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科技工作回顾和“十一五”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以调整、优化和提升产业与产品结构为中心,不断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
(一)“十五”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十五”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759项,市科技三项费由2001年的42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740万元,年均增长59.8%。五年来,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6254.5万元(国家、省科技经费1410.5万元,市级投入经费4844万元),获得成果奖237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8项,获安阳市科技进步奖199项),新增产值30多亿元。专利申请量达1251项,获授权量达726项。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全市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品累计136项。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94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39.4亿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了180%和178%,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产业。涌现出方快锅炉公司、飞音数码公司、豫鑫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小巨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增强,在安阳鑫盛机床等十家企业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涌现了安彩集团、安阳鑫盛机床公司、第二机床厂等一批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加速了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项目,五年来共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62个,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500亩,繁育优良原种和优良品种250万公斤,推广面积459.8万亩,新增产量3980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5041万元。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支持了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花生优质品种更新换代、高档营养保健型饼干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市政府与省农科院2002年4月正式签订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协议以来,工作成效明显,签约合作项目36项,实施率达97%,项目累计总投资9481.2万元,新增产值61027.6万元,实现利税6235.4万元,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先后与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28项科技合作项目,市财政投入资金72万元,争取资金438万元(省经费237万元,国家经费201万元),国外无偿援助经费4686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招商洽谈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借梯登高。通过引进技术、智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22家,从业人员55956人,实现技工贸收入117.8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4.95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在全省排在第三位。五年的时间企业数量增加了161家,平均每年递增25%,从业人员增加38516人,增长率220.8%,销售收入增长1526%还多,实缴税金增长1495%。其中年总收入超百万元的有66家,超千万元50家,超亿元的18家。定角实业总公司、永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信益电子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民营科技50强,贞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民营科技促进技术创新奖。民营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科普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十五”期间,我市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1200余多次,聘请专家1万余人次,送科技资料200万份(册),科技录像带和VCD影碟4000多张,举办培训班5000余期,培训农民11万人次。他们现已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安阳县瓦店乡、汤阴县白营乡顺利通过省科普示范点的验收。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首先,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焦点已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再次,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性调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河南省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区域科技必须有大的跨越式发展。第四,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转移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需求,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都要求我市科技工作要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科技发展正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机遇。由于地域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原因,我市的科技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要素积累基础,但与各项事业的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7.4%,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还不突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安阳传统工业企业多数技术、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专利应用开发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科技人才匮乏。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五是机制不够灵活,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需求。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四路并进”战略,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集中组织技术、资金和人才,重点支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置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新格局。
——内外结合,开放集成。既要以激发自身发展能力为基点,突出主体培育,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二次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体制创新。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这个中心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契机,到2010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研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从总体上解决全市科技发展的布局、体制和机制问题,建立起适合的安阳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使科技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具体目标:
1.科技进步因素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4%到2010年达到50%。
2.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成果,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业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工业技术水平。
3.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年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8.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4.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25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新增80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形成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到2010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市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0.5%增长到1.5%。
6.到2008年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7.“十一五”期间,年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省前5名,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额以上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培育3-5家年专利申请量过百家企业。
8.综合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到2010年,科技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取得新的进展。
三、支撑重点领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实现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主导农产品、畜牧产品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科技培训。努力实现农业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
1.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资源队伍,以中国棉花研究所、安阳工学院、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阳市蔬菜研究所、安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健全和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技术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畜禽新品种改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与疫病的监测与控制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等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力争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系10个,签约实施“市院合作”重点项目20项,引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100项。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加强星火计划的实施,在我市不同地域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汤阴县食用菌、滑县优质小麦、林州中草药、内黄县优质小杂果、龙安区龙泉花卉等一批区域优势产业;选择以健丰饼业、华龙面粉集团、金星啤酒、星河植物油厂、滑丰种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诊断和全面策划,把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工艺等移植到企业中去,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2个区域性主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2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3.加强农民致富能力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以全面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知识化水平为手段,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农村星火带头人、基层星火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大力开展人才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转移。以县农业职业教育、星火人才培训为依托,培训15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万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技术骨干。
4.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并扶持各类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技术中心、星火培训基地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等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合作制、股份制的原则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有效形式,在全市吸引名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和创办以专家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研究会等民间组织,逐步形成由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农业科研、教学、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重点推广和应用以农业专家系统、“最后一公里”技术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提供全方位服务。
5.搞好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抓好40家省市级科技示范乡镇,探索以加快科技示范村建设为延伸,以带动科技示范户发展为终端的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科技示范乡镇在科技引导、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加紧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的吃水、住房、能源、医疗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发展种养加新技术、沼气新技术、太阳能技术和以促进农村住宅节能化、标准化等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5个。
(二)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按照“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的原则,把培育新兴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节能降耗等工作作为重点任务。
