旅游信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信息以及旅游活动、安全预警、交通提示等实用信息,使游客从资讯到消费获得便捷渠道和体验。建设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游客车牌、游客总量的实时统计,实时为游客提供交通流量、路况、拥堵情况等信息服务,实现对客流的有效疏导,平台与环保、气象、应急、公安等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实现联动,为游客提供安全、高效的预警、紧急救援及相关服务。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采用现代科技理念,利用声光电、IMAX—3D等多种展示手法,对驻马店人文历史、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进行全面展示。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驻马店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驻马店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旅游总收入超过350亿人民币,旅游业成为驻马店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各景区配合)。
(五)推动电商物流一体化
引导电商和物流园区推进电商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鼓励企业推进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装卸系统等先进物流装备应用,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全面提高运营水平;积极鼓励电商和物流企业搭建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培育一批本土垂直电商物流信息平台,鼓励政府公共平台、电商平台和电商物流平台等各类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开放共享,促进贸易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扩大驻马店市对外辐射带动效应;推进电商物流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鼓励企业运用搭载物流末端网点备案登记电子地图系统、物流末端网点收投终端系统、数据信息采集交换系统、快递车辆GPS定位系统、收寄验视信息监管系统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衔接用户、电商、物流等各环节,实现多方信息汇总共享;推进驻马店市通关政务综合服务主平台建设,实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建设招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介驻马店资源优势,宣传推广驻马店印象的影响力,打造驻马店跨境电商聚集群。2023年12月底前,驻马店市电商与物流快速、协同发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亿元(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海关、市交通局等配合)。
(六)建设大数据产业园
围绕大数据产业应用服务业态,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集聚和配套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云存储、云超算、云管理、数据清洗等产品和服务,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包,推动实现大数据产业配套升级;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的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工业结构升级;依托驻马店产业发展基础,面向驻马店市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建设面向政府、公众和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并推广,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开展大数据产业专项招商工作,在北京、深圳、郑州等地组织大数据产业招商推介会,吸引华为、腾讯等重点企业,京东、航天云网等平台企业来驻发展,拓展大数据发展生态。2023年12月底前,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业务形态较为齐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等部门、产业集聚区配合)。
(一)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统筹制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推进市级、区市级智慧城市建设投入统筹配套,加大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发数据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跨部门协同项目。加强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配合)。
2.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多元化建设运营模式,积极推进PPP投资建设模式。能够通过运营实现增值收益的智慧城市类项目尽量由社会企业去建设,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多元融资手段和渠道,培育和孵化本地智慧城市相关企业(市财政局牵头,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3.加大智慧城市领域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支持举办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论坛、会展、创新竞赛等产业活动,搭建对接供给需求、发现专业人才、展现城市风采的平台。吸引知名信息技术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来驻马店合作投资设立子公司、建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及物流中心。打造产学研一体,生产、生活交互融合的创新发展大生态,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市政府办牵头,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积极引入相关高端人才。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纳入驻马店人才政策统筹考虑。建立针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开通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出台驻马店新型智慧城市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住房补助、奖励津贴等人才激励保障措施。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增强外地人才的支撑作用(市人才办牵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5.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依托智慧城市专家委,将智慧城市列入党政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统筹安排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轮训,提高政府部门领导的信息化素养。通过举办研修班、考察等活动,深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知,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业务支撑能力,培养既懂大数据技术又熟悉相关领域业务的核心工作团队。通过举办证书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加快符合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直相关部门配合)。
6.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各开发区、各企业建立数字经济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引导推进各行业协会、联盟和企业建立相关领域人才分级分类认证,加快各类技术人才本地化培养和分级认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技术入股,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兼职创业(市人才办牵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黄淮学院等配合)。
(三)加大宣传交流推广
7.加强智慧城市知识传播和建设成果宣传。制定驻马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推广计划,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渠道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举办智慧城市发展论坛,播放智慧城市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全市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和示范应用的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公众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每年设立“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周”,展出更多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市民更多地关注、更好地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增强现实获得感(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8.加强和国内外智慧城市经验交流。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合作在驻马店举办年度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论坛,汇聚权威专家、先进案例,展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增强和国内城市交流互动。结合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机遇,增强与国外、沿线相关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交流,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能力(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等相关部门配合)。
