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工信〔2013〕26号 关于实施焦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工程的意见


关于实施焦作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重点工程的意见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焦作新区发展改革规划局、财政局、商务局、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精神,认真落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等四厅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豫工信信〔2012〕682号)精神,按照《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加快实施《焦作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就实施全市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化深度融合放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信息化引领企业的集成创新、敏捷制造、绿色制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学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价值链高端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创新企业服务,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两化融合重点工程,努力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六化”联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助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

    (二)示范带动,重点突破。优先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化工、能源、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和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标杆企业,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龙头先行,行业提升。大力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

    (四)分类指导,差异推进。把握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特点和实际,区分层次,加强指导,实行差异性推进。

    (五)建设平台,资源共享。在九个产业集聚区和十个特色产业园建设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园)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工作目标

    全市实施“5553”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程。即:到“十二五”末,全市拥有5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0家数字企业和3家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一批面向重点产业链、产业集聚区(园)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关键环节示范试点企业认定,组织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应用项目,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和渗透。

    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完善信息化集成系统,建成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创新、智能制造、协同管理;重点信息化服务平台能满足重点产业集聚区(园)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服务,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技术协作,提升集聚区(园)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成套设备、传统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和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

    四、重点任务

    一是研发设计信息化。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鼓励向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推进行业研发设计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行业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围绕铝工业、化工、能源、食品、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产品的高端化,逐步实现研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工业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二是装备智能化。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提高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加快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造纸、纺织等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深化信息技术在产品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业务协同,实现精准制造。在铝、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实现制造与运营管理、营销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危险品监管和危险作业场所实时监测、精确控制、集约利用、多层防护、人机隔离、远程遥控、监测报警、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的集成应用,促进低碳、安全、绿色发展。

    三是信息平台集成化。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全业务流程的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增强企业业务整合能力。

    四是商务智能化。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探索由网上网下同时交易模式,逐步实现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支持面向产业集聚区(园)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支持发展产品的智能化、服务化,推动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服务和位置服务的新业态,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按需制造、及时定制服务水平。

    五是节能减排信息化。鼓励工业企业建设能源管理系统、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节能减排信息化服务平台等。推动重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工业企业通过建设研发设计信息系统、工艺流程优化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生产集中管控系统等,促进节能减排。促进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从单项节能向集成化节能发展,以信息化全流程应用与区域统筹提升减排治污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六是安全生产信息化。聚焦铝、化工、建材、装备等行业,加快建设安全信息管理分析、安全生产动态监测监控、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安全环保健康(HSE)、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系统,引导高危行业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七是物流信息化。鼓励企业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的运作水平,提升资产可视化管理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能力。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食品药品信息管理和质量保障水平。促进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的开发和应用。鼓励电子标签、自动识别、信息交换、智能交通、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物流中的应用,鼓励重点工业行业开展物联网在物流运作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八是信息化集成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关键环节信息化的集成应用和创新。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手段,融合业务流程、规范、标准、软件、工具和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整体架构,形成新型的工业能力平台。鼓励信息化条件下的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网络化组织、规模化生产、虚拟制造等新型企业发展模式。鼓励企业研发设计与生产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跨部门和跨业务环节的集成。

    九是行业信息化。围绕研发设计、分析仿真、共性技术、信息服务、交易服务、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等领域,鼓励面向产业集聚区(园)、产业链、行业的信息化服务。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支持面向产业集聚区(园)、专业市场、区域特色产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鼓励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鼓励面向工业生产、生产性服务业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鼓励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大企业自营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面向本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专业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协调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形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合力。各县(市)区要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确保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顺利开展。对已命名的省、市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督促指导其优化工作方案,加大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选准切入点,有重点、分阶段扎实推进,形成有规划、有团队、有制度、有项目、有培训、有考核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焦作新区发展改革规划局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制定一年、三年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人才和技术,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快速感知、规模定制、个性化营销服务和快速准确决策的能力,实现集成创新、协同管理、精益制造、定制营销。组织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确立以信息化引领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以两化深度融合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三)完善配套政策。根据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实际,加快支持政策研究。设立市、县两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发布年度项目指南,支持引导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和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的作用,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资金支持。银行、融资担保机构要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融资方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

    (四)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工作机制。根据《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指标,科学、客观地衡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并按照《河南省企业信息化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认真评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等级,以此作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依据。同时,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信息化责任目标考核机制。

    (五)建立服务体系。整合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通信运营商、软件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各方面资源,建立信息、咨询、设计、技术、融资、商务、物流、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分离内部信息技术开发部门,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向信息服务专业化和生产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中介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促进信息咨询、投资融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及其他资源配置等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信息化作为引领和支撑,建立产业、技术、人才和产业集聚区(园)等一体化的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支撑体系。

    (六)推动技术创新。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探索建设两化融合创新技术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用紧密合作,鼓励企业持续创新,形成与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和产业跨越发展。各级主管部门针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主动做好课题设计,对两化融合中存在的重大、共性难题,协调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攻关。

    (七)开展人才培训。逐步建立企业自主培训、中介机构市场化培训和政府公益培训三个体系。倡导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内部培训,积极推广应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工具,进行分类分层、持续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市场化运作,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高端培训,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需求服务。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针对企业需求的各类公益培训,免费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八)促进宣传交流。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普及两化融合知识,编写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案例集,推广先进经验,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认知度、参与率。依托多种载体和平台,加强对两化融合的探讨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在相关技术、产品、理念等方面的先进成果,广泛推动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分专题以产业链、产业集群企业为主,深入交流两化融合的经验,提高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成效。

                         
                                                                                         2013年3月8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