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焦作市困难退耕还林户摸底排查情况及解决方案

按照豫发改农经【2013】473号文件《关于开展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的通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对全市困难退耕还林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各有关县(市)区由农业部门会同林业部门负责基本口粮田不足的退耕农户的摸底调查,扶贫开发部门会同林业部门负责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退耕农户摸底调查,依据摸底调查结果,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扶贫开发部门协同配合,进行数据平衡和材料汇总。现将我市负责的各县(市)区的调查报告和解决方案汇总、上报。 我市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县(市)区共9家,即沁阳市、孟州市、温县、博爱县、修武县、马村区、解放区、中站区和山阳区,其中山阳区、解放区、孟州市经调查不属于困难退耕地区或没有困难退耕农户问题。其余6县(市)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退耕农户和属于困难退耕地区。 一、沁阳市: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枕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温县、孟州接壤,西连济源,东临丹河与博爱相望,全境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600.4平方公里。全市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区平原分明,焦枝铁路、焦(作)克(井)公路横贯该市北部,成为平原和山区的分界线,焦枝铁路两侧有—比较狭窄的过渡地带为丘陵区。北部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奇峰林立,丘陵区岗峦起伏,多为梯田和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山丘区主要包括常平乡、白松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紫陵、西向、西万、山王庄镇的北部山区,面积237.16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39.5%。 (一)排查情况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努力,结合林业局、涉及退耕还林乡镇排查出该市共有退耕户4073户16169人。其中,退耕困难户有2176户8327人,人均现有基本口粮田0.4亩。退耕困难户占退耕户的53.4%,退耕困难人口占退耕总人口的37.1%,困难退耕农户超过30%的乡镇1个(常平乡)。 (二)贫困原因 困难退耕还林地区的困难退耕户至今还未摘掉贫困的帽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产量不高。部分村庄位于山区地带,缺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0.4亩,耕地质量较差,种植分散且种植面积少,不利于集约化经营,耕地少成为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2、缺乏资金支持,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银行给该地区群众贷款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不敢贷款,资金缺少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3、种植品种单一,传统的农作物玉米、小麦种植模式仍然是该村的经济支柱,没有其他经济项目,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且又少,人均年收入不足2200元。因而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收入锐减、贫困加深。 4、信息闭塞、创业渠道不畅。村民委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有从事运输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很少;村民委干部对于本村该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缺乏、人多地少,没有面对现实寻找发展农村经济的项目和路子。 5、缺乏劳动力,且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支出费用大。部分地区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且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仅存“妇幼、老弱、病残部队”,缺乏劳动力,是致使贫困的又一因素。从调查中,虽然现如今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有80% 退耕户的子女因上学,教育支出费用仍然很大,使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贫困。有些初中毕业甚至未毕业的青年大部分已外出务工,而在家务工的均为年纪较大的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 (三)解决方案 1、在贫困地区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引导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模式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庭院“脏、乱、差”的现象,对不把林木做生活燃料的农户予以节柴改灶方面的补助,帮助建池户贫困户取得综合效益,最终使贫困户达到家具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标准。在困难退耕还林地区修建蓄水池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土地薄弱的农村进行培肥地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在缺少资金的退耕地区实施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帮助有劳动力但资金缺乏的贫困户尽快摆脱贫困。 3、对交通、信息闭塞的退耕还林地区,以困难退耕还林户为方向,对其进行退耕还林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使该区的农民外出务工向二、三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户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为龙头的地方特色产业。 4、对因居住环境差、地质灾害多、人口少、环境恶劣的困难退耕还林户,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改变当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保障。 5、针对退耕农户人均口粮田不足的情况,我们鼓励退耕农户开垦荒地或弃荒地,增加口粮田面积。使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成果后续产业资金,对林下种植进行补助,发展林下经济,优化林下种植的品种、品质,增加退耕农户收入。针对树种、品种不对路问题,利用低质低效林改造资金,对更换新品种的给予一定补助,鼓励退耕农户更换树种和品种。对未加强管理,致使树木死亡的退耕户,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缓发退耕还林补助款和免费提供优质苗木等措施,补齐退耕还林地,并力求尽快见到收入。对不懂果树管理技术或管理技术低下的退耕户,林业部门积极组织培训班,发放果树管理小册子或果树管理技术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退耕农户管理水平,尽快地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使其脱贫致富。 二、修武县: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北山南川,山川各半,区域总面积678平方公里,总人口30.26万人。全县共辖3镇、5乡,1个办事处和1个工贸区,其中山区3个乡镇,是主要退耕还林区。 2002年以来,该县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条例》、《全国造林技术规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以及各年度《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设计编制办法》和《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标准》、共规划完成退耕地造林0.7万亩,其中2002年完成退耕地造林0.4万亩,2004年完成退耕地造林0.1万亩,2005年完成退耕地造林0.2万亩,退耕地造林共涉及七贤、西村和岸上三个乡镇,58个行政村,1599户。 (一)排查情况 全县共有退耕农户1599户,涉及三个乡镇,其中岸上乡205户,西村乡1093户,七贤镇301户。基本口粮田达不到标准的计1517户,其中岸上乡162户,西村乡1054户,七贤镇301户。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536户,其中岸上乡71户,西村乡429户,七贤镇36户。基本口粮田达不到标准且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困难退耕农户521户,其中岸上乡56户,西村乡429户,七贤镇36户。困难退耕农户占退耕农户的33%。困难退耕农户超过30%的村数25个,其中岸上乡4个,西村乡16个,七贤镇5个。困难退耕农户超过30%的乡1个(西村乡)。 (二)贫困原因 1、人多地少 该县共有耕地36.9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33亩,远远不足2亩。 2、地理条件差 该县山区面积大,土地总面积6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49.