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焦作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焦作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一月五日
焦作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2008—2012年)
第一章 焦作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的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的荥阳、巩义,洛阳市的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的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宏观区位优势,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
全市的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的特点。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是焦作“梦幻山水”的杰出代表。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和1116.9米,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的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和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是我省主要的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的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的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该区域是我市最重要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和工业原料林的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其中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3.5%,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
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有效积温4633~4974℃,无霜期219~231天,年均日照时数2484小时。年均降水量575~641毫米,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等特征,全年8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两季的7~9月份,这种水热同步的气候特点,适宜多种树木生长。
主要气候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
(四)土壤概况
焦作市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沙土、两合土等,平原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风沙土、两合土,适宜营造杨树、泡桐、楸树等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山丘区土类主要有褐土和棕壤,适宜营造侧柏、油松、麻栎、黄连木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生态能源林。
(五)水文概况
总体上讲,焦作市属河流较多的地区。境内分布的较大型河流有黄河、沁河、新、老漭河、丹河、大沙河等,还有云阳河、神仙河、瓮涧河、普济河、山门河等季节性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拥有群英、八一、马鞍石、顺涧湖、青天河等多座水库,基本上可以保证常年有水,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农、林业灌溉。
焦作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1.65亿m3。其中,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8.1亿m3,岩溶水2.55亿m3,过境水3.0亿m3,省分配焦作市的引黄指标8.0亿m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每年可为焦作提供2.82亿m3的用水指标。目前,引黄水量较少,总量空间较大,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为黄河在枯水期不断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时间分布上也较均衡。这些条件为我市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六)植被概况
焦作市植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440余种,隶属于159科685属,占全省植物总数的50%。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狭叶瓶尔小草、连香树、山白树、太行花4种。主要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混交林。山区原始植被久遭破坏,太行山区除少量天然白皮松林外,主要是以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植被或人工林,区系成份以温带的华北区系为主,主要优势树种有栎类、侧柏、油松、黄栌、鹅耳枥等,灌丛以连翘、胡枝子、山皂角、黄荆为主,草本主要有白草、羊胡子草、竹叶草、黄被草、冬凌草、百合以及菊科蒿类;平原优势树种有欧美杨、毛白杨、泡桐、白榆、国槐、旱柳、臭椿等。全市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桃、杏、李、葡萄、山楂、柿子、大枣、核桃、花椒等。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只要做到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各种林分都能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如速生丰产林中,中林46杨、107杨、三毛杨、泡桐等平均每公顷年生长量可达30立方米,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俱佳。
(七)动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市的野生动物属于北古界华北区暖温带森林动物群系,位于黄土高原亚区和黄淮平原亚区交界层位的南端。全市有各种野生动物697种,其中兽类34种,鸟类140种,两栖爬行类动物8种,软体动物30种,昆虫资源485种。
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斑羊、水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5种。其中一级保护4种(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二级保护21种。全市野生动物的整体生态状况为:受蛇、隼、鸮的影响,境内鼠类得以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在境内鸡形目、鸽形目,雀形目鸟类和昆虫天敌的作用下,呈轻度发生,未有成灾境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三级食肉兽较为缺乏,造成了草兔、野猪种群高度发育,影响了区内植物生态的正向演替。管理上可采取限量猎捕措施,控制野猪和草兔种群的发展,以维护森林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一)行政区划
焦作市辖2市(沁阳、孟州)4县(温县、博爱、修武、武陟)4区(解放、山阳、中站、马村)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1814个行政村,总人口35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0.56万人,全市平均人口密度88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5‰。
(二)社会经济发展
2006年焦作市国内生产总值69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5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448.78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8.16亿元,增长11.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50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62∶28变化为8.9∶64.2∶26.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87.8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5%。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86.13万亩,粮食产量181.1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513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492元。全市林业总产值1.69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较小,发展空间较大。
(三)交通、通讯
焦作交通便利,通讯便捷,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东西、沟通南北的咽喉要地,历史上就有“京洛之通途,豫晋之要冲”之称。由新焦、太焦、焦枝和平月铁路(规划中)构成的“井”字型铁路网和由济焦新、晋焦郑、焦温高速公路构成的“大”字型高速公路网,共同交织,覆盖焦作全境,成为焦作市域交通主骨架和对外联系的主通道,在国家实施“东靠西移”和“南北对接”的战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省辖市,焦作的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河南网通及铁通等均在焦作设有公司或分公司,电信营业额呈直线上升趋势。
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公路货物周转量37.6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0%;公路旅客周转量15.10亿人公里,增长9.1%;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1亿元,增长0.1%;电信业务总量11.34亿元,增长11.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0.10万门,新增14.00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3.70万户,新增9.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3.35万户,新增28.2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4.50部/百人,增长2.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00万户,新增2.60万户。日新月异的交通、通讯业,为焦作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三、生态环境概况
