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的通知

标 题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的通知
索引号 F0001-0201-2019-3023109 发文字号 鹤政〔2019〕1号
发布日期 2019-02-20 00:00:00 成文日期 2019-01-29 00:00:00
标签: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的通知 鹤政〔2019〕1号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2-20 00:00:00 字体大小: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9年1月24日

  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加快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制造业始终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立市之本、兴市之计、强市之基,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战场。振兴实体经济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以转思想为引领,以转方式为重点,以转动力为支撑,以转职能为保障,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时期,而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新兴先导产业发展不足等诸多挑战,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基于我市制造业发展实际,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鹤壁行动纲要》,有助于深化各领域改革,释放经济活力,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有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提高供给质量效益,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推动制造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集聚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变,着力促进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能产业产品结构优化,着力做好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我市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提供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做大做优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人工智能等产业,提高工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聚焦重大项目和工程,实现产业发展、产品升级和就业创业协同推进。

  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开放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引资引技引智并重,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智能引领,融合互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和互联网、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质量为先,人才为本。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把质量作为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打造产品区域品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集聚集约,绿色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配套水平,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培育壮大优势集群,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和基地。强化约束机制,加快去除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加强规划引导,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目标

  1.到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0%以上。形成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镁精深加工、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5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达到150家。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5%左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智能制造加速提升。“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2%,企业普遍依托互联网开展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绿色发展有效提升。重点行业集约化、低碳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城市,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新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6年

2020年

2025年

规模
结构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88.8

90

9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1.6

50

55

创新
能力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0.45

1.0

1.7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

2

3

质量
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4.2

7.5

(“十三

五”期间平均增速)

6.5

(“十四五”期间平均增速)

“两化”
融合

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

50

60

8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
数控化率(%)

46

52

57

绿色
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6年降低(%)

20

3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6年降低(%)

23

4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8.8

99.5

100

  二、重点领域

  按照制造业发展实际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新型制造业体系,以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链式发展为重点加快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以延链补链、提质增效为重点推动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以调结构、建集群、延链条、创平台、提质量、保安全为引领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增创新优势,以提升研发能力、延链补链为主攻方向推进镁精深加工产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培育发展和示范推广应用为重点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

  以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产品质量,积极发展高端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器产品,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扩大集聚,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建设千亿级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依托开发区,提升天海、航盛、天汽模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推动汽车插接件、线束等产品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成套配件、高端线束、车身控制、汽车模具等终端产品,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巩固提升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军工电子等特色优势产品生产能力,推动实现电子电器多元化发展。引进优势资源,立足原有基础,发挥联合体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电机及驱动系统、动力控制系统,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发展,推进新能源智控、车联网影音娱乐系统、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汽车产业与金属镁产业融合。加快推进鹤壁综合保税区建设,健全口岸功能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完善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二)清洁能源与新材料

  顺应化工项目搬迁入园大趋势,立足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清洁能源、生物化工,加快培育链条健全、高端高效的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千亿级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河南能源集团鹤壁煤化工、鹤壁世通绿能、中维化纤等龙头企业作用,以小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发展路径,构建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现有60万吨/年甲醇及150万吨/年煤焦油综合利用项目下游产品为依托,重点规划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化工新材料项目,进一步拉伸补齐项目产业链条,推动更加安全环保的宇航服、精密仪器、防弹衣、汽车零部件、电子零部件、医疗机械等终端产品落地。紧盯技术前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环保型醋酸酯类溶剂、高档润滑油、润滑油基础油、环保安全型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差异化的精细化学品。巩固现有甲醇建成项目产能,进一步延链生产乙醇等产品,引进加氢处理生物质能源以及氢燃料电池、电子级碳酸二甲酯、锂电解液等项目,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快新拓洋生物化工园项目建设,加快D-异抗坏血酸钠、D-核糖,维生素C、聚乳酸等产品的生产。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超级悬浮床加氢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超级悬浮床工业示范装置推广。延伸锦纶66工业丝产业链条,推进锦纶66安全气囊丝、高铁专用工程塑料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改善热电联产效率,大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促进大型风电基地、低风速平原风电、分散式风电开发,统筹生物质能源、地热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打造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绿色食品

