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0001-0203-2017-00276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 |
信息来源: | 发文日期: | 2017年05月04日 | |
名 称: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验收工作方案的通知 | ||
文 号: | 驻政〔2017〕23号 | 关 键 词: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河南省气象局各内设机构:《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省气象局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气象局 2017年5月3日 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验收工作方案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豫政〔2014〕80号)中明确的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特征性指标、《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驻政办〔2014〕129号)中明确的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特征性指标以及河南省市级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为全面掌握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情况,确保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组织由河南省气象局和驻马店市政府共同组织对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及综合评估,成立综合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选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开展综合评估。(一)领导小组组长:驻马店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张 昕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陈怀亮成员:驻马店市政府副秘书长 赵 站驻马店市气象局局长 魏纪滨驻马店市发改委副主任 田云华河南省气象局现代化办主任 张永刚领导小组负责总体组织领导,对相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审议综合评估工作方案,明确综合评估要求,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开展综合评估工作,审议综合评估报告。(二)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 任:驻马店市气象局局长 魏纪滨副主任:驻马店市气象局副局长 孙长林河南省气象局现代化办副主任 范学峰成 员:驻马店市气象局现代化办主任 李明志驻马店市发改委农业科长 赵卫东驻马店市应急办 邵东亮驻马店市气象局业务科副科长 周 扬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办副主任 王继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综合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综合评估工作,协调和督促第三方做好评估,负责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三)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选定并委托中共驻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按照专业评估工作流程,开展综合评估工作,形成《综合评估报告》。由中共市委政策研究室组建专家组,吸纳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省气象局、高校专家、市政府有关部门专家等,全程参与评估工作。专家组成员由中共驻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组建(共9人),名单如下:中共驻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万超麟(组长)河南省气象局高工 范学峰(副组长)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陈卫东驻马店市水利局调研员 王 伟驻马店市气象局副局长 孙长林黄淮学院副教授 郭水旺驻马店市农科院研究员 王成业驻马店市农业局研究员 许卫平驻马店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 王金峰(四)评估对象 驻马店市及所辖西平县、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二、综合评估内容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豫政〔2014〕80号)中明确的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特征性指标、《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驻政办〔2014〕129号)明确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省气象局制定的市级考核指标,在开展省内外对标的基础上,围绕气象灾害监测、气象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气象社会管理、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开展评估。具体评估内容详见附件《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实施方案》。三、综合评估流程1.调研确定评估机构。2.与评估机构初步沟通,明确评估要求。3.制定评估实施方案。4.设计并建立评估模型。5.组织开展评估工作。第一次评估重点针对各项工作的进展评估,建立综合评估业务流程,形成《第一次综合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6.总结完善评估方案。组织开展第一次综合评估的总结,合理应用评估结果,分析研究并查找问题,对评估方案提出调整和修订意见,为第二次评估做好准备。7.组织开展第二次评估。整体评价市气象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形成《第二次综合评估报告》并提交领导小组审议。8.形成上报《综合评估报告》。四、工作计划2017年5月上旬,组织开展第一次综合评估;2017年5月中旬,形成《第一次综合评估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2017年5月下旬,根据第一次综合评估情况,开展阶段总结工作,修订完善综合评估实施方案,制定第二次综合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开展评估调研;2017年6月,组织开展第二次综合评估,形成《第二次综合评估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 附件: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验收实施方案 附 件 驻马店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综合评估验收实施方案 2014年12月,《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驻政办〔2014〕129号)印发以来,在河南省气象局和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驻马店市全面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各项工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健全,气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经验,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河南省气象局市级气象现代化指标评估结果,2016年驻马店市本级气象现代化评估得分89.01分,在全省排名第十五位,全市气象现代化综合得分为87.48分,在全市排名第十六位。