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出彩濮阳我们共同见证——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稳定在641.23万亩左右。2020年,我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641.2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97.94万吨,较上年增加6.43万吨,增幅2.21%,增幅较全省增幅1.9%高0.31个百分点,较全国增幅0.9%高1.31个百分点。濮阳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十三五”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有效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加快,探索出一条稳产增效、富民强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农业强了、农村美了、 农民富了

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同时,强化农业技术指导,2020年夏粮平均单产491.22公斤,较上年478公斤增加13.22公斤,增幅2.77%;秋粮喜获丰收。

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抓好生猪生产。开工建设牧原、唐人神、新希望六和等大型生猪养殖及深加工项目4个,投资总额3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猪场达661个,全市生猪存栏88.55万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恢复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可达24.08万吨、28.82万吨、1.47万吨。积极培育本地畜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南乐县德信食品、众汇食品等一批本土企业,南乐县德信白羽小肉鸡年出栏达3000万只,年屠宰规模达6300万只,产值突破9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达319个,“六优”农业种植面积达315万亩,培育了濮阳县优质小麦和花生、清丰县食用菌和甘薯、南乐县优质果蔬、范县优质稻米和小龙虾养殖、台前县肉鸭养殖和羽绒加工、开发区鲜切花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南乐县“古寺郎胡萝卜”、“范县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3万亩,在全省任务量排名第6位,居豫北地区第1位。2020年,我市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6万亩,任务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年新高。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基本达到30%,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7.1万户,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9%、95%、79%;通硬化路行政村比例达100%,乡村绿化覆盖率30%,村内主要场所亮灯率90%。建设“四美乡村”200个,濮阳县庆祖镇、清丰县马庄桥镇、台前县侯庙镇被命名为全省“美丽小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顺利通过省第三方验收和省综合考评组实地调研。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南乐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南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率99.6%、颁证率98.5%,全省领先。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率84.7%。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赋码登记等工作,农村集体资产总额87.3亿元、界定成员357.2万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550个、农民合作社3504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80.7万亩,土地托管面积达166.4万亩。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五县一区均通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检查验收,2020年7月,我市被省政府食安委命名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农业农村蓝图更辉煌

未来发展目标。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保持在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每年保持在8%左右,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50万吨以上。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全市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以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得到彰显。

发展高效种养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发展现代养殖业,坚持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25.55万吨、30.5万吨、2.1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38%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率在80%以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延链增值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三链同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等四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产值比达到4.1: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5%,精深加工率在

25%以上,四大产业集群产值达180亿元。

发展农村新业态。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到2025年,农业生产服务农户数达35万户,托管面积达18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以上。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到2025年,建成大型区域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基地2个、冷链物流园区7个。发展乡村休闲观光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线路,不断挖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立足县域产业特点,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镇(乡)为载体,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乡)。到2025年,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以上,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乡)10个以上。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21年,全市绿色食品品牌在80个左右,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在38%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在73%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到2025年,绿色食品品牌在150个左右,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在40%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3%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在7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3%。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精准农业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强益农信息社建设。到2025年,在实现益农信息社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力求在数字农业试点县和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强化“双随机”抽样,扩大检测覆盖范围。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守住食品安全风险底线。到2025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主体在500家以上,建设追溯试点200个以上。

加快推动乡村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95%的村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有效运行,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全市所有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覆盖,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顺利推进。

推进农村户厕改造。2021年,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10万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到2025年,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71万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在90%以上。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原则,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021年,全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在35%以上。到2025年,农村黑臭水体完全消除,全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在50%以上。

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到2025年,力争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硬化率达100%。

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9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95家左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10家左右;到2025年,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1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左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15家左右。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完善提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合理界定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及相互关系,积极探索“政经分开”模式。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思路,探索新发展路径,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独立经营”等模式,进一步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复制推广农村普惠金融“兰考模式”,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相对贫困认定标准,着力研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制度体系,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2021年,力争创建19个美丽示范乡镇、54个美丽示范村。到2025年,力争创建30个美丽示范乡镇、200个美丽示范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