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9.08%;丘陵面积7.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9%。退耕农户分布在县北部山地,属太行山的组成部分,走向为东北-西南,地貌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自北向南由高、中山逐步过渡到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及洪水冲积平原。北部由于受到强烈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多具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和土薄石厚的特点,为构造剥蚀地貌。(1)北部高山区位于县境北部,属太行山脉,海拔1000-1300米。其间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深沟峡谷。有土层覆盖处,灌木丛生,小乔木生长良好,国有林场和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该区。(2)中山区分布于县北太行山之南,海拔高度300-600米,岩性属石灰岩,渗水性强,难以涵蓄水分。山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3、交通不便 困难退耕农户居住的乡村位置偏僻、信息闭塞,虽然修了村村通道路,农户生产运输仍不够方便。 4、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由于受到地形等因素限制,农业生产中无法使用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缺乏。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退耕户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为缓慢而艰难,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 5、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观念和人才相对滞后,多数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之一。 6、政策和市场的变化,退耕农户利益受损 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国家对种粮的各项补贴逐年增加,相对提高了种粮的效益,同时,农产品价格也在不断回升。而退耕农户只能享受国家给予的每亩100公斤粮食,按照每公斤1.4元低价格折成现金140元的补助和20元管理费补贴,多年来一直没有增加,因物价上涨、退耕补助到期、退耕还林地收益见效缓慢种种原因,对退耕农户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7、退耕农户外出务工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退耕农户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退耕还林以后,耕地进一步减少,退耕农户人均不足1亩。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发挥不够理想,多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了退耕户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 8、其它原因 部分困难退耕农户家里有年龄较大的老人,常年卧病在床,无法外出务工,对退耕农户收入增加,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该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扶贫和七贤、西村、岸上三个乡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根据每个乡、村、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确保退耕农户的生计不再出现困难,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1、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退耕农户较为集中的乡村建设基本口粮田,根据当地环境与生产特点,重点在梯田中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以便在严重干旱时适当供水。 2、实施林下种植项目 林业部门根据现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任务中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项目,因地制宜指导困难退耕户发展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和中药材项目,帮助退耕户引进适合本地区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和中药材,并提供产、供、销信息平台,为退耕户解除后顾之忧。 3、实施补植补造项目 针对部分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不佳、林地缺少株数情况,林业部门积极争取低效林改造和补植补造项目,帮助退耕户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最大限度的发挥退耕还林地效益。 4、推广农业新技术 引导农户开展多种经营。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与经营。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退耕农户生产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广小麦、玉米、果树,林木耐旱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 从今年开始,该县用3年时间安排好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等项目,同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基本口粮田和退耕还林地效益、改善退耕农户的生活,确保补助期结束后,退耕农户的生计不再出现困难,使退耕还林地区真正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温县: 温县退耕还林项目从2003年开始实施,共完成退耕地造林面积17931.8亩,其中2003年造林面积15000亩,2009和2011年分别由中站区和解放区调入退耕地面积2662.8和269亩,造林总面积达17931.8亩。退耕地造林涉及温县赵堡镇、南张羌镇、温泉镇、岳村乡、祥云镇、招贤乡等6个乡镇。 (一)排查情况 经排查,我县退耕还林共涉及6个乡镇,退耕还林户4064户。通过逐户走访调查落实,基本口粮田面积达不到标准的退耕户为4064户,人均水平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退耕户有314户。其中口粮田达不到标准且收入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困难退耕户有314户,占退耕户总数的7.73%。 (二)存在问题 1、人多地少 该县共有耕地43万亩,全县人均耕地只有1.0亩,远远不足2亩。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观念和人才相对滞后,多数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3、退耕农户外出务工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退耕农户地处滩区,人均耕地面积少,退耕还林以后,耕地进一步减少,退耕农户人均不足1亩。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发挥不够理想,多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了退耕户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 4、其它原因 由于退耕时选择的树种、品种有些不对路,致使现在一些没有收入。并且部分困难退耕农户家里有年龄较大的老人,常年卧病在床,无法外出务工,对退耕农户收入增加,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方案 1、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一要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要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与退耕还林发展紧密结合;二要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品牌产品,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三要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加快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农林技术培训;同时要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 2、解决重栽轻管问题。重栽轻管是多年造林的普遍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要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对未加强管理,致使树木死亡的退耕户,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缓发退耕还林补助款和免费提供优质苗木等措施,加大对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力度,补齐退耕还林地,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退耕农户收入。 3、优化林种配置。利用低质低效林改造资金,对更换新品种的给予一定补助,鼓励退耕农户因地制宜更换较好的好林种和树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多种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四、马村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