(一)环境概况
焦作市域生态环境的总体自然格局基本良好。2006年,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1天,达标率为79.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4个省控河流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6.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6个,面积153.2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3个,面积119.20平方公里。这些业绩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卓有成效的林业建设和环保部门对于境内“两高一小”企业严厉的关停并转措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迅速扩张的城市规模,日益膨胀的人口数量,将给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紧缺、土壤质量下降、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了尽可能降低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选取坡度(重要性占50%)、海拔高度(重要性占30%)和滑坡风险(重要性占20%)等因素,采用GIS技术分析判断,对全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区,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焦作市生态低敏感区(敏感度0~4.5)面积3199.1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79.46%,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中度敏感区(敏感度4.6~6.5)面积789.1平方公里,占19.60%,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前丘陵地区和部分平原河流流经地区;较高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为1.61平方公里,仅占0.04%,主要分布在坡度25度以上,极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太行山区。
在今后的环境利用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可参照上述敏感性分区结论,采取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人为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与之配套的耕作措施),为创建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自然灾害
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我市的年均降水量只有575毫米左右,且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等特征,全年8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两季的7~9月份,因此干旱和暴雨是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子。此外,风沙、霜冻、干热风也是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气象因子。
(三)水土流失
从焦作市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市的高敏感区域面积很小,仅为1.6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沁阳常平、博爱寨豁、修武金岭坡的局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4000~4900吨/平方公里;中度敏感区277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2500~4000吨/平方公里;大部分山丘区为轻度敏感区,面积789.1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500吨/平方公里。
(四)人为因素
影响我市植被恢复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浅山地区的无序采矿易造成局部的山体破坏和水土流失;二是部分小型的林产品加工作坊(木粉磨房、荆条编织、小径材加工等)非法收购灌木和小径材,加剧了山区灌木植被的破坏,不利于林业生态体系的恢复。
第二章 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2006~2007年进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市现有林业用地151.91万亩,其中有林地80.52万亩,疏林地0.21万亩,灌木林地35.3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7.87万亩,苗圃地1.1万亩,无林地0.33万亩,宜林地26.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3.5%。全市湿地面积105.13万亩。
二、主要成就
(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根据2007年我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统计结果,与上次森清(2003年)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28.2万亩,增长35%,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26.9万立方米,增长55%。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9.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5.2万亩,工业原料林24万亩,太行山绿化14.8万亩,经济林14.3万亩,飞播造林15万亩。平原绿化和山区造林同步发展,各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任务。
(二)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焦作林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部山区,通过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山区植被显著改善,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明显减轻;中部平原区,通过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基本上建成了以绿色通道为骨架,以乡村道路和沟、河、路、渠为网络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林网控制率达84.3%以上。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在南部滩区,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黄河滩区和沙区的风沙危害逐年减小,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三)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自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家林业政策的整合调整要求,我市的林业发展战略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组合。2002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公益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同时还实施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日本政府贷款河南造林项目等外资造林项目工程。上述重点工程,共争取国家投资2010万元,世行或日元贷款790万元。
林业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林业的发展,使我市有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业资源总量逐年增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21.53万亩,年产量27.18万吨,销售额5.4亿元。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4万亩,销售额6000万元。全市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达52.5万亩(含四旁树),每年可向社会提供木材1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6000万元。林纸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完成引资3亿元人民币,在我市的武陟、温县和孟州分别建立了瑞丰、惠森、奥森等木材加工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即将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拥有较大规模木材加工企业5家,人造板年产量高达6万立方米,年生产家具2万套(件),林产工业收入达到5亿元。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全市有4个森林公园和2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数量达5个,修武国家级森林公园、焦作森林动物园和博爱靳家岭森林公园全面对外开放,沁阳白松岭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也开展了科普生态游,年游客量达20万人次,全市森林旅游年创经济收入600余万元。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1.66亿元。
(五)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强资源与林政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限额,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加大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力度,严厉打击盗伐、滥伐等涉林犯罪活动。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建设,使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3‰以下。高度重视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每年都要进行飞机防治和人工防治,防治率达到85%以上。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47.35万亩,省级公益林2.5万亩,已得到来自国家和省级财政的生态效益补偿。成立了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湿地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3.08万亩。