  以龙头带动和聚链、强链、延链、补链为方向,提高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水平,着力发展肉制品、面制品、调理快餐、休闲饮品四个优势板块,叫响“鹤壁食品”品牌,建设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依托浚县和鹤淇两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猪、牛、羊、鸡和肉鸽、肉驴、黑猪等特色肉产品的养殖及深加工,调优生产结构,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肠、休闲肉制品等国内肉制品市场优势,推动肉制品向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面制品的精深加工,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丰富主食加工产品,推进面、玉米、杂粮等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提升面制品附加值。发挥花生、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优势,做精油脂制品。利用玉米、花生等本地优质饲料原料优势,培育乳制品。加大谷物饮料、白酒等休闲饮品食品开发,提升新兴食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与北京共建食品安全协作区。

  (四)镁精深加工

  以拓宽应用领域为抓手,不断拓展镁合金下游应用,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巩固镁粉、镁粒和镁牺牲阳极产品优势,壮大镁合金挤压型材和压铸件生产规模,抢抓轻量化发展契机,大力发展高端、终端产品,建设国内重要的镁精深加工产业生产基地,巩固提升“中国镁谷”的形象力、品牌力和影响力。

  不断完善开发区镁精深加工园区功能,提升产业发展载体水平;发挥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平台作用、镁材料加工产业专利导航实验区和全国金属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平台作用,加快产学研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向高性能材料、高性能部件和高精尖产品延伸;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镁交易中心功能,建设应用研究院、产业基金等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依托河南镁业有限公司,发挥国有资本导向作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内联外引,吸引战略投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人工智能

  顺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以光电子、机器人、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为重点,培育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依托开发区,以仕佳光子为核心,以光通信高端无源、有源核心芯片为主导,积极发展光有源/无源芯片及器件、高速光收发模块等产品。发挥光电子产业园资源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河南研究院研发优势,大力引进芯片封装、模块盒、机箱、机架、插芯等光通信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有“芯”的中原光谷和五百亿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决策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物流机器人,开展物流机器人在工农业、医疗卫生、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以引进为途径,以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中使用的大中型无人机和末端无人机的生产为重点,加强无人机整机生产,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功能完善的无人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依托我市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有重点的引进智能传感器领域相关企业,推进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在龙头企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在工业、农业、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的示范应用,扩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三、主要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思路举措,以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紧紧围绕十大任务,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开放创新,注重自主创新,突出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破解重点领域转型升级发展的瓶颈,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骨干龙头企业强壮工程,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领域,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倾斜创新要素,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开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完善制造业创新载体平台。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推动仕佳光子、河南能源集团鹤壁煤化工、华石联合能源等企业,联合相关机构,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我市布局,积极申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推进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等创新载体建设。

  推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制订发布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人工智能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行动,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应用推广。

  加强开放式创新。借助优势创新资源,共建创新机构,抓好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河南研究院、国家镁工程中心鹤壁研发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河南智慧农业研究院、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中心、河南鹤壁精准医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与省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会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或引进技术成果在我市转化。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龙头企业内部创新创业,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搭建开放型创客平台,集聚员工智慧、培育创客文化,壮大员工创客群。支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以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建立市科技创新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园等载体平台,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的孵化链条。积极搭建科技金融平台,与建行鹤壁分行、中原银行鹤壁分行、中国银行鹤壁分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活动。加快建设市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打造“政府服务 金融支持 小微企业培育 中大企业加速”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联合省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0年,在光电子、镁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建成1—2家省级创新中心。2025年,建成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2—3家省级创新中心。