附件: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任务分工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时间节点 | 建设目标 | 责任单位 | 建设内容 | 建设周期 |
1 | 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制 | 2020年6月 | 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全市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各区县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其它相关委办局,各区县配合 | 1、成立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2、建立首席数据官(CDO)制度。 | 2020年 |
2 | 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咨询机制 | 2020年6月 | 成立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配合 | 1、组建“驻马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2、组建驻马店智慧城市建设企业战略合作联盟。 | 2020年 |
3 |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体系 | 2020年6月 | 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编办、市政府办等相关部门配合 | 1、设立驻马店市大数据中心; 2、成立国有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 | 2020年 |
4 | 规范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制度 | 2020年6月 | 驻马店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审计局等部门配合 | 1、出台《驻马店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驻马店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理细则》; 2、建立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论证制度。 | 2020年 |
5 | 建立项目绩效考核监督机制 | 2020年6月 | 出台《驻马店市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配合 | 1、制定《驻马店市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2、开展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考核。 | 2020年 |
6 | 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 | 2020年6月 | 基本具备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支撑服务能力。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工信局、各区县政府、各运营商配合 | 1、优化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结构,建设市级统一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平台; 2、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各社区、农村采用专线或VPN方式灵活接入; 3、统一互联网出口,建设市、县两级互联网统一接入平台。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完成人社、教育、医疗、公安等重点领域非涉密政务专网整合。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各运营商配合 | 开展非涉密政务专网整合 | |||
7 | 统筹建设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 2020年12月 | 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工信局、各运营商配合 | 1、按照国家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机房建设标准推动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改造; 2、明确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和功能平台划分,建成逻辑统一的驻马店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 2020年 |
8 |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 2020年12月 | 政务云平台功能基本完善,90%以上的部门非涉密政务系统上云。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工信局、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 1、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2、加快部门业务系统云化迁移。 | 2020年 |
9 | 建设统一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 | 2021年12月 | 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市政设施智能化监测水平明显提高。 | 市工信局牵头,各相关委办局、各运营商配合 | 1、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实现对全市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分类管理; 2、统筹物联网采集终端的部署,加强物联网运行状态监测。 | |
10 | 建立统一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 2020年12月 | 完成政务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 | 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工信局、市审计局等部门配合 | 1、加强信息安全的统一管理。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和对重要信息资源的保护,实行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2、提升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全市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建设信息安全事件监控预警与防护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系统、信息安全运维与应急处置系统、信息安全漏洞检测系统。 | 2020年 |
11 |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 2020年6月 | 形成上接省级、全市统一、标准规范、动态更新、集中展示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政府配合 | 1、完善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2、编制形成《驻马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 | 2020年 |
12 | 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 2020年12月 | 政府部门全部接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 完善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上与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向下为各县市区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 | 2020年 |
13 | 树立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 | 2020年6月 | 五大基础库基本建设完成并对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运营商配合 | 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5大基础数据库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建成教育、卫健、医保、文旅、公共信用、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一批主题数据库,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提供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市医疗保障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技局、各运营商配合 | 建设教育、卫健、医保、文旅、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主题数据库。 | |||
14 | 建设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 | 2020年12月 | 全市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建成使用,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打造全市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城管局、市住房管理中心等部门配合 | 1、完善全市地理信息资源; 2、依托政务云平台,建立三维时空地理信息平台。 | 2020年 |
15 | 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 2022年12月 | 驻马店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总量居全省前列。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政府办、各部门、各区县、各运营商配合 | 1、建立全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 2、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建成驻马店市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与河南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 3、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 | 2020—2022年 |