(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4个,建立了2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6座,各类防火设施4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7个,其中省级监测站2个,市级监测站5个。修建大型护林牌48个,小型护林牌160余个,全市有护林员300余人。
三、林业在焦作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焦作作为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兼有部分湿地系统且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区域,林业建设肩负着维系国土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使命。它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因此,不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林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都应当赋予其突出地位。
据测算,焦作林业(本规划只计算其森林资源部分)的年综合效益达36.95亿元,包括生态效益21.93亿元,经济效益11.66亿元,社会效益价值3.36亿元。
(一)生态效能
1.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对降水起到充分的蓄积和重新分配作用,使得大部分降水变为有效水,在原有地区循环。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森林涵蓄降水能力在100毫米左右,相当于1000吨/公顷,按此值推算,焦作的有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9056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市6个峰林峡水库的库容;林业对水体污染的降解和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来完成的。湿地通过“移出和固定营养物、移出和固定有毒物、移出和沉淀沉积物”等方式直接参与了水质的净化过程,我市的105.13万亩湿地生态系统(含人工湿地1.53万亩)每年可降解工业或生活污水中90%以上的氮、磷、硫等污染物,是运营成本最低的“污水处理厂”。
根据《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绿色效益调查》〔﹝日﹞林野厅,杨惠民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河南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包括:
①保存降水功能价值=林地每年增加的有效水源量×水库每立方米库容年折旧费;
②缓和洪水功能价值=林地每年增加的有效水源量×雨水利用设施年折旧费;
③净化水质功能价值=林地每年增加的有效水源量×人工净化雨水的成本;
④增加地表有效水价值=林地每年增加的有效水源量×综合水价;
⑤增加水力发电价值=林地每年增加的有效水源量×每吨水发电的价值;
根据相关部门测定结果,我省每立方米水库库容年折旧费、雨水利用设施年折旧费、吨水发电的价值均按0.015元,综合水价按0.15元计算,人工净化雨水的成本1.0元/吨。
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我市山区森林的水源涵养综合价值为2485.67万元。
2.固土保肥作用
根据《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绿色效益调查》,森林保持土壤功能价值=有林地与无林地年侵蚀量差×森林面积×倾斜度在5度以上森林面积的比重×防护工事费用。另据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观测,我省太行山区有林地与无林地年侵蚀量差为41.76吨/公顷。据此推算,全市山区32760公顷有林地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36.81万吨。其保肥价值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①森林减少土壤流失中的养分价值=减少流失土壤中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折算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硝酸钾的价值。
②森林枯落物分解增加的土壤养分价值=森林枯落物中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折算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硝酸钾的价值。
根据河南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测定,太行山区土壤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3100毫克/公斤、2.54毫克/公斤、230.36毫克/公斤;年森林枯落物风干重7600公斤/公顷,枯落物风干重中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占1.12%、0.08%、0.19%。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我市山区森林每年的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7029.5吨、速效磷233.95吨、速效钾788.1吨。
1公斤全氮=2.18公斤尿素,1公斤速效磷=33.34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速效钾=2.59公斤硝酸钾。尿素1.05元/公斤,过磷酸钙0.44元/公斤,硝酸钾0.5元/公斤。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全市山区森林每年的保肥价值为2054.3万元。
3.吸碳放氧作用
我国是《京都议定书》签约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节能减排、防止或削减温室效应方面有所作为。在目前的科技和物力水平下,人类应对“温室效应”的手段除了控制工业生产,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通过森林的光合作用来同化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CO2,释放1.62吨氧气。我市共有林业用地151.91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0.52万亩,灌木林地35.38万亩。有林地年生长量按1.2立方米/亩、灌木林年生长量按0.8立方米/亩计算,我市森林每年可吸收228.6万吨CO2,释放氧气202.3万吨。
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回收二氧化碳的成本是320元/吨,工业制氧成本是400元/吨。据此可推算出,全市森林每年在固碳增氧方面的经济价值为15.4亿元。在今后的若干年内,随着“生态河南”规划的逐步实施,我市的森林数量和森林质量都将发生质的飞跃,焦作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必将为全市的工业发展增加必要的环境容量空间。
4.净化环境作用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消减毒气、减少噪音和滞尘、杀菌四个方面:
①吸收二氧化硫功能价值
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是大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指标,其含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针叶林年吸收二氧化硫215.6公斤/公顷,阔叶林(四旁树按1650株/公顷折算)年吸收二氧化硫88.65公斤/公顷,两者平均值为152公斤/公顷。全市53680公顷有林地,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8159.4吨,净化每吨二氧化硫经济成本按1.5万元计,此项价值约为1.2亿元。我市空气质量的日益好转,与林业的良性发展密不可分。
②滞尘功能价值
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每公顷每年可吸附或阻挡粉尘12吨。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每消减1吨粉尘的成本为170元。据此可计算出我市城市森林和平原森林的此项价值为4267.7万元。
③杀菌功能价值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我省每公顷森林杀菌功能价值为5300元/公顷·年。据此可计算出我市的所有森林此项价值为28450.4万元。
5.庇护农田作用
森林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和实行四旁绿化是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我市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成效显著。1987年,所辖各县全部实现了平原绿化初级达标,2004年,全部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据统计,全市现有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183.84万亩,网格控制面积保持在300亩之内。据专家测算,农田防护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市的农田防护林年可增产粮食10万吨以上,折合效益1.6亿元。
6.其他作用
森林的调节气候作用主要源于森林的“蒸腾”能力。据试验,夏天阔叶林的蒸腾量,等于同纬度同面积的淡水量,是海水量的1.5倍,是土地量的20倍。由于森林蒸腾,使林区夏季气温比非林区低3~4℃;冬季由于森林阻止地面散热,使林区气温比非林区高1~2℃。森林蒸腾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和水平降水,使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57~300%。这样林区与非林区产生了温度、湿度的交流,从而调节了非林区一定范围内的气候。在浩瀚的宇宙世界中,虽然森林的调节作用仅能影响很小范围的“贴地层”,但贴地层是地球生物圈的中心带,更是农、林、牧、渔业和人类生存活动的生命带,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意义深远。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除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外,还有苔藓、地衣、厥类、鸟类、兽类、昆虫和微生物等。目前地球上500万种以上的生物中,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所以保护物种,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和发展森林。此外,森林在减轻洪涝和地质灾害、提供优美的森林景观等方面,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效能
我市林业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1.66亿元。其中: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0.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经济建设;年产林果产品27.18万吨,销售收入5.4亿元,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全市林产工业年产值达5亿元;苗木花卉业收入0.6亿元;森林旅游收入0.06亿元。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515元。
(三)社会效能