驻马店市气象工作在若干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之处,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对照新形势、新要求,驻马店市在某些环节上仍有所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为在2017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必须准确客观把握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为此,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对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一、综合评估的目的和意义综合评估的目的:通过对驻马店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充分把握我市气象现代化各项任务和项目进展情况,对照《驻马店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提出的要求和具体指标,找出目前存在的滞后之处和明显差距,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各项工作提供参考。综合评估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充分了解2013年以来我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各项任务指标进展情况,客观判断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为全省气象现代化的评估和推进贡献经验。二是进一步找准差距,准确把握目前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工作面临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为下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大各县和各部门协同推进力度提供依据。三是推进气象现代化总体工作,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攻坚突破,狠抓落实,强化主体责任,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四是探索科学的评估途径,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气象现代化工作开展评估,有利于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客观评估推进情况。二、综合评估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综合评估主要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注重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示范带动作用。瞄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先进地市级城市,有侧重地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等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对标,把驻马店市气象发展放在全国坐标系中来衡量,评估框架和指标选取要体现国内外水准和驻马店市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有利于发挥驻马店市在全省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注重评估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在河南省气象局和驻马店市政府的共同组织下,遴选并委托中共驻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由中共驻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组建专家组,吸纳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全程参与综合评估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三是注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突出公众评判、科学数据评定。在开展评估中,既要系统掌握各项数据资料和工作进展,更要突出气象的公共服务功能,把公众满意度作为重要因素纳入评估模型,并赋予相应权重。四是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做到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价有机互补。既要充分运用定量指标,用数据说话,对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精确评估,把评估建立在客观准确的基础上,又不能单纯依赖指标,要从气象工作特点出发,合理运用定性分析手段,最大限度保证评估结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合理性。五是注重面与点的有机结合,做到整体能力提升和地方特色凸显。既要注重驻马店市整体气象现代化能力的评估,又要凸显各县地方特色,评估出各县竞相错位竞争的能力,凝练出经验。(二)工作思路驻马店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展评估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必须统筹设计,明确节点,有序推进。总体思路如下:(1)针对客观性、评价性两类指标,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获取相应数据。其中,对客观性指标由省气象局现代化办提供定量数据,然后进行计算;对评价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将定性评价结果转化为定量数据。(2)依据市本级和各所辖县局考核评估分数,应用评估模型计算全市气象现代化评估分数。评估模型: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评估分数=市本级现代化指标考核分数*50% 八个县考核平均分数*50%。三、评估内容(一)主要内容气象现代化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表现在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包括气象业务、科技、服务、管理等领域的现代化。要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对驻马店市气象业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公众和有关行业对气象现代化的评价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对驻马店市气象建设成果认可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设进展评估。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是气象业务的基础,重点对气象观测网、农业气象监测网、雷达监测网、专业气象监测网以及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等指标进行评估。2.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进展评估。气象预报预警是气象业务的核心,重点对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等指标进行评估。3.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展评估。气象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是气象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重点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气象服务满意度及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等指标进行评估。