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焦政〔200...

发布机关 焦作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焦政〔2006〕42号 发文字号 发布时间 2007年02月05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焦政〔2006〕42号 发布日期:2007-02-05 00:0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豫政〔2006〕61号)精神,进一步加快焦作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地处南太行山到平原的过渡带,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境内地势复杂,属气象灾害多发区。冰雹、暴雨、干旱、大风、雷电、高温、大雾、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因气候干燥引发的森林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市的气象事业长足发展,台站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气象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观测体系不完善、精细化预报预测水平不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完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已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焦作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系统、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气象科技创新系统等,气象事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我国中部地区先进行列。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建设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是我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开展气象业务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按照河南省气象事业统一规划,建设我市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及区域天气观测站。大力加强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市、县两级要分别建立3至4个无人自动气象站,重点布设在北部山区及沿黄、沁河区域,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到10至15公里/站,重点地区站网密度达到5至10公里/站。要建立酸雨观测站,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监测网、雷电监测网、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网以及黄、沁河区域加密监测网等建设,形成功能齐备、布局科学、运行稳定的区域综合观测系统,提高对局地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充分利用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获取的资料,在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的支持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我市地形、天气变化特征等,综合应用多种预报预测技术和方法,努力实现精细化、无缝隙预报预测。要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至10%。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项目建设,支持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三)建设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气象信息系统是我市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的主要信息来源。要以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为目标,不断提升市级气象数据处理中心的功能,建成全省先进的地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市气象部门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环境、交通、生态、农业、林业、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有关数据信息,提高全市基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各县(市)政府要加强本地信息网络共享系统建设,促进气象信息和其他有关基础数据信息的共享使用。
(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市、县两级政府要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纳入政府灾害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体制。加快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市级要建立车载式移动气象台,县级要建立移动式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专用发布平台,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气象信息快速分发体系,提高应急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增强对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林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化学品的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开展气象灾害的调查和影响评估。
(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市、县两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积极支持公共气象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建立市、县两级手机短信及“12121”气象公共预警发布平台。建立通畅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新闻媒体、网络通信等单位要依法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对暴雨、强对流等突发性灾害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的预报预测信息发 要随时安排时间,增加播出次数。在电视媒体黄金时段,要安排天气预报播出,使更多社会公众了解气象信息。要在各大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气象信息发布多媒体显示终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大力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建设,缓解水资源压力。要加快市级生态保护型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及县级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合理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架和其他新型作业装备数量,扩大作业有效覆盖面。依托基本气象业务系统及通讯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具有能够采集和处理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探测资料,具有作业判断、催化方案设计、作业决策、空域申请、信息传输、作业状态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建立GPS/MET空中水气监测系统,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监测能力。优化作业催化技术,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评价和效益评估体系。市、县两级政府要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资金、作业条件等方面的保障。
(七)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不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加强气象预报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研究,并做好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要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科技合作、交流,实行优势互补,促进气象科技发展。市、县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实施科技规划时要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支持气象部门的科研机构、开放实验室设施建设,推动气象科技自主创新。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不断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建设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等农业标准化产业基地提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合作,认真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和监测。市、县要分别建设3至4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点,实时掌握土壤墒情,服务农业生产;积极发展“焦作兴农网”和农村气象预报警报网,加快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气象保障。
(二)提高防汛气象服务水平。要重点加强黄河、沁河、水库、山洪的气象监测以及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等的预报预测,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为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气象预报。
(三)做好交通和旅游气象保障。市、县两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建立公路、铁路及旅游景区专业气象观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旅行安全和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和实时服务。气象部门要组织开展文物保护气候条件、雷击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为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提供气象保障。
(四)加强雷电监测和预防。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防雷减灾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雷电防御工作的领导,并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全市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布设大气电场监测仪,建立覆盖农村的雷电监测网络,不断提高雷电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综合防护能力。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气象主管机构重点做好电力、通信、石化、交通、教育、矿山等行业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储等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积极开展对雷电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有效促进雷电灾害的防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一是市、县两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开展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地面生态气象监测,重点加强对北部山区和沿黄湿地进行生态气象监测和综合评价,为制订生态、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做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市、县要分别建立1至2个太阳辐射自动观测站,构建太阳辐射监测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太阳能资源多层次普查和评估,为制定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大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等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把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将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重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气象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改进和创新气象工作管理方式,认真履行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大力加强气象法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气象法制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开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严格保护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升空气球施放等活动,严禁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扎实做好气象行政审批工作,积极推进气象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建立执法部门间的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气象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和灾害防御能力。
(三)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各县(市)政府要积极支持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为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要足额落实国家、省增强气象能力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气象职工的 作、生活条件。气象部门职工可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各种地方性津贴、补贴、医疗、养老、房改等政策,不断改善气象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四)大力加强气象人才建设。围绕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创新需求,继续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抓好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