  (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深度融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三区一群”等建设,培育新兴产业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双轮驱动,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谋求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开展“开放招商提升年”活动,以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物,创新完善招商机制和方式方法,着力引进一批发展方向好、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有针对性引进配套中小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主动参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分工,加强与郑州航空口岸、郑州铁路东站口岸等合作,拓宽对外开放通道。鼓励我市产业集聚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招商地区的合作,大力开展集群式、链条式招商,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产业组团式转移。加强与安阳、濮阳、新乡等周边城市经济协作,推动重大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项目合作和工程承包,开拓新兴市场,带动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利用河南太行全利承接境外工程外包优势,以点带面,积极拓展非洲、中亚、中东欧、南美等市场,带动矿山机械设备出口,促进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抓好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内各口岸、国际友好城市的全方位合作。做大做强现有电子信息、镁深加工两个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等创建省级出口基地。科学规划综合保税区发展布局,加快培育综合贸易服务平台,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

  搭建开放招商大平台。持续完善产业招商路线图和产业链图谱,明确招商方向、主攻区域、重点企业和工作措施,提高开放招商的精准性。借助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平台,利用我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等具有现实吸引力的条件和政策吸引,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和强链、延链、补链项目。积极组织市内企业参加国家级国际经贸交流活动。率先复制推广河南自贸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河南自贸区“鹤壁项目协作区”建设,提高开放招商支撑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

专栏2:开放合作工程

  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契机,以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优势资源引进和优秀企业走出并举为途径,搭建招商平台,促进开放合作。到2020年,招商引资水平达到全省第一方阵,走出步伐明显加快。到2025年,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从关键岗位、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5个层面推进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广泛覆盖。

  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我市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以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人工生产。实施智能车间建设行动,以生产管理、工业控制两大系统互联和集成为重点,推动制造过程各环节动态优化。实施智能工厂建设行动,以厂内纵向、厂间横向和用户端三大集成为重点,推动生产系统智能化、制造营销协同化、上下游企业融合化。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

  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平台资源,构建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能力交易、应用软件等综合服务。依托我市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开放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和门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结合省工业云平台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云平台,集中展示和推广我市优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强化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抓住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用机遇,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互联网 城市”“光网城市”“宽带鹤壁”建设,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京东云(河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推进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公共平台建设,全面推动企业生产运营、园区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升级,争创省级智能化示范园区。

专栏3:智能制造工程

依托优势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试点示范,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广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到2020年,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2%以上;到2025年,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智能制造实现广泛推广。

  (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按照提质转型、效能提升的基本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的载体功能,坚持集群、创新、绿色的发展方向,坚持特色主导、分类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载体提质转型。实施产业集聚区“升星晋位”行动计划,完善落实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产出效率、创新能力、产业能级和绿色发展水平。发挥浚县智慧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健全技术创新、智慧园区、人力资源、海关特殊监管、现代物流、营商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支撑能力。以绿色食品、光电子产业为依托,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基础上,建设产业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编制规划、政策引导和协调联动,推动相邻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强化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推广优势特色产业链模式。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煤化工、煤焦油综合利用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推广“原材料 制成品”产业链模式,打造资源深加工型产业集群,与石林新型陶瓷产业园、姬家山产业园协同发展,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清洁能源为重点,建设资源型产业带。姬家山产业园以发展精细化工为核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综合利用,打造河南省化工产业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开发区的镁精深加工园区,以镁精深加工为核心,推广“原材料 新材料”产业链模式,打造延展型产业集群。鹤淇、浚县产业集聚区以畜禽加工为核心,扩大产品品质和品种,推广“原料成品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整体型产业集群,并与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协同,以绿色食品、现代家居为重点,建设食品家居产业带。开发区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区,推广“核心部件 配套发展”产业链模式,打造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围绕新业态新经济,大力推广“市场 基地”产业链模式,打造新兴业态融合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消费品工业劳动密集、区域鲜明的特点,大力发展“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村镇经济,助推产业扶贫。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制定规模优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动态目录,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和千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建立多形式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