1.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有所突破。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安玻29’以上大屏幕彩色显像管玻壳项目四期工程、安玻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信益二期工程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彩色玻壳产品60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玻壳产业世界第一目标。重点支持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DVDR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引进22条44头DVDR生产线,年产光盘16000万张。建成全国第一光盘生产基地。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大豆功能性纤维、工程塑料、精细化工材料、超高分子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纳米级超细材料等新型材料及制品。巩固我市在超高分子材料应用和开发方面的领先地位,通过与科研院校联合攻关,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支持冷轧镀锌板工程技术、热连轧带钢工程技术研究,实施焦炉煤气脱硫净化改造工程,提高钢材洁净度,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特种钢材的种类和比重。并重点支持:120万件(套)/年大豆纤维高档针织内衣生产线;100万套/年汽车轮式工程机械车轮总成项目;1万吨/年木糖醇达产项目;5万吨/年超薄铜带等项目。“十一五”末同比达到年新增产值24亿元,年新增利税6亿元。
生物医药工程领域——重点研究开发转基因棉花育种及配套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转基因育棉基地和新型药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冬凌草产品技术开发研究、纳米胶原基人工骨技术开发和冬凌草滴丸、阿洛西林钠、替卡西林钠、甾体激素原料药、丹郁骨康丸、双氯芬酸系列产品等医药产品的产业化建设项目;“十一五”末生物医药产品同比达到年新增年产值9亿元、年新增利税2亿元。
机电一体化领域——以安阳鑫盛机床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发AD系列数控床、立式加工中心、如:SK7450×9000数控丝杠磨床的开发、HANUC雕铣数控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发展汽车行业专用数控轮毂车床等精密制造车床和数控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数控全液压模锻锤、数控锻造液压机等系列数控电液锤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我市机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十一五”末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比达到年新增产值18亿元,年新增利税3亿元。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在继续完善开发区硬件环境的同时,实施二次创业,着力改善软环境,努力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3.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特种钢产业基地、机电一体产业基地、彩玻产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等四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77亿元,预计实现年利税35亿元。在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注重发挥主体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企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4.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高新技术,改造武装一批大中型传统企业,加大在中小企业中推广CAD技术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甩图版技术。通过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使传统产业改变面貌,形成新优势,成为新产业。
(三)加强社会事业重点领域的科技进步,提升整体科技水平。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医疗保健、环境治理、城建、交通、气象、社会安全保障等领域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以全社会的科技进步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
1.加大医疗卫生保健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开展城乡农村生育节育技术和新生婴儿出生缺陷的产前、产后筛查、诊断、干预技术的研究,确保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心脑血管、恶性肿瘤、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老年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水平;重点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开展人工器官、体内植入物和微创治疗技术相应装置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医学交流,提高我市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自净能力、重点研究推广城乡园林绿化、草坪覆盖、观赏林木花卉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加大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工业“三废”环境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逐步使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研究,重点研究生物无臭技术和高效、无毒、无公害农药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达到农药、农肥无污染、无公害、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发展;开展空气净化研究、重点抓好燃煤气脱硫脱氮、除尘和汽车尾气排污控制技术研究。
在“十一五”期间,安阳市区烟尘排放量力争减少17.8%、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9%、S02排放量减少10.2%,全年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低于IV圾的占80%,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安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全市境内消除劣V水质。
3.加快城乡建设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先进成熟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应用节能设计和节能系统。加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广泛采用各种新型建材、重点加强轻质墙体材料和“多孔砖”的技术研究及普及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市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4.推广应用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加快形成快速、高效、有序的城市交通网络。
5.运用现代化气象监测技术,加强对地震、暴雨、风暴、干旱等突发性灾害的气象预测、预报和防范救灾措施技术研究,提高全市防御、抗灾减灾的能力。
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阳公用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建成高速(宽带)主干网,逐步实现电视、电话、计算机数据通信三网合一。完善安阳市政府上网工程中的计划、科技、农业、技术监督、财政、税务、统计、教育、物价、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利用普及化、大众化,打造“数字安阳”。
7.加强公安、金融、社会防范犯罪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力度。重点抓好DMX指纹、犯罪心理参数测试技术等方面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公安、金融系统侦破手段和社会防范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
(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与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为重点,开放性集成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一是以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信息网络为纽带,着力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努力培植创新源头。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培育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重点扶持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发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弥补公共科技平台资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有力地推动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科技工作党政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健全促进和保证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科技投入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规范运行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对现行法规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监督。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省专利试点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利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服务体制和配套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素质;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法制和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市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提高我市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年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省前5名,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额以上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培育3-5家年申请量过百件企业,10家年申请量过50件企业;力争10个企业列入省级专利试点企业,3-5个区域列入省级专利示范区域;专利侵权纠纷结案率达到80%以上。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重视科技投入,努力做到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投入主体。
5.建立人才集聚、激励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凝聚一批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回国留学人员及省内外科技人员来安创办高技术企业、从事高技术研究;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研发人才来安工作、领办、指导高技术企业。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十一五”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优化配置现有科技资源。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把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采取资产重组、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驻安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为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形式和组织形式。利用科研院所改革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机制,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并拓展技术论证、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培训等服务业务。
3.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积极发展民营科技特色园区,出台示范区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渠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降低民营企业的创业风险和成本,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选择骨干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做大做强。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10年重点培育100个规模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力争突破150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其中年技工贸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达100家以上。
4.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加强科技规划与年度计划的紧密衔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筛选出“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5.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调整科技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不断推进科技管理手段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科技条件、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大力提升科技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指导工作。紧密结合重大科技计划,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科技力量参加重要科技合作项目,特别是优先支持带动我市优势形成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管理有序、协调有效、集成互动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和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2.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对外合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政府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间、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利用国内外市场环境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拓展市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以多种方式大力吸引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市转化,有效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接受他们的技术辐射,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