全市500多家林产加工企业,转移了近1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60多万亩集体林地,可使2.8万农民得到最直接的就业机会,效益价值3.36亿元。林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根据本次二类调查的统计结果,全市现有有林地面积80.52万亩,活立木蓄积355.8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228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1.0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3.5%,林业用地面积151.9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5.2%,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所谓环境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北部山区土层瘠薄,干旱贫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量普遍较低,生物网链比较脆弱,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差。
2.南部滩区原始的湿地生态植被人为破坏严重,围滩造田现象普遍,湿地面积正在萎缩,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3.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冲击影响了林业建设。部分旅游景区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当地的山体、水体,使得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害有加剧之势;过多的旅游道路及基础设施,割裂了动植物的基因交流通道,生物孤岛现象明显,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超容量的游人进入与景区不合理的经营措施,加剧了北部山区的环境压力,造成了我市浅层岩溶裂隙水的污染和异地病虫源菌的侵入,增加了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防治难度和成本投入。
(三)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2.83立方米/亩)的97.5%。由于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浅山丘陵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有待改造,部分地区还存在无序采矿和私自割灌现象;后山飞播区有近1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较低。
(四)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我市实施的国家林业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大多处在边缘山区,不仅规模小,且都已过了投资高峰期。省级林业生态工程,规模小,覆盖面小,资金投入少;林业建设投资标准低,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每亩仅5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不能够满足正常的公益林管护所需要的经费;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的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森林资源的监测手段落后,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灾害防控能力弱,滞后的林业基础保障能力与我市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
(五)现有宜林地造林难度大,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我市目前还有26.1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大多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大、投资成本高;还有一部分处在人畜活动地区和矿区周围,造林损毁率高、保存率低。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趋尖锐,乱砍滥伐林木、乱采滥挖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森林资源保护的难度逐年加大。
第三章 规划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目标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比较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有限;三是国家和省级财政将逐年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市域经济的发展也基本上具备了加大林业投入的条件;四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提出了用5年时间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宏伟目标。为有力配合林业生态省建设,实现焦作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省政府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会议精神和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特制定本规划。
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林业生态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建设林业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市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三)建设林业生态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木浆造纸、人造板、林药、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建设林业生态市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加快林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稳产高产,而且其提供的大量林果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降低了粮食消耗。
(五)建设林业生态市是充分发挥我市土地利用空间和林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市仍有约2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黄河滩地和沟河路渠两侧、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还有约60万亩的低效灌木林地没有改造,农田林网完善提高的任务还很重,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市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耕地
新增的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土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岩裸地、滩涂地、盐碱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及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上;农田防护林网、防沙治沙工程根据农田防护和沙化土地治理技术规程进行规划,不多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的土地仍按耕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采用城建部门的规划;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廊道绿化依据铁路、交通、水利、河务、南水北调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参考环保部门的生态功能区划成果划分生态功能区,并利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市的造林规模。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山、丘区坚持生态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平原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生态廊道中的景区道路、南水北调干渠两侧、高速公路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扩大常绿树种比例,提高绿化美化效果和景观效果。
(四)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三、建设目标
经过5年(2008~2012)的奋斗,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山丘区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做好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带的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廊道建设、环城防护林建设和村镇林业建设等工程,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市。
(一)总体目标
全市造林培育面积146.3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7.8个百分点,达到21.3%。其中:山丘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平原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达到95%以上,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4亿元,所辖县(市)区初步实现林业生态县目标。
(二)具体目标
——完成山区生态林工程35.27万亩(其中:生态能源林工程13.51万亩,水源涵养林工程5万亩,水土保持林工程13.2万亩,矿区生态修复工程3.56万亩)。
——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10.76万亩。
——防沙治沙工程4.47万亩。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2660.95公里(折合面积11.96万亩)。
——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3.93亩(含建成区绿化3.28万亩,城郊森林及环城防护林0.65万亩)。
——村镇绿化工程4.78万亩。
——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7.5万亩。
——经济林3.5万亩。
——园林绿化及苗木花卉1.59万亩。
——森林经营管理工程62.6万亩(含中幼林抚育33.62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8.98万亩)。