专栏4:优势集群培育工程

  推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融合发展,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十亿元大企业集团50家,超千亿产业集群3个,超百亿产业集群4个。到2025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千亿大企业集团1家,超百亿大企业集团10家,超千亿产业集群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7个。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巩固和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水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引导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强化品牌发展意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品质革命,加快发展精品制造。

  提升制造业质量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人工智能等重点工业产品中深入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以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等重点消费品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消费品质量的提升。提升深化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提升完善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检中心,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畜禽加工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公共技术检测平台,积极引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检测、检验及认证机构。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产业专利技术产品的标准化。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鼓励、指导大中型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中小微企业贯标达标,开展标准化综合试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和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发挥“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驰名商标”等质量品牌的激励作用,巩固传统行业优势品牌,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领军品牌。鼓励企业推进品牌价值测算,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围绕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各类载体,积极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在现代家居、畜禽加工、粮食加工等消费品领域,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创造我市消费品工业品牌,争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国家试点。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专栏5: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为途径,推广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完善质量升级的配套措施,强化质量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到2020年,全市争创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10个左右,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个左右,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个左右。到2025年,全市质量品牌建设位于全省前列。

  (六)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快速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强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开展金属镁、煤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标对标活动,实施化工、水泥等高耗煤行业节能改造,推广中高温余热余压利用、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空气源热泵供暖等节能技术,推进能量系统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推进热电联产,全面拆改燃煤小锅炉或清洁能源改造。组织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计划,在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生产全过程管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使用清洁原料、安装治理设施等措施,有效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推进石油炼制、石油化学、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治理。

  推进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完善“煤炭—甲醇—煤化工产品—下游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积极发展“煤炭—电力—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材—余热发电”“煤炭—煤层气—电力”产业链,完善“粮食种植—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粮食种植—饲料—畜禽养殖—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推动“金属镁—镁合金坯—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产业链形成,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循环经济联合体,促进产业间相互链接、协同耦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支持建设背压式热电机组,推动燃气供热锅炉及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实现集中供热设施全覆盖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实施“电代煤”、“气代煤”、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工程。推进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严格制造业节能环保监管。从严执行国家、省重点耗煤行业准入规定,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设备要达到一级能效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严格新上耗煤项目环评审批,新建耗煤项目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节能量、排污权交易。

专栏6: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行动,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到2020年,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15%。到2025年,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主要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循环利用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七)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聚焦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加大产品整合力度,推动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能力。

  引导向服务型转型。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生产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引导和支持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镁精深加工产业推广“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化”定制服务生产方式。在现代家居、纺织服装领域,加快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充分采集和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食品领域引导建设“电商 企业 物流”生产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产业体系的建立。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制造服务业,积极培育检验检测认证、会展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发展优势,以煤炭物流、冷链物流、现代化工物流、现代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为重点,着力优化空间网络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技术业态模式,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加强以河南煤炭储配交易中心鹤壁煤炭产业园为龙头的鹤壁现代煤炭物流园区、以京东鹤壁亚洲一号电商产业园为龙头的浚县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通过组织合作洽谈会、现场对接会等活动,推动传统企业和电商平台对接,扩大营销渠道。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应用,加强海外营销渠道和海外仓建设,形成外贸新的增长点。支持优势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培育打造行业垂直电商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形成高端服务业加快集聚态势。突出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金属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支持我市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技术机构组建或参与检测服务合作联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做精做强文博会、镁博会等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会展活动,构建较为完善的会展服务体系。

专栏7:制造业服务化工程

  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到2020年,培育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支持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完成行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化改造,形成良好的服务化环境。

  (八)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充分发挥技术改造稳投资的关键作用,支持重点领域、主要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

  发布工业企业技改升级指导目录,编制重点技改升级项目导向计划,以新产品开发、支撑平台、创新创业、两化融合、绿色制造为重点方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设备自动化改造。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按高标准要求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设备的精度、性能和产品生产标准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应用,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生产线和营销管理方式。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推广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加大对关键设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力度。

