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18日

新乡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为有效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乡地区经济建设,根据《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及《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市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新乡市气象科普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广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气象科普在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服务效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气象科普发展现状
  1.气象科普场所建设成效凸显。截至目前,新乡市气象局充分依托新乡气象站、气象台,建成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科技示范园,建成400余个气象科普宣传站点。全市面向公众开放的气象科普场所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两万人次。气象科普场所已经成为传播气象科技知识、展示气象部门科技形象的重要窗口。
  2.气象科普作品丰富多彩。气象科普创作进一步繁荣。新乡市气象部门编辑出版了《防雷减灾安全指南》气象科普书籍,印刷发行1万余册。设计制作了《气象科普挂历》、《气象科普台历》以及《气象扑克牌》等多种科普宣传品,制作宣传展板数百块,印制《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1万余张。在各类报刊、网站、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普文章100多篇。分别在新乡气象网、新乡农村气象信息网、新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上开办了气象科普专栏。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多次与报纸、电台、电视台合作,开办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3.气象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大学生气象科普志愿者河南行等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走进生产,走进生活。累计举办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和气象灾害防御讲座50多次,发放气象科普知识彩页、挂图、书籍10万余张(本),气象科普活动受众人数超过10万人次。
  4.气象科普社会化格局初步显现。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与百姓生产生活、重大社会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相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化气象科普工作格局。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工作,与市科协、科技局等多部门多次联合推动气象科普工作,“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尽管新乡市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科技知识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气象科普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二是科普宣传覆盖面不宽,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社会化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三是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发挥的社会效益有限;四是气象科普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够,项目运行、产品研发制作、活动开展等投入需要加大,相应的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有待建立健全;五是发展气象科普的观念有待更新,工作形式有待完善;六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社会化程度较低。
  (二)气象科普需求分析
  气象科普是传播气象科技知识,展现气象科技成果,联系和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桥梁,不仅可以让大众了解气象知识,趋利避害,更可以在当代以及下一代年轻人心里播下气象科学探索的种子,为气象科学持续性和创造性发展打下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工作,提高气象科普的普惠性,是深入推进气象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乡地区经济区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全民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自身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政府推动,发挥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服务效益为目标,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为农服务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气象科普人才,繁荣气象科普创作,丰富气象科普活动,打造气象科普品牌,促进气象科普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为农服务为重点,发展气象科普宣传队伍,繁荣气象科普创作,打造气象科普品牌,丰富气象科普活动,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到2016年,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乡市气象科普场馆(所),气象科普场馆(所)覆盖80%以上的县城。全市新增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3个,建设或升级4—5个县级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市乡镇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站和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80%以上建成气象科普宣传站。气象科普展教资源开发总量达到10种,科普读本发行总量达到2万册。农民、学生、城镇劳动人口、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接受气象科技教育的机会明显提升,气象科普知识培训2万人次。增加主流媒体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的文章或播出时间。专兼职气象科普服务人员达到4000人。
  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普场馆(所)覆盖城乡,气象科普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和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科普发展居全省市级领先水平。
  (三)工作原则
  融入发展。将气象科普工作融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融入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融入到公共服务中,惠及民生,服务社会。
  统筹推进。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总体规划中,纳入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统筹推进,提升能力。
  合作共享。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依靠政府领导和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共用,开展大众化、社会化的气象科普活动。
  科技支撑。坚持气象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普及共同推进,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气象科普产品质量,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以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服务设施为依托,同时利用地方科技场馆、博物馆、大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资源,因地制宜,采用改建、扩建、合建、新建等方式,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气象科普场馆(所)。
  1.市级气象科普馆。依托新乡市科技馆,建设气象科普活动展区;依托新乡市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地市级城市先进水平的新乡气象科普展馆,展区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展示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展品数量不少于50套,展馆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天文科普展品。
  2.气象科普活动基地建设。依托全市各县国家级气象站的一流台站建设,在各县气象站建设气象科普展馆或科普活动展区,发展气象科普活动基地。县级气象科普活动站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个别县达到300平方米;展品不少于15套,科普挂图不少于12张。