16 | 完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 2020年12月 | 建成市级协同办公系统,横向覆盖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实现公文“限时办结、全程留痕”。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 1、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版式文件、督解督办、公文交换等系统应用: 2、加强市级协同办公系统与省级平台的对接、打通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及全市所有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实现全市政务部门协同办公无缝衔接。 | 2020年 |
17 | 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 | 2020年6月 | 审批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实现“应进必进”,“一窗”分类受理达到70%以上。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申请材料减少60%以上。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 1、全面推进“减证便民”,打造“无证明城市”; 2、进一步深化全市“三级十同”成果,确保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 3、加快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及相关业务办理系统的改造,完成市级实体政务大厅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流程融合; 4、开展政务服务热线整合; 5、建设“互联网 监管”系统。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覆盖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等,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一窗”分类受理达到90%以上,网上统一入口率达到90%以上。 | 市大数据局牵头,各区县政府配合 | 1、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站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所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2、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 |||
18 | 建设“城市门户APP” | 2020年6月 | 建成“城市门户APP”,深度覆盖市民服务需求,市民E卡通普遍应用于政务服务、健康医疗、公交出行、金融服务、旅游支付等领域。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 1、集成政务服务、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商盟支付、信息推送等多项应用,打造市民服务“超级APP; 2、推进居民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开展基于居民身份证号实名认证,推广市民虚拟卡服务; 3、丰富和完善用户授权、实名认证、查看办事指南、申报提交材料、查询办事进度等服务手段,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 2020年 |
19 | 建设市民E卡通 | 2020年12月 | 建成市民E卡通,电子社保卡在多个领域实现身份识别、业务办理、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多卡合一”。 | 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 1、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发行应用,结合居民数字身份体系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身份认证手段,提供各用卡场景的身份核验和鉴权功能; 2、推进电子社保卡与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整合,实现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服务“E卡通”; 3、建设E卡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发行服务、身份认证、信息交换、接入控制、应用管理、业务调用等服务管理功能。 | 2020年 |
20 | 建设智慧医疗 | 2021年12月 | 医疗、医药、医保等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建成3—5家智慧医院试点,基层医疗机构智能化建设显著提升。 | 市卫健体委牵头,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区县政府配合 | 1、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信息、卫生资源信息三大数据库建设; 2、推进医联体建设; 3、构建市级医疗业务协同应用系统; 4、开展“智慧医院试点”建设; 5、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驻马店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6、推进“互联网 ”医保结算服务。 | 2021年 |
21 | 开展智慧教育应用 | 2020年12月 | 建成完备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3所智慧校园。 | 市教育局牵头,相关委办局配合 | 1、完善“驻马店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三个课堂”建设; 2、试点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 教育”应用。 | 2020年 |
22 |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 2021年12月 | 建成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社区试点3—5个,各类养老服务与智慧社区实现充分融合,智能化设备与新技术应用全面普及。 | 市民政局牵头,市 大数据局、市医保 局、市人社局、市 统计局、各县区政 府配合 | 1、建设智慧社区主题数据库和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 2、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 3、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 2021年 |
23 | 推广智慧扶贫应用 | 2020年12月 | 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实现全流程监管,“互联网 精准扶贫”模式广泛应用。 | 市扶贫办牵头,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体委、市医保局、市公安局、市住房管理中心、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残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 1、建设驻马店市贫困人口数据库; 2、开展“互联网 精准扶贫”; 3、完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 4、完善“互联网 分级诊疗”健康扶贫。 | 2020年 |
24 | 建设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 | 2021年12月 | 智慧驻马店运行管理中心投入使用,“城市大脑”实现基于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等多领域的科学分析、辅助研判。 | 市大数据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委政法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民政局等部门配合 | 1、部署可视化大屏展示系统、多功能视频会商系统、大屏应用管理系统等,打造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中央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 2、建设集感知、联接、计算、应用为一体的驻马店“城市大脑”。 | 2020—2021年年 |
25 | 建设全市国土空间管控信息平台 | 2022年12月 | 全面整合各类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促进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交互,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应用分析等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 1、构建规建管全生命周期数据库; 2、建立规建管相关部门规划共商的协同机制和管理流程; 3、建立“多验合一”空间规划信息系统; 4、建设“多验合一”协同办公系统; 5、实施城市建筑建设全程监管。 | 2020—2022年 |
26 | 完善数字城市管理平台 | 2021年12月 | 构建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 | 市城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配合 | 1、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库; 2、基于全市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实现城市状态智能、实时、自动感知; 3、升级现有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集市政设施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城市管理决策等于一体的综合业务系统; 4、优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推进城市管理相关业务数据共享和执法联通。 | 2020—2021年 |