4.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建设进展评估。气象社会管理是气象部门的重要法定职责,重点对基层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和依法要加强的社会管理事项指标进行评估。5.气象保障体系建设进展评估。重点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地方气象机构、人员和经费、一流台站建设、财政保障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二)指标体系1.市本级指标体系根据以上评估内容,提炼出以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详见表1。从指标属性看,分为客观性指标、评价性指标两类。其中,客观性指标是可以通过客观数据进行精确测算的指标(共50个),评价性指标是需要通过专家评价、公众评价和部门评价得出分值的指标(共2个)。各个指标目标值和权重由气象部门专家确定。2.县级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详见表2。从指标属性看,分为客观性指标、评价性指标两类。其中,客观性指标是可以通过客观数据进行精确测算的指标(共44个),评价性指标是需要通过专家评价、公众评价和部门评价得出分值的指标(共2个)。各个指标目标值和权重由气象部门专家确定。表1:市级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数据事项 | 权重 | 目标值 | |
一、气象 灾害 监测 | 1.气象观测网建设 | 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 | 建立多要素区域自动站的乡镇数 | 2 | 100% | |
全市乡镇总数 | ||||||
城市站网间距 | 城区多要素站点数 | 3 | 5公里 |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
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建设任务 | 已建成数量 | 2 | 100% | |||
建设任务分配总数 | ||||||
2.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 | 高标准粮田自动观测系统覆盖率 | 按要求完成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的县局数量 | 3 | 95%以上 | ||
粮食生产核心区县级政府总数 | ||||||
3.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 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可用率 | 3 | 99.0% | |||
区域自动站数据可用率 | 3 | 96% | ||||
自动土壤水分站观测数据及时率 | 3 | 96% | ||||
4.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 |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达标率 | 探测环境达标(65分以上)气象台站数 | 4 | 100% | ||
气象台站总数 | ||||||
5.业务平台多源资料融入率 | 业务平台多源资料融入率 | 雷达、闪电、卫星、GPS/MAT 区域站、数值预报、上级要素指导预报、短临指导预报、定量降水预报、本地重点信息。 | 1 | 100% | ||
二、气象 预报 预警 | 6.天气预报准确率 | 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 | 评测年-2、评测年-1两年平均值 | 2 | 90%以上 | |
评测年准确率 | ||||||
24小时城镇最高温预报准确率 | 评测年-2、评测年-1两年平均值 | 1.5 | 75% | |||
评测年准确率 | ||||||
24小时城镇最低温预报准确率 | 评测年-2、评测年-1两年平均值 | 1.5 | 77% | |||
评测年准确率 | ||||||
暴雨预报准确率 | 评测年-2、评测年-1两年平均值 | 1 | 15%以上 | |||
评测年准确率 | ||||||
7.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 | 预警提前量 | 暴雨预警时间提前量(T2) | 5 | 20分钟 | ||
雷电预警平均提前量(T2) | ||||||
冰雹预警平均提前量(T2) | ||||||
三、气象 服务 | 8.农业气象服务 | 本地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服务覆盖率 | 开展服务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数 | 1 | 90% | |
本地主要农作物种类和经济作物种类数 | ||||||
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气象服务覆盖率 | 开展服务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 | 1 | 80% | |||
本地统计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 | ||||||
高标准粮田气象信息覆盖率 | 气象信息覆盖高标准粮田万亩方数 | 1 | 90% | |||
本地已建成高标准粮田万亩方总数 | ||||||
作物产量预报准确率 | 作物产量预报准确率 | 1 | 95% | |||
“直通式”服务专业化覆盖率 | 开展“直通式”服务农业大户数量 | 1 | 90% | |||
本地农业大户总量 | ||||||
“直通式”服务能力 | 气象信息服务站数、气象信息员数、显示屏数、气象预警大喇叭数、手机APP下载量。 | 1 | 80% | |||
9.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 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 人影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完成率 | 1.5 | 100% | ||
地面作业能力建设 | 人影新型智能化火箭发射装备升级改造率 | 1 | 100% | |||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建立一体化人影业务平台,引进CPAS系统并本地化稳定运行,雷达指挥作业点覆盖率80%以上。 | 1.5 | 完成 | |||
业务标准规范建设 | 建立本地化、标准化人影业务规范和各段业务指标。 | 1 | 完成 | |||
按5段人影业务流程完成标准化作业 | 1 | 完成3个以上 | ||||
建立人影可视化空域申报和装备物联网管理系统 | 1 | 完成 | ||||
10.重点行业气象服务 | 专业气象服务(包括水文、交通、森林防火、旅游、电力、卫生、环境等) | 区域内已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实现信息共享行业数 | 3 | 开展5项 以上 | ||
规划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实现信息共享行业总数(总数为7) | ||||||
1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 | 气象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 | 预警信息覆盖的村单元数 | 2 | 98%以上 | ||
辖区内管理的村单元数 | ||||||
预警信息覆盖的城市社区单元数 | 2 | |||||
辖区内管理的城市社区单元数 | ||||||
气象信息广电媒体覆盖面 | 建立预警绿色通道的市级电视频道数 | 1 | ||||
市级电视频道总数 | ||||||
气象预警绿色通道的市级广播电台数 | 1 | |||||
市级广播电台总数 | ||||||
12.气象服务满意度 | 开展政府、公众、行业评价 | 满意度评分 | 5 | 85分 | ||
13.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 | 开展普及率调查 | 普及率 | 2 | 80%以上 | ||
四、气象 社会 管理 | 14.基层气象防灾体系建设 |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 | 县级和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协调部门数量 | 2 | 95%以上 | |
县级和乡镇(街道)政府 总数 | ||||||