——全市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321.4万吨,达到550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所辖县(市)区均实现林业生态县目标,建成林业生态市。
第五章 总体布局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林业建设现状,进行林业建设生产力布局优化配置,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林业生态县创建为载体,以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为依托,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发展态势,将全市林业建设在地域上按“三、二、一”进行总体布局:即“三区”(山丘区、平原区、滩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三区
(一)山丘区
1.基本情况
山丘区共涉及解放、中站、马村、山阳、修武、博爱、沁阳、孟州8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159.97万亩,人口112.06万人,2006年人均纯收入3050元。该区山势陡峭、沟深谷狭、降雨量小、立地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该区集中了我市70%以上的林业用地资源,是我市生态公益林的集中分布区。由于受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这里的森林植被生长缓慢,如不加强管护措施,极易形成生态群落的萎缩和异向演替。
2.存在问题
该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乔木林分多呈块状嵌合在为数众多的灌木林当中,林地生产力较低;浅山丘陵区无证、无序采矿现象较为普遍,对山体破坏较大,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易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现存的宜林荒山多为砾石含量极高的瘠薄山地或岩石裸露地,采用传统的造林方法不易成活,工程造林成本较高。
3.建设重点
加强对现有森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经营管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实行封、飞、造一齐上,乔灌草相结合,加快治理速度和提高治理质量,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在水土流失地区,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水库周围、河流源头及两岸,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利用山区的废弃耕地、小片荒地和效益低下的退耕地,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林;在山前坡地则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林地生产效率。
(二)平原区
1.基本情况
平原区共涉及解放、中站、马村、山阳、修武、博爱、武陟、温县、沁阳、孟州等10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443.95万亩,总人口241.12万人,2006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平原农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粮食产量高,是全国最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区农田林网建设起步较早,各县(市)区均通过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但部分地区建设标准不高或林带更新不及时,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存在问题
该区森林植被较少,部分农田林网成熟采伐后更新不及时,网络不完整,有断带现象,防护效能有待提高;多数林网树种单一,易爆发森林病虫害,存在生态危险。
3.建设重点
高标准绿化沟、河、路、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带,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能;大力发展林粮间作,培育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具体的工程名称、建设规模、营造方式等内容详见附表17。
(三)滩区
1.基本情况
滩区主要涉及孟州、温县、武陟三地的黄河滩区,总面积77.75万亩,其中沙化土地28.73万亩。该区是黄河泥沙淤积后形成的特殊地貌,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30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目前长势良好。
2.存在问题
部分地区对防沙治沙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治理力度小,尚存在少量流动、半流动沙丘;部分工业原料基地管理粗放,未达到速生丰产的目标;树种过于单一,且小树多、大树少,森林的屏障作用和防护效能相对低下。
3.建设重点
在沙化土地上高标准建设小网格农田林网或实施农林间作,积极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具体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详见附表9。
二、两点
(一)城市绿化美化
1.基本情况
全市建成区(含县城)总面积23.86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6.69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41.2%。各县(市)区建成区绿化现状详见附表20。
2.存在问题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用地规模有限,城市森林总量明显不足。现有的市内游园、街心花园、草坪绿地和园林造景,往往只能起到改善视觉效果的作用,难以承载人口负荷,发挥生态意义上的调节作用。
3.建设重点
按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推广垂直绿化新技术,搞好城市立交桥、建筑物墙体及屋顶花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营造环城防护林带,重点建设北部沿山城市高标准防护林工程。
(二)村镇绿化美化
1.基本情况
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1814个行政村的建成区总面积54.2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13.26万亩,村镇绿化覆盖率26.3%。各县(市)区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21。
2.存在问题
从庭院绿化的角度来看,我市村镇居民的房前屋后已经绿化,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整体绿化质量、档次不高。一是缺乏常绿树种;二是缺乏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三是局部地区存在绿化“盲点”,村镇中心建筑密集,绿地不足;四是围村林建设严重不足。
3.建设重点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花草搭配。村庄周围营建围村林,街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农家庭院则栽培葡萄、凌霄、扶手瓜、常春藤等藤本植物,既能绿化美化,又可获得效益。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主要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全市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沁河、新老漭河、丹河、大沙河等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等。
1.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市现有廊道总里程12887.04公里(I级廊道128.8公里,II级廊道928.67公里,III级廊道1053.37公里,IV级廊道2691.01公里,V级廊道8085.2公里)。其中适宜绿化里程4166.16公里,已绿化里程1630.1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1615.2公里,未绿化里程920.86公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现状详见附表5。
2.存在问题
生态廊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区域、多部门的共同配合。由于涉及到多个不同的投资主体,各地的廊道建设进展不平衡;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模式配置不尽合理,廊道建设质量较低,断带毁坏严重,景观效果较差。
3.建设重点
以南水北调工程和高速公路绿化为重点,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廊道网络。
第六章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在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建设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省级重点工程建设总规模146.35万亩,其中新造62.01万亩,完善提高4.85万亩,更新造林8.89万亩,能源林改培8.00万亩,中幼林抚育33.62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8.98万亩。
一、国家重点工程
(一)退耕还林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作为近期工作重点。同时进一步摸清25°以上坡耕地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我市下阶段总体规划,在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的情况下,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二)太行山绿化工程
为使太行山的生态环境适应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遵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太行山生态治理工程。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为改善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规划期内将重点实施七大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146.35万亩,各工程建设规模详见附表25。
(一)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高效的生态屏障。
本工程规划建设总规模35.26万亩,占省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的24.09%。其中新造27.26万亩,改培8万亩。
1.水源涵养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修武县、博爱县。
(2)建设内容
