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是主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创新型安阳的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阳的决定》(安发〔2006〕23号)和《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安发〔2009〕6号),进一步加快我市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 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科技进步奖30项。2008年专利申请总量942件,授权283件,其中发明专利分别为263件和21件。创新资源不断丰富。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7家,其中国家和省级54家。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更加有力,保障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更加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成效不断彰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4%提高到2008年48%。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8 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近年来,我市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建设创新型安阳、建设豫北强市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市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这些都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凸显我市资源主导型经济和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薄弱环节,更加凸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总体上讲,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氛围不浓厚。满足于拼资源、拼规模,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创新意识和浓厚氛围。二是创新主体不突出。企业未能发挥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带头作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和投入明显不足。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创新基础不牢固。资源型企业较多,创新型企业和产业相对较少。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能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成果少。四是创新机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科技资源管理和配置不到位,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不足。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当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知识经济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把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载体,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带动战略,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探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安阳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之路,快速实现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高效健康发展。
3、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4、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5、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选择对我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且有优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
(三)发展目标。
1、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到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省前列,自主创新和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先进行列。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省前五名。
三、总体部署
(一)突出自主创新主体
1、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规模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科技资源和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
2、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扶持力度,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并积极拓展对外科技合作,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和跨国公司等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搭建我市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平台。
3、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我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 大力提倡同业或上下游企业的联合研发、合作研发,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近期选择光伏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开展试点。
4、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和宣传,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法,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将培育和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量化为具体的管理考核指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二)打造自主创新载体
1、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60个,其中省级以上25个 ,全市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立足原始创新,优化布局,围绕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领域,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个,其中省级1-3个,大力支持中棉所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启动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50个。
3、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园区。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要以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把高新区建成支撑中原崛起的特色高技术产业中心,成为辐射晋冀鲁豫四省经济协作的核心区、促进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转变的带动区、实现中等城市发展形态转型的示范区、加快安阳创新发展的高端功能区,加快区内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围绕我市9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加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逐步培育、引导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到2012年,培育2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5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使之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
4、推进科技示范乡(镇)、村建设。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通过推动科技示范乡(镇)、村建设,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信息入户”、“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农村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聚集自主创新人才
1、加强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我市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 用项目聚集人才加快发展。按照“产业凝聚人才,人才造就产业”的思路,把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有机融合起来。要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通过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措施,吸引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构建市院(所)、企院(所)合作对接的平台,实现科技与人才资源共享,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优质平台。
3、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对为安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予以重奖。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编制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四)建设自主创新平台
1、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安阳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整合科技资源,争取用3年的时间建设集科技会展、学术报告、科技贸易、科技孵化、科技交流、咨询、培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次、现代化的科技综合服务设施,实现科技资源的高度集聚,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转协调、开放高效、服务社会的科技基础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统筹全市科技发展及指导并服务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的资源集聚中心。
2、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保证现代信息畅通的基本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根据《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立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高效、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实帮助企业解决“资源难整合、信息难畅通、人才难寻觅、仪器难共享、产品难检测”等难题,逐步完善支撑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
3、加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进程,制定相关计划,同时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相关领域、区域的合作,以促进我市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火炬创新创业园和创业中心为核心的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孵化的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完善现有孵化设施,增加数量,扩大服务面,使之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中小企业的生长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的窗口。吸引科技人员带项目和成果来安创业,推动和支持各产业集聚区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四、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
(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涉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建设农产品聚集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和农产品平衡供给提供支撑; 重点支持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养、农产品深加工和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用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 注重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完善作物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 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提升作物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重点支持棉花、花生、大豆、中草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主要经济作物主导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棉花、花生、大豆、中草药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
畜牧养殖业领域,重点支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饲料、兽药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研究推广配套饲养技术和模式,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提高全市养殖科技水平。
林业领域,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木本粮油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微生物领域, 重点支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存与利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开展农业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研制生物农药、高效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制剂等系列技术和产品。大力培育农业生物制品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领域, 以创立高科技附加值品牌产品为方向,重点研究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保鲜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区域性科技先导型农业企业,支持粮油、畜禽、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农业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发展农业科技特色园区。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区域化分工,实行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筛选和中试,注重开发精深加工集约化生产技术,重点扶持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综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样板。
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学和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重要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与基因定位,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灰色育种理论)
(二)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电子信息、煤化工、食品、纺织、新能源等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装备制造工业领域, 重点发展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其产业。以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阳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安阳二机床有限公司的组合机床、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的电磁铁、安阳莱必泰有限公司和安阳华安科技有限公司得电主轴等基础部件和安科电器新型断路器的发展,建成我市数控装备制造基地。重点研发大型、精密、高效数控机床、全液压数控模锻锤及操作机、大型成套制浆装备、井下成套自动化采煤设备、智能化新型锅炉、新型电站锅炉耐热耐磨零部件、高速电主轴、新型电磁铁等高成长性产品。
钢铁建材领域, 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兼并重组、互相执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积极发展特种钢及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管材比例,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发展钢铁下游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条。重点支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共生低品位铁矿选冶及尾矿综合利用、钢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和建筑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等高档钢材品种及特殊大型锻材,开发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DVD-R,特别是蓝光DVD-R存储显示技术的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凯瑞在全国光盘领域规模和技术的龙头地位。不断发展壮大光伏和新型电池、电子玻璃、光盘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做强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产业。
煤化工领域,坚持煤炭和煤化工产业综合发展,搞好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研发粉煤加压气化、煤制烯烃、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油精深加工等技术,支持煤化工下游产品、煤化工关键装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煤制烯烃、DMF、二甲醚、煤制油的研究。
食品工业领域,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 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支持我市粮食、畜禽精深加工两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面制品和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果蔬产品、豆制品、油脂、休闲食品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新型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冷杀菌、节能干燥、现代生物、高效浓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调理、速冻、方便等主流趋势食品和低温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原料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纺织工业领域, 重点支持大豆蛋白等新型纤维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抗菌、防紫外线、防电磁波等特种功能性纤维材料研发;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支持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1、新能源技术领域。大力应用高技术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