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覆盖率 | 有气象协理员的乡镇(街道)数 | 1 | 95%以上 | |||
全市乡镇(街道)总数 | ||||||
村(社区)气象信息员覆盖率 | 有气象信息员的村(社区)总数 | 1 | 98%以上 | |||
全市村(社区)总数 | ||||||
15.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 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率 | 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数量 | 1 | 50% | ||
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数量 | ||||||
行政许可按时办理率 | 全市按时办理行政许可数量 | 1 | 100% | |||
全市年度办理行政许可数量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合格率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合格数量 | 1 | 100%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总数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优秀率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优秀数量 | 1 | 20%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总数 | ||||||
成为规委会 成员完成度 | 进入当地规委会的县级数量 | 1 | 100% | |||
设立气象部门的县级政府总数 | ||||||
五、保障 措施 | 16.科技创新 | 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 评测年实际转化应用成果数 | 1 | 完成3项 以上 | |
气象科技 研发能力 | 评测年全市科技人员数量 | 1 | 30%以上 | |||
评测年全市在职在编人员总数 | ||||||
评测年认定或验收成果数(市级及以上) | 1 | 4项以上 | ||||
评测年科技论文数(核心及以上) | 1 | 1篇以上 | ||||
气象科技 投入水平 | 气象科技投入水平 | 1 | 1 | |||
17.人才队伍 | 人才总体素质 | 研究生(硕士)以上人员比例 | 1 | 7%以上 | ||
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例 | 1 | 70%以上 | ||||
具有1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含正研级专家、科技领军人才、首席预报员、首席服务专家、优秀青年人才、青年英才、地方市级人才称号人员)。 | 1 | 100% | ||||
每个县局应至少有1名具备“三个有”目标的人员(综合业务技术带头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全日制本科大气科学类专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县局数量。 | 1 | 100% | ||||
县局数量 | ||||||
人才培训计划 | 气象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是否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 1 | 100% | |||
18.政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 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撑能力下,无纸化办公覆盖率(涉密除外) | 推行无纸化办公,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的功能均实现电子化流程,已开通功能(公文管理、目标管理、督查督办、用印管理、出差管理、Web邮件6项)必须全部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 1 | 完成6项 | ||
各项政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及流程完成度 | 省辖市局制定有工作规则、公文运转、会议、接待等政务管理工作流程。 | 1 | 完成5项 以上 | |||
19.国标、行标、地标三标执行率 | 国标、行标、地标三标执行率 | 以上级部门通报为准,通报一次扣20%直至不得分。 | 1 | 100% | ||
20.财务管理 | 预决算差异率 | 严格按照年初预算批复数执行,预算决算无差异。 | 1 | 小于30%或者差异率减少10%以上 | ||
21.落实地方气象机构、人员和经费 |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机构,落实人员,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 落实地方气象机构、人员(或购买服务)和维持经费的县级地方数量。 | 2 | 100% | ||
设立气象部门的县级政府总数 | ||||||
22.一流台站建设 | 一流台站 | 达标的台站数量 | 5 | 100% | ||
全市台站总数 | ||||||
23.财政保障能力 | 全市气象事业经费是否已全额纳入各级地方财政综合预算。 | 1 | 100% | |||
全市是否已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 | 1 | 100% | ||||
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 | 地方各级财政实际到账的气象事业经费总额近三年平均值 | 2 | 80%或提高20% | |||
全市中央财政实际到账的气象事业经费总额近三年平均值 | ||||||
地方现代化项目经费到位率 | 现代化项目中地方年度实际投入经费近三年平均值 | 2 | 80% | |||
现代化项目规划中地方年度计划投入经近三年平均值 |
表2:县级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数据事项 | 权重 | 目标值 |
一、气象 灾害 监测 | 1.气象观测网建设 | 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 | 建立多要素区域自动站的乡镇数 |
|
|
全县(市)乡镇总数 | |||||
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建设 | 已建成数量 | 2 | 100% | ||
建设任务分配总数 | |||||
2.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 | 高标准粮田自动观测系统覆盖率 | 按要求完成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 | 4 | 100% | |
3.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 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可用率 | 3 | 99.0% | ||
区域自动站数据可用率 | 3 | 96% | |||
自动土壤水分站观测数据及时率 | 3 | 96% | |||
4.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 |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达标率 | 探测环境达标 | 4 | 65分以上 | |
二、气象 预报 预警 | 5.天气预报准确率 | 预警命中率 | 暴雨不分级别命中率 | 6 | 90%以上 |
雷电不分级别命中率 | |||||
冰雹不分级别命中率 | |||||
6.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 | 预警提前量 | 暴雨预警时间提前量(T2) | 5 | 20分钟 | |
雷电预警时间提前量(T2) | |||||
冰雹预警时间提前量(T2) | |||||
三、气象 服务 | 7.农业气象服务 | 本地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服务覆盖率 | 开展服务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数 | 1.5 | 90% |
本地主要农作物种类和经济作物种类数 | |||||
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气象服务覆盖率 | 开展服务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 | 1.5 | 80% | ||