在水源地和库塘周围汇水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径流的生态防护功能。重点加强青天河、马鞍石水库周围以及丹河、东大河两岸的水源涵养林建设。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5万亩,占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的14.18%。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7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万亩,占20%;2010年1.25万亩,占25%;2011年1.25万亩,占25%;2012年0.75万亩,占15%。县级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3。
2.水土保持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在太行山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沟坡和孟州市西北部易发生沟蚀、崩塌的黄土丘陵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通过强化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13.2万亩,占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的37.44%。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9.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1.98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2.64万亩,占20%;2010年3.3万亩,占25%;2011年3.3万亩,占25%;2012年1.98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4。
3.生态能源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中站区、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为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在山区、丘陵区利用小片荒地、弃耕地、土质较好的坡地和部分生长不良、无效益的退耕地,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大力营造黄连木生物质能源林。采用补造、抚育等措施,加强现有资源开发利用,努力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形成从资源培育到开发利用林油一体化的能源产业。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13.5万亩,占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的38.29%。按造林方式分,新造5.5万亩,改培8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2.03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2.7万亩,占20%;2010年3.38万亩,占25%;2011年3.38万亩,占25%;2012年2.03万亩,占15%。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5。
4.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修武县、博爱县、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详见附表6)。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生物栖息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矿区及周边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经调查,我市现有矿区总面积7.85万亩,其中需恢复植被面积3.56万亩。各区、县矿区现状及生态工程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3.56万亩,占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的10%。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534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0.712万亩,占20%;2010年0.89万亩,占25%;2011年0.89万亩,占25%;2012年0.534万亩,占15%。各县区分年度规划任务情况详见附表16。
(二)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沁阳、孟州、博爱、温县、武陟、修武六县(市)和中站、山阳、马村三区。现有农田总面积242.42万亩,适宜农田林网间作面积218.15万亩。其中已林网间作面积114.43万亩,不完整林网间作面积69.41万亩,未林网间作面积24.31万亩,需采伐更新林网面积74.57万亩,林网间作控制率84.3%。各县(市)区农田林网体系现状详见附表8。
2.建设内容
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3.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将营造农田林网178.28万亩(折合片林10.76万亩)。其中,完善提高农田林网69.41万亩(折合片林面积2.43万亩),更新农田林网34.31万亩(折合片林5.2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34.31万亩(折合面积3.11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1.61万亩;2009年任务为2.15万亩;2010年任务为2.69万亩;2011年任务为2.69万亩;2012年任务为1.61万亩。各县(市)区分年度建设任务详见附表17。
(三)防沙治沙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现存宜林沙荒地0.06万亩,沙化耕地28.67万亩(详见附表9)。
2.建设内容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凡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
3.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需完成防沙治沙工程总规模为4.47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0.06万亩,治理沙化耕地4.41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0.67万亩;2009年任务为0.89万亩;2010年任务为1.12万亩;2011年任务为1.12万亩;2012年任务为0.67万亩。各县(市)区分年度建设任务详见附表18。
(四)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焦作市各级廊道总里程1.3万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1.29万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124.9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4166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1630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1615万公里,未绿化里程921公里。各县(市)区廊道分级现状详见附表5。
1.建设内容
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2.建设标准
I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绿化宽度100米;
II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黄河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
III级: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
IV级: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
V级: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三级及以上廊道沿线第一层山脊2公里范围以内要高标准绿化。
3.建设任务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总里程2661公里,折合造林面积10.7万亩,按廊道级别分Ⅰ级廊道总里程108.63公里,造林面积2.66万亩。涉及黄河干流33.6公里,造林面积0.39万亩,南水北调干渠75.03公里,造林面积2.27万亩。Ⅱ级廊道总里程476.78公里,造林面积3.56万亩。其中铁路涉及焦枝、新太线105.15公里,造林面积0.6万亩;高速公路涉及济焦新、焦温、焦晋、焦郑、二广线143.26公里,造林面积0.83万亩;国道涉及207线4.1公里,造林面积0.03亩;一级支流涉及沁河、漭河、济河、大沙河等里程159.78公里,造林面积1.48万亩;干渠涉及引沁渠、广利渠、人民胜利渠等里程64.5公里,造林面积0.63万亩。Ⅲ级廊道总里程447.95公里,造林面积1.65万亩。其中省道涉及新孟线、郑常线、卫柿线等里程248.35公里,造林面积0.98万亩。Ⅳ级廊道总里程2156公里,造林面积3.83万亩。Ⅴ级廊道主要涉及山区乡镇村级道路里程140.72公里,造林面积0.08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1.79418万亩;2009年任务为2.39224万亩;2010年任务为2.9903万亩;2011年任务为2.9903万亩;2012年任务为1.7941万亩。各县(市)区生态廊道网络分年度建设任务详见续附表19。
(五)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包括市级和6个县(市)的城市建成区及郊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23.86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6.69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28.03%。市级和县(市)级城市建成区绿化现状详见附表11。
2.建设内容
通过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等活动,适当增加常绿树种比例,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彩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按照以下标准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市级宽度达到50米以上,县(市)宽度达到20米以上。
在城市周围,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外,还要在风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适当营造城郊森林。在市区北部沿山大道以北实施高标准绿化工程;东部在东海路、罗解路两侧采矿塌陷区的义庄、罗庄等地,建设防护林带;西部在焦晋高速以东,以焦作森林公园和生态植物园为依托,通过植树种草,建成大面积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游憩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及工作环境质量。通过工程的实施,形成U字座椅形森林拥抱城市、森林进城、城在林中的生态绿化格局。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3.93万亩,占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的2.4%。其中环城防护林带0.65万亩,市级建成区绿化0.3万亩,县级市、县城建成区绿化2.98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5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0.79万亩,占20%;2010年0.98万亩,占25%;2011年0.98万亩,占25%;2012年0.59万亩,占15%。市级和县(市)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0。
