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的...

发布机关 焦作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焦政〔2008〕18号 发文字号 发布时间 2008年10月21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焦政〔2008〕18号 发布日期:2008-10-21 00:00

焦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
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九月十一日

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和郭庚茂代省长对我市提出的粮食年亩产“实现平均2500斤”、“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要求,尽快建设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区,特制定《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
一、粮食生产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4年到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到395万亩,增加58万亩,增幅17.2%;粮食单产达到980.8公斤/亩,增加49.6公斤,增幅5.3%;粮食总产达到192万吨,增加31万吨,增幅19.3%。小麦种子产业强势崛起,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到60.2万亩,种子外销辐射8省106县,供种面积22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08年,我市夏粮单产实现重大跨越:全市平均亩产达到505公斤;4个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亩产跨越600公斤;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温县赵堡50亩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28公斤。
我市粮食生产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以培育新品种为主要特征的提升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攻目标,狠抓新品种选育,先后培育出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等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小麦单产的飞跃。二是以推广超高产品种为主要特征的普及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面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粮食增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以注重高产向注重高效转变为主要特征的飞跃阶段。2001年以来,大力实施小麦种子产业化工程和优质小麦工程,小麦生产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高产到高效的战略转型,我市由全国小麦千斤市成为小麦种子大市和优质小麦大市,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我市粮食生产工作,主要有三点经验: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积极推广绿色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精量匀播、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新技术和科学应变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种粮科技水平。三是实施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建立高产创建示范方和超高产攻关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二、增产潜力和历史机遇
(一)增产潜力。我市目前蕴藏着较大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潜力。一是科技潜力。目前,全市粮食高产新品种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78%,如果进一步培育提高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单产能力可以达到1200公斤,增幅20%。另一方面,目前全市精量匀播、宽窄行种植、绿色栽培、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高新栽培集成技术的应用率为60%,如果全部粮田采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粮食单产能力可以达到1300公斤,增幅30%。二是地力潜力。我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1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8%。如果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灌溉设施配套、培肥土壤,控制病虫危害等综合治理,中低产田粮食亩产可以由现在的1200斤左右提高到2000斤,仅此能新增粮食10多亿斤。三是沼气综合利用潜力。我市已建成户用沼气池6.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85个,但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如果进一步加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在粮食生产上的利用率,将在实施绿色栽培、生产优质农产品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四是农机化潜力。我市精播、匀播机械化水平较低,通过发展高水平精播、匀播机械,提高合理密植水平,可以有效增加产量,节省人力,节本增效。
(二)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不断提升。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粮食生产寄予厚望,希望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粮食单产水平的新跨越,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上级的高度重视为我市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集约项目,集成技术,示范带动,节本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其中,夏粮220万亩,秋粮18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亿斤;单产由目前的2000斤增加到2500斤,其中,夏粮单产达到1200斤,秋粮单产达到1300斤(具体目标任务见附件1)。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到2010年,粮食单产达到2100斤。其中,夏粮单产达到1050斤,秋粮单产达到1050斤;第二步,到2015年,粮食单产达到2300斤。其中,夏粮单产达到1100斤,秋粮单产达到1200斤;第三步,到2020年,粮食单产达到2500斤。其中,夏粮单产达到1200斤,秋粮单产达到1300斤。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2020年前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二是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争取中央和省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资金,建设30万亩标准粮田。三是全面普及节水灌溉,对农田机井全面进行电灌改造,抓好灌区节水改造续建
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引黄补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90%以上。四是实施农机整体推进工程,大力发展深耕机械、精播匀播机械、收获机械。到2015年,实现玉米、水稻收获机械化。五是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管理科学的粮食仓房,提高全市粮食仓储能力。到2020年,全市粮食仓储能力达到18亿公斤。以国有控股粮食储备公司为基础,在全市建设3个粮食散装物流运转中心,建设散粮中转仓容9000万公斤,实现粮食产销良好衔接。
(二)加快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引进、推广步伐。加大科研力度,组织市、县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企业,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科研机制,不断研发新品种。积极引进市外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依托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及时推进更新换代,力争3年更新一次品种。
(三)推广高新栽培管理技术。大力推行精量匀播、宽窄行种植、适度密植、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集成技术。积极探索轮作方式。研究沼渣、沼液在粮食作物上的施用技术,实施绿色栽培,节本增效。研究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应变管理措施,实现科学减灾避灾。
(四)创新经营制度。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粮食规模化种植。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发展一批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市区和6县(市)建设7个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油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
(五)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粮食加工企业、种子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种子管理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牵头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方。各县(市)在巩固原有示范方的基础上,每年新增1-2个万亩示范方、2-3个千亩示范方,争取全市每年新增1个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方。通过连年双季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把高产田改造为超高产田,把中低产田改造为吨粮田,实现各类地块平衡增产。
五、加强项目建设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着重实施好以下6个项目:
(一)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今年我市6县(市)良种推广补贴涉及186.81万亩小麦(玉米)和全部水稻,下一步要通过积极争取,使全市小麦、玉米种植全部纳入国家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优良品种覆盖范围。
(二)沃土工程。重点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立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长效机制,扩大机耕、深耕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作层。争取各县(市)区都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搞好试验示范,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三)植保工程。全市建成6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检测体系,加强应急防控专业队和农民植保机械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幅度提高统防统治能力,使植保范围覆盖到各县(市)区。
(四)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在继续抓好秸秆禁烧的基础上,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生物气化技术。加强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实施绿色栽培,进一步扩大无公害优质粮食种植面积。
(五)小麦种子产业化建设项目。在6县(市)和马村区建立小麦种子繁育基地80万亩。实施3项小麦种子转基因育种工程和2项超级小麦攻关项目,加快主要粮食品种更新换代。
(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项目,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2020年前,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以上。通过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成员名单见附件2),负责规划实施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专家评估制度。市政府聘请市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高产创建技术研究和高产创建结果评审。
(三)建立激励机制。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对达到目标的高产创建示范方单位和超高产攻关成果实行以奖代补,具体办法另行制订。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对种粮农户的技术培训、补贴和专家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补贴。
(四)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市政府将制定详细具体的年度目标任务,将高产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2:

焦作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荣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赵卫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宋作实(市农业局局长)
成 员:李国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生琮(市发改委副主任)
张继东(市财政局副局长)
段新国(市农业局副局长)
杨 峡(市科技局副局长)
苏光武(市水利局副局长)
张志超(市粮食局副局长)
张金平(市农开办副主任)
双占侠(市供销社副主任)
郑占勇(市农机局副局长)
吴克敏(市农科所所长)
徐成祥(市农信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宋作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