本地统计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 | |||||
高标准粮田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 | 气象信息覆盖高标准粮田万亩方数 | 2 | 90% | ||
本地已建成高标准粮田万亩方总数 | |||||
“直通式”服务专业化覆盖率 | 开展“直通式”服务农业大户数量 | 1.5 | 90% | ||
本地农业大户总量 | |||||
“直通式”服务能力 | 气象信息服务站数、气象信息员数、显示屏数、气象预警大喇叭数。 | 1.5 | 80% | ||
8.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 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 人影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完成率 | 1.5 | 完成 | |
地面作业能力建设 | 人影新型智能化火箭发射装备升级改造率 | 1.5 | 完成 | ||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建立人影业务平台,引进CPAS系统并本地化稳定运行。 | 1 | 完成 | ||
业务标准规范建设 | 建立人影业务流程和指标 | 1 | 完成 | ||
建立人影可视化空域申报和装备物联网管理系统 | 1 | 完成 | |||
9.重点行业气象服务 | 专业气象服务(包括水文、交通、森林防火、旅游、电力、卫生、环境等) | 区域内已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实现信息共享行业数 | 3 | 开展5项 以上 | |
规划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实现信息共享行业总数(总数为7) | |||||
10.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 | 气象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 | 预警信息覆盖的村单元数 | 2 | 98%以上 | |
辖区内管理的村单元数 | |||||
预警信息覆盖的城市社区单元数 | 2 | ||||
辖区内管理的城市社区单元数 | |||||
气象信息广电媒体覆盖面 | 建立预警绿色通道的县(市)级电视频道数 | 1 | |||
县(市)级电视频道数 | |||||
气象预警绿色通道的县(市)广播电台数 | 1 | ||||
县(市)广播电台总数 | |||||
11.气象服务满意度 | 开展政府、公众、行业评价 | 满意度评分 | 5 | 85分 | |
12.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 | 开展普及率调查 | 普及率 | 2 | 80%以上 | |
四、气象 社会 管理 | 13.基层气象防灾体系建设 |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 | 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协调部门数量 | 2 | 95%以上 |
乡镇(街道)政府总数 | |||||
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覆盖率 | 有气象协理员的乡镇(街道)数 | 1 | 95%以上 | ||
全县(市)乡镇(街道)总数 | |||||
村(社区)气象信息员覆盖率 | 有气象信息员的村(社区)总数 | 1 | 98%以上 | ||
全县(市)村(社区)总数 | |||||
14.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 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率 | 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数量 | 1 | 50% | |
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数量 | |||||
行政许可按时办理率 | 全市按时办理行政许可数量 | 1 | 100% | ||
全市年度办理行政许可数量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合格率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合格数量 | 1 | 100%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总数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优秀率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优秀数量 | 1 | 20% | ||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案卷总数 | |||||
成为规委会成员完成率 | 是否进入当地规委会 | 1 | 完成 | ||
五、保障 措施 | 15.科技创新 | 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 评测年实际转化应用成果数 | 1 | 完成1项 以上 |
气象科技研发能力 | 评测年全县(市)科技人员数量 | 2 | 30%以上 | ||
评测年全县(市)在职人员总数 | |||||
气象科技投入水平 | 气象科技投入水平 | 2 | 1 | ||
16.人才队伍 | 人才总体素质 | 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例 | 1 | 70%以上 | |
每个县局至少有1名具备“三个有”目标的人员(综合业务技术带头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全日制本科大气科学类专业人员)。 | 3 | 100% | |||
人才培训计划 | 气象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是否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 1 | 100% | ||
17.政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 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撑能力下,无纸化办公覆盖率(涉密除外) | 推行无纸化办公,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的功能均实现电子化流程,已开通功能(公文管理、目标管理、督查督办、用印管理、出差管理、Web邮件6项)必须全部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 1 | 完成6项 | |
各项政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及流程完成度 | 直管县(市)局、各县(市)局制定有工作规则、公文运转、会议、接待等政务管理工作流程。 | 1 | 完成5项 以上 | ||
18.国标、行标、地标三标执行率 | 国标、行标、地标三标执行率 | 以上级部门通报为准,通报一次扣20%直至不得分。 | 1 | 100% | |
19.财务管理 | 预决算差异率 | 严格按照年初预算批复数执行,预算决算无差异。 | 1 | 小于30%或者差异率减少10%以上 | |
20.落实地方气象机构、人员和经费 |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等机构,落实人员,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 落实地方气象机构、人员(或购买服务)和维持经费 | 4 | 100% | |
21.一流台站建设 | 一流台站 | 是否达到一流台站标准 | 5 | 100% | |
22.财政保障能力 | 气象事业经费是否已全额纳入地方财政综合预算 | 1 | 100% | ||
是否已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 | 1 | 100% | |||
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 | 地方各级财政实际到账的气象事业经费总额近三年平均值 | 2 | 80%或提高20% | ||
全市中央财政实际到账的气象事业经费总额近三年平均值 | |||||
地方现代化项目经费到位率 | 现代化项目中地方年度实际投入经费近三年平均值 | 2 | 80% | ||
现代化项目规划中地方年度计划投入经费近三年平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