(六)村镇绿化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1814个行政村的建成区及周围。乡镇(办事处)政府所在地、村庄建成区总面积54.2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13.26万亩;村镇绿化覆盖率26.3%。县(市)区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11。
2.建设内容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绿化标准: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4.78万亩,占省级重点生态工程任务的2.9%。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96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0%;2009年0.96万亩,占20%;2010年1.2万亩,占25%;2011年1.2万亩,占25%;2012年0.48万亩,占10%。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1。
(七)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各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62.6万亩,占省级重点生态工程任务的38.01%。其中中幼龄林抚育33.62万亩(含飞播林7.0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8.98万亩。按年度分,2008年9.3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2.56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0%;2010年15.6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5%;2011年15.6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5%;2012年9.3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县(市)区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2。
环城防护林、围村林、铁路公路防护林建设,需要在耕地上造林时,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2004〕1号文件要求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实施。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为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规划实施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等三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12.59万亩。各工程建设规模详见附表25。
(一)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孟州市、温县、武陟县的滩区、风沙区建设以杨树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规划期内全市将完成用材及工业原料林工程7.5万亩。其中林纸一体化工程5.56万亩,林板一体化工程1.94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1.13万亩,2009年任务为1.5万亩,2010年任务为1.88万亩,2011年任务为1.88万亩,2012年任务为1.13万亩(详见附表23)。
(二)经济林
范围涉及沁阳市、孟州市、武陟县、温县、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在博爱、中站的太行山区、丘陵区建设核桃、柿子基地;在孟州市建设苹果基地;在城市郊区的近山坡地建设时令鲜果基地。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0.53万亩,2009年任务为0.7万亩,2010年任务为0.88万亩,2011年任务为0.88万亩,2012年任务为0.53万亩(详见附表25)。
(三)园林绿化及苗木花卉
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以现有园林绿化苗木为依托,扩大育苗规模,满足我市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对苗木的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鲜切花、盆花植物和观赏苗木,积极开发、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打造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市苗木花卉产品的竞争力。规划建设苗木花卉基地1.59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任务为0.24万亩,2009年任务为0.32万亩,2010年任务为0.4万亩,2011年任务为0.4万亩,2012年任务为0.24万亩(详见附表24)。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1.《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林业局,2006年;
2.《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3.《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4.《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5.《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6.《河南省2020年林业科技创新规划》,河南省林业厅,2005年。
(二)投资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确定各项工程投资标准:
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元/亩,封山育林140元/亩,飞播造林80元/亩;生态能源林人工造林480元/亩,改培250元/亩;矿区生态恢复工程4800元/亩。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3.防沙治沙工程
防风固沙林480元/亩,沙化耕地林网间作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环城防护林带600元/亩,城郊森林600元/亩,省辖市建成区绿化20000元/亩,县级市县城建成区绿化10000元/亩。
6.村镇绿化工程420元/亩。
7.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中幼龄林抚育150元/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00元/亩。
8.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600元/亩。
9.经济林1500元/亩,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6000元/亩。
(三)投资估算
用上述投资标准和对应的项目规划造林规模,可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投资。经估算,完成所有规划内容,约需总投资10.77亿元,其中:新造林8.91亿元,完善提高0.20亿元,更新造林0.37亿元,能源林改培0.2亿元,中幼龄林抚育0.5亿元,低质低效林改造0.58亿元(项目投资详见附表26)。
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总投资2.79亿元。其中人工造林2.52亿元,封山育林0.03亿元,飞播造林0.04亿元,能源林改培0.2亿元。按工程分,水源涵养林工程投资0.13亿元(人工造林0.1亿元,封山育林0.01亿元,飞播造林0.02亿元);水土保持林工程投资0.49亿元(人工造林0.46亿元,封山育林0.02亿元,飞播造林0.02亿元);生态能源林工程投资0.46亿元(人工造林0.26亿元,改培0.2亿元);矿区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投资1.71亿元。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总投资0.45亿元。其中:新建农田林网间作0.13亿元,完善提高0.10亿元,更新造林0.22亿元。
3.防沙治沙工程
总投资0.19亿元。其中:新建林网0.16亿元,完善提高0.01亿元,更新0.01亿元,新建防风固沙林0.003亿元。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总投资0.50亿元。其中:新建0.27亿元,完善提高0.09亿元,更新0.14亿元。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总投资3.6亿元。其中:环城林带0.04亿元,焦作市建成区绿化0.61亿元,县级市、县城绿化2.98亿元。
6.村镇绿化工程总投资0.20亿元。
7.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总投资1.08亿元。其中:中幼龄林抚育0.50亿元,低质低效林改造0.58亿元。
8.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工程总投资0.45亿元。
9.经济林建设工程投资0.53亿元。
10.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工程0.95亿元。
(四)年度投资计划
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投资10.77亿元。其中2008年投资1.63亿元,2009年投资2.15亿元,2010年投资2.69亿元,2011年投资2.69亿元,2012年投资1.61亿元。分工程年度投资详见附表27。
二、资金筹措
经省级规划初步测算,全省完成规划任务需要总投资405.72亿元。各级财政需投入27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6.64亿元,占总投资的21.3%;省本级财政投资44.1亿元,占总投资的10.87%;市级财政安排林业投资占其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8%,县级财政安排林业投资占其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
按照上述投资比例,我市完成规划所需10.77亿元的投资中:国家投资2.30亿元;省级财政投资1.17亿元;市本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其余4.99亿元除县级财政投资外,可采取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单位自筹、劳务折抵、义务植树和林业贷款等方式解决。