  3.乡镇气象科普宣传站。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设立气象科普展区。配置气象科普书籍、科普挂图,电脑中安装气象科普宣传片等,80%以上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成气象科普宣传站。
  4.示范校园气象站。新乡市建设2—3个以上标准化校园气象站,每县至少建成1个标准化校园气象站。在校园气象站建设和推广校园气象网。校园示范气象站配备兼职气象科普宣传员、气象科普图书、气象科技光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安全常识科普挂图等,全校师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气象科普知识培训。
  5.气象科普示范社区。全市建设5—6个气象科普示范社区。示范社区设立气象科普宣传站,气象科普展厅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配备气象信息员和兼职气象科普宣传员、气象科技图书、气象科技光盘、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科普挂图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专家科普授课和开展科普活动。
  6.气象科普示范乡镇。全市建设2—3个气象科普示范乡镇。气象科普示范乡镇有专人负责气象科普工作,配备1—2名气象信息员,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气象信息员,配发工作手册以及气象科技书籍。气象信息员每年参加1—2次业务培训。气象科普示范乡镇每年制定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等。气象科普示范乡镇的所有村都建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宣传气象科普、气象为农服务知识等。
  7.电子显示屏和乡村大喇叭建设。通过政府领导和财政支持,加强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加快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实现全市50%的村有电子显示屏、100%的村有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预警设施,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气象预警大喇叭,将气象科普传送到基层。
  建立新乡市气象科普场馆(所)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气象科普展品联展、巡展活动;联合购买或开发高端展品,交流、交换共享科普展品;翻新、改造已有展品。积极探索气象科普设施在保证公益性前提下的投入收益方式。
  (二)实施示范项目带动,推进气象科普发展
  气象科普进校园示范项目。联合教育部门,科学制定中小学校气象科普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开展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工作,有步骤地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
  气象科普进农村示范项目。结合我市“三农专项”试点县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成果,积极推动各试点县进行气象科普示范县以及示范乡镇建设。利用兴农网、新乡气象网、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网等农村信息化平台广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开展乡村干部气象科普素质培训工作。
  气象科普进社区示范项目。联合街道(社区)共建社区气象科普宣传站,有条件的地方配备社区气象科普宣传员,配备气象科普宣传图书和科普展品,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和气象预警大喇叭,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需求居民群体,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活动。
  (三)开发气象科普展教资源,繁荣气象科普作品创作
  1.气象科普丛书和知识读本。编写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和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读本等科普书籍。
  2.气象科普挂图。设计制作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科普挂图,印制气象科普挂历、气象知识台历等科普宣传材料。
  3.气象科普彩页。编印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气象信息员明白卡、气象科技知识彩页等。
  4.气象科普视频。编辑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雷电灾害防御、气象为农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视频光盘。编写多媒体气象科普课件。
  5.气象科普动漫。开发制作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动漫节目。
  6.气象科普展品。以市级气象科普开发团队和气象科普企业为核心,联合县(市)气象部门科技力量和社会科普力量,设计开发气象科普展品。
  鼓励全市气象部门职工,积极创作一些图文并茂、百姓喜闻乐见、易学易懂的气象科普作品和影视节目,努力实现气象科普的可视化、通俗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广泛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设计开发适用于气象科普场馆(所)及相关行业各类展览与科普教育活动等需要的科普产品及配套产品,繁荣气象科普作品创作,推动气象科技资源科普化进程。
  (四)丰富气象科普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和农村预警喇叭等媒介,搭建气象科普多元化传播平台;加强各级各类门户网站和专题气象服务栏目中气象科普专栏建设;开发气象科普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市气象科普日常工作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提升气象科普业务现代化水平。
  (五)打造气象科普品牌
  不断丰富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气象学会、相关协会作用,持续开展气象科普进基层活动。将“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活动、气象科普进乡村系列活动、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安全常识系列科普图书、气象为农服务系列科普作品等科普载体打造成气象科普的知名品牌。
  (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培训
  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讲座制度。加强面向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的科普培训。联合农业局、农民技术协会,面向农民技术员、农村专业户、农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培训。结合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开展1—2次农村气象信息员科普素质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坚持政府推动,联合社会力量,科学谋划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年度重点,组织落实年度任务。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科普任务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和部门气象文化建设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与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中增加气象科普比重,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提升气象科普能力。
  (二)加强合作,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合作,通过联合发文、联席会议、共办活动等方式,实现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共用,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发挥效益”的社会化格局。
  (三)凝聚人才,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员队伍,特别是在各行业青年工作者中发展科普志愿者,不断壮大气象科普工作队伍。鼓励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建立气象科普业务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对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将气象科普业务与管理培训纳入气象人才培训计划。
  (四)加大投入,保障科普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完善气象科普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将气象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水平,建立稳定的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气象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发展气象科普事业。在各类重大气象工程建设项目中统筹安排气象科普能力建设项目。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