27 | 建设市场监管综合平台 | 2021年12月 | 市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98%以上市场主体。实体与网络空间市场主体实现全面监管,针对企业法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模式建立。 | 市市场监督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发改委配合 | 1、建设市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重点对涉企信息归集、证照联动监管、失信联合惩戒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2、建设网络交易监管信息系统; 3、建设市场监管移动执法系统,整合各项监管执法事项,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 2020—2021年 |
28 | 加快雪亮工程建设 | 2020年12月 |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 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 | 1、增加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重要部位高清摄像机新建、改建数量; 2、汇聚全市视频数据、政务数据、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建设全市统一的“雪亮大脑”; 3、运用视频结构化描述、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无线射频、地理信息、北斗导航、雪亮大脑等现代技术,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各行业领域系统集成的创新应用。 | 2020年 |
29 | 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 2022年12月 | 市级应急指挥大厅与应急指挥系统全面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市级指挥中心“平战结合”的效能。 | 市应急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配合 | 1、部署市辖区内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卫星通讯网、无线通讯网络节点; 2、建设全市企业物联感知网节点,推进全市重点领域、重点目标感知监测的数据汇聚与监测预警建设; 3、构建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市级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库与决策中心; 4、建设市级应急指挥大厅,集成大屏展示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监控视频接入系统、GIS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移动指挥平台以及应急联动系统。 | 2020—2022年 |
30 | 构建智能交通体系 | 2021年12月 | 综合交通智能化监管水平显著提高,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准确,公众出行体验大幅提升。 | 市交通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市公交公司等配合 | 1、建设综合交通一体化管控中心; 2、提供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 3、建设智慧停车平台。 | 2020—2021年 |
31 | 建设环保综合 治理平台 | 2023年12月 |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市水、空气、土壤等生态要素全覆盖,城市环境问题处置率达99%,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得到改善。 |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管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各区县配合 | 1、完善各类监测站点布局,建设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三大监测管理系统; 2、推进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数据共享; 3、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系统,深入开展污染源头追溯和演变趋势分析; 4、建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管理系统; 5、开发环境综合信息与执法APP; 6、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联合执法机制。 | 2020—2023年 |
32 | 深化智慧水务建设 | 2023年12月 | 基本达成“水清、岸绿、水美、景美、水通、水灵”的建设目标,具备“源、供、排、污、灾”全过程量化监控管理能力 | 市水利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各运营商配合 | 1、实现水源地、主要河湖、水量水质、涉水管网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视频共享; 2、建成智慧水务管控平台; 3、推进智能水表的建设应用; 4、建立排污口电子化平台; 5、完成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处理后污水排放向4类标准的转变。 | 2021—2023年 |
33 | 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 2023年12月 | 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 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配合 | 1、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龙头 基地 农户”新模式; 2、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3、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4、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 5、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6、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7、建设农业品牌培育和展示服务系统; 8、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2020—2023年 |
34 | 试点建设智慧园区 | 2023年12月 | 提高园区集约管理水平 | 开发区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各区县政府配合 | 1、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2、建设园区服务共性业务系统。建设园区内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作平台; 3、积极推进“中国名优农产品交易网”跨境交易平台建设; 4、建设网上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发和推广展览APP。 | 2021—2023年 |
35 |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 2023年12月 | 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基础完善增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 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委办局及各区县政府配合 | 1、推动智能装备示范应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2、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化示范园区; 3、推动企业上云,引进培育支撑产业。 | 2020—2023年 |
36 | 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 2020年12月 | 驻马店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3%,旅游总收入超过350亿人民币,旅游业成为驻马店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各景区配合 | 1、建设数字化景区; 2、建设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发布平台; 3、建设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 4、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 2020—2020年 |
37 | 推动电商物流 一体化 | 2023年12月 | 驻马店市电商与物流快速、协同发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亿元。 | 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海关、市交通局等配合 | 1、引导电商和物流园区推进电商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 2、鼓励电商和物流企业搭建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 3、推进电商物流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4、推进驻马店市通关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5、建设招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2020—2023年 |
38 | 建设大数据产业园 | 2023年12月 | 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业务形态较为齐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 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 | 1、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集聚和配套发展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 2、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的产业化项目; 3、面向驻马店市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建设面向政府、公众和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平台。 | 2020—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