2007年我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为166220万元,2008~2012年,一般预算支出增幅按15%计算。市本级财政应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预算见下表:
焦作市本级财政年度投资预算表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产生综合效益总价值34.53亿元。其中:生态价值25.77亿元,经济效益价值5.69亿元,社会效益可计算价值3.07亿元。
(一)生态效益
规划任务完成后,按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生态效益计算办法,新增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98.56万吨,效益价值为6.35亿元;释放氧气180.41万吨,效益价值为7.22亿元;减少土壤流失总量5037.69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流失量75.89万吨,保育土壤效益价值为0.11亿元;涵养水源效益价值0.22亿元;农田防护效益价值为3.38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为1.71亿元;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395.13万公斤,滞尘27.56万吨,净化环境效益价值为6.78亿元;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省辖市、县(县级市)建成区绿化规模3.28万亩,村镇绿化工程规模4.78万亩,将新增城镇林木403万株,节能减排效益价值巨大。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将产生生态效益价值为25.77亿元。
(二)经济效益
1.木材价值
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中,人工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6立方米/亩,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2立方米/亩。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的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工程中,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8立方米/亩。中幼林经抚育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2立方米/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4立方米/亩。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年均蓄积生长量1.35立方米/亩。出材率按平均65%,木材平均价格610元/立方米,薪材价格300元/立方米。
根据以上标准推算,则规划完成后,年均增加木材价值3.04亿元。
2.生态能源林生物柴油价值
新建生态能源林5.5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年产生物质柴油7331.5吨,年产值3299.18万元。
3.经济林产品价值
新建经济林基地3.5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则年新增经济效益1.05亿元。
4.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价值
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1.59万亩,建成后,则新增经济效益1.27亿元。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69亿元。同时将促进林下产品、林副产品及二、三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将新增就业岗位2.56万个,按年人均工资1.2万元计算,新增就业价值达到3.07亿元。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了森林博物馆、自然保护区、城市园林等一批森林文化设施的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和革命纪念林,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自然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条件,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圈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价值观深入人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规划经政府或人大通过后,将规划目标逐年层层分解到各级政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政府一把手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工作,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务必抓出成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切实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执行,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办法由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保持林业机构的稳定,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种苗培育、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要根据规划实施进度及测算出的未来5年内需苗量,统筹安排年度育苗任务。从今冬明春开始,加强优质树种的培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抓好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培育数量充足的良种壮苗,保证规划实施的苗木供应。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要认真组织好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各种所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各种所有制、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
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建立投资竞争机制、招标代理、验收拨付等制度,发挥政府投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补偿、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投资分类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和稽查、监督力度,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到后期评估进行全过程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发现问题逐级追究责任。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在已进行的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2009年年底全市集体林确权基本完成,最终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2009年年底以前,完成生态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界定工作,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市林业发展动力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和“改革拉动”并重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市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开放,发挥示范效益
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扩大焦作林业开放步伐。不断拓宽与国际及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他相关行业的交流领域,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焦作林业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做到无偿援助项目和低息贷款项目并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省外、国外科技成果,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支持林业企业跨省、跨国经营,开展对外造林、林产品加工等合作。
分区域、分类型、分工程,将每一工程实施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工程,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新思路,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林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有计划地推进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被授予“林业生态县”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着力抓好林业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即建设一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林业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支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适应科技转化和林业生产需要的城乡技能人才队伍。重点抓好林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引进、推广工作和精品工程建设。加快林业专业人才培养和林业职工与林农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六、完善政策体系,坚持依法治林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及《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规范林木、林地流转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加大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体系。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
发布机关 焦作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 焦政〔2008〕3号 发文字号 发布时间 2008年03月03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 焦政〔2008〕3号 发布日期:2008-03-03 00:00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