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S00010000/2014-00163 主题分类: 市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 2014年08月19日
名  称: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的实施意见
文  号: 驻政〔2010〕78号 关 键 词: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开发区、工业集聚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豫政〔2009〕78号),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支撑产业,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驻马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环境逐步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驻马店、支撑实现平安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市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质量、效益低,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等,都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严重制约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创新浪潮不断掀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和经济竞争,通过自主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催生新兴战略支撑产业已成为竞争的焦点。温家宝总理指出:“ 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省针对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式,根据国家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把发展方式的转变放在依靠科技创新上才能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平安崛起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明确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以科技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我市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驻马店平安崛起。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既要以主要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高效健康发展。

3.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4.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5.应用开发和原始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又要立足长远,选择我市重点优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年专利申请量超过600件;取得一批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位居黄淮四市前列,力争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主要粮食品种实现更新换代2—3次,支撑粮食单产水平提高30%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取得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完成建设创新型驻马店任务。

三、培育发展自主创新体系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到2012年,全市发展创新型企业20家,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示范企业1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2020年,创新型、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0家、50家和30家。

(二)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到2012年,新建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技术中心40个,全市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黄淮学院、市农科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到2020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个。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增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设区域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到2012年,培育2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1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

(五)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在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市工业集聚区和其它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民营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催生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

(六)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化制药、煤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生产企业,组织他们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通过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七)发展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网络、生产力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等能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帮助完成创新目标任务的创新载体。

(八)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努力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四、突出自主创新重点

(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市外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大力开展种植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均衡供给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积极发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和辐射区,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推广,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幅度,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和农产品平衡供给提供支撑。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县,以项目实施带动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安全、畜禽安全为核心,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二)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一批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生化制药、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建材等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先进制造、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经济开发区和市、县(区)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先进制造技术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引进创新,积极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建立驻马店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经费扶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我市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化学药物、中药现代化、新型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材料、替代能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

(四)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数字教育、数字社区、电子金融、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五)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重点,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道路建设与交通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等,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六)加强民生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以人为本,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大领域,开展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城镇规划设计等科技创新,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一)坚持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由市场配置。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要标准。

(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机制。认真落实《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支持创新主体在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基金,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专利资助资金,对专利申请进行资金支持。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要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要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要增加科技成果奖励资金额度,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落实有关规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支持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其把投资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形式,以契约化为保障,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和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能够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政府科技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开展的研发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有较明确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

(五)形成自主创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联动机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和凝练各类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力争市、县(区)形成合力联合推进,提高科技资源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完善重大创新项目的部门配合联动机制,在资金、技术、土地、环境容量等重要资源配置上加强协调。探索建立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有机配合联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壮大。引导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的良性互动。

六、强化自主创新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教育,使自主创新成为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列入市、县(区)党校的培训课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自主创新意识。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领导,形成共同推动自主创新的工作格局。市政府成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制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健全和落实政策,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资源投入主体。落实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150%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用足用好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作为国有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有关专项资金要注意引导带动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新资源投入的主体。

(四)完善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促进社会资本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一批骨干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为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的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等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整合财政涉农、涉工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社会捐助,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驻马店市科技发展基金,制订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用于奖励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专利资助资金,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政府采购激励机制,对我市纳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自主创新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首购、订购,鼓励企业开发自主创新产品。

(六)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市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市外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加快的机遇,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鼓励支持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市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其在我市建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

(七)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发挥政府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并落实相应待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努力营造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