专栏8:技改提升工程

以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两化融合为重点,每年实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到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例提高到25%。

  (九)加强产业人才提升

  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中组部人才工作试点市的优势,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做好“兴鹤聚才计划”“人才回归工程”,建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着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以“中小企业政策大讲堂”为平台,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专题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完善涉企监督检查清单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作用,经常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

  培引高素质制造业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和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引进及创新创业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新材料、食品、汽车、镁、光电子等制造业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培育产业带动和引领作用显著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群体。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政策及专项资金的作用,吸引一批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国内外知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体系。

  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加快中国工匠精神传承示范区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能的工匠人才。

专栏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

  组织实施制造业企业家培养计划, 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管理理念和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动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完成规上企业家培训任务,培育各类企业家百名以上。到2025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十)促进产业金融结合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资,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降低融资成本。

  促进产融合作。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提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争取域外金融机构前来开展业务或设立机构,鼓励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业务,强化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融资、股权质押等多元化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在制造业产业集聚区设立专业支行、特色支行或事业部。

  扩大直接融资。加大培训、宣传、辅导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到“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深化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对接合作,拓宽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推动成长性好、经营管理规范、信用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推进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业企业股权融资,支持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投贷联动。

  优化金融生态。规范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采取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下浮费率等方式对企业提供支持。发挥好市“助保贷”“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融资平台作用,撬动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银企合作模式和金融产品,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大力推广抵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税易贷”等业务,缓解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市场前景好、诚信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通过提前续贷审批、借新还旧、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度审批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

专栏10:制造业金融扶持工程

  针对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题,加强“政银企担贷保”协调联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到2020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到2025年,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基本解决。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切实改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证照分离”、网上审批等改革举措,优化市场监管等各类直接面向市场主体的政府服务,建立行政权力事项办理结果公示、在线办件监察、办件量通报和政务服务“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督约束机制,打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

  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制定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和相关方案,在试点基础上,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打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

  依托省、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再造、联合会审、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等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持续完善市、县(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重点行业的监测,提高预警预测的前瞻性、准确性。建立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与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分类、精准、系统的服务。深入开展“送政策进企业”、首席服务员、企业服务管家、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减负等活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以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落实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问题台账制度,落实首问负责、转办督办、挂牌督办、限时办结、联席办公、专题协调等制度,提高企业问题办理质量和效率。组织产销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亲商安商的政商环境。

  (三)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按照纲要的导向和目标,重点引进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完善市领导联系分包、联审联批、现场办公、重大项目专项协调、项目观摩点评、目标责任考核等推进机制,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和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持续提高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效率,扩大有效投资量、利税贡献量、带动就业量。

  积极争取用地计划指标,用好“三项整治”留存指标,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占补平衡指标的统筹协调,提升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以探索工业弹性供地机制和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为手段,着力提高产出效益。对重点项目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管理,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环评审批工作。

  (四)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落实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和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降低企业税负、融资、社保、用工、生产要素、物流费用、企业通关、制度性交易、中介费用、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使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税费负担合理减轻,融资成本降到合理平均水平,物流成本较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格局。

  (五)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从严执行国家、省重点耗煤行业准入规定,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订更加严格的标准,在电力、化工、建材、铸造等行业淘汰一批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效产能。制定实施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鼓励有条件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优质产能。

  (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各类资金、基金的引导作用,优化资金利用结构,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强化对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扶持,推动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优惠银东方(鹤壁)创业、鹤壁发展、鹤壁金鹤食品产业发展、鹤壁新型化石能源产业发展、河南赛淇高技术服务创业、鹤壁市海创产业转型发展6大投资基金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与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从点对点的直接补贴向引导性支持转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对首次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七)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我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施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相关县区、部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具体承担有关工作的推进实施。借助国内、省内智库和战略咨询机构,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制造业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升我市制造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和服务水平。

  建立完善相关统计、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等制度,定期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强化目标责任评价及动态跟踪督查。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