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

发布机关 焦作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焦政〔2012〕3号 发文字号 焦政〔2012〕3号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29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焦政〔2012〕3号 发布日期:2012-06-29 11:0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焦作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已于2012年2月23日经焦作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五月七日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

为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的总体部署,把《总体方案》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要意义

加快经济转型是我市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迫切要求。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政策以来,我市在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入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约加剧、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总体方案》的印发,标志着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上升为省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更高要求,是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面临的重大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对明晰我市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示范带动全省经济转型、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发挥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紧凑优势,在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组团发展和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示范。

──有利于发挥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基础较好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

──有利于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试点经验,中部六省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在破解瓶颈制约、优化要素配置上大胆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探索路子。

──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产业、交通、生态、要素等融合发展上开拓创新,推动中原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务大局,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结构调整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巩固提升城镇化和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

──坚持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东中西部深度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富民惠民。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人为本,加快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发展目标。

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5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要素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增粮食产量2亿公斤,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25%,形成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公路网、能源网、水利网、生态网、信息网,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0%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达到14%以上,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实现省定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第二步: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实现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引进并重、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社会更加文明,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进市。

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型示范市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富民强市,核心是“三化”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型、示范。必须以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统揽全局,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敢行敢试、会行会试、行好试好,以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的突破,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上率先突破。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编制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以建设组团式城市为突破口,加快传统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大焦作”。

1.建设复合型核心城市。统筹焦作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制定修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及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宜居、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旅游、休闲、物流等综合功能复合区,建成复合型核心城市。到2015年,中心城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万人。

高标准建设焦作新区。强化产业与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围绕做大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主导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将焦作新区建设成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城市转型示范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开放示范区。到2015年,焦作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人口达到50万人。

推进修武、博爱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强修武组团和博爱组团与焦作中心城区对接,积极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在规划、产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互衔接,形成空间对接、产业融合、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依托郑焦城际铁路、建设路、人民路、丰收路、待王路,加强修武组团与中心城区对接联系,逐步将修武组团建成以文化旅游、纺织服装为主的城市组团。依托新园路、人民路、丰收路、世纪路,加强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对接联系,逐步将博爱组团建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为主的城市组团。

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建设及棚户区、老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继续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利用三年时间,集中推进焦东路、中原路、塔北路、新华街等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改造一批丁字路、错口路,使老城区交通更加通畅便捷;开工建设东海路、中南路、南洋大道等环城道路,2015年前,与林邓线一起形成环城快速通道,改善城市对外交通。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尽快开工建设府城水厂,抓好苏蔺水厂前期工作;加快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质量,保障供水安全,到2015年,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大污水、中水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南水北调城区段配套排水工程,包括雨污管网及河道整治、截洪沟、临时雨污合流沟建设;城市新建、大修道路均要配套建设分流制的雨、污水管网;加快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建成市中水回用工程、中站污水处理工程,确保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提高运营负荷率,到2015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加快集中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利用龙源电厂、万方电厂2个热源,建设配套供热连接管网工程。增强中心城区集中供热能力,增加供热覆盖区域。抓好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建设,增强供气能力;加强中心城区燃气管网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安全供气;做好供气管网向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和东部园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延伸建设工作,到2015年,中心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3%以上。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交运力配置,到2015年,力争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标台以上;优化公交场站布局,开工建设北朱村公交停车场、缝山针公交首末站建设,积极推进映湖路公交综合停车场、火车站南广场综合枢纽站、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项目工作;完成公交、出租汽车GPS智能系统建设。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工建设东方红广场人防工程及地下过街通道工程。加快棚户区及老商业街区改造。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和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集中建设一批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抓好沿南水北调区域开发、市内工业企业搬迁、老城区综合治理工作,开工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住宅小区和特色商业区;全面启动新河区域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功能区,打造城市新亮点。

2.构建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围绕核心城市,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县(市)、中心镇与核心城市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向心发展,编制完善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按照“建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30万人城市”和培育1个业态先进、个性鲜明、集聚效应显著、拉动作用突出的特色商业区要求,构建沁阳、孟州、武陟、温县4个城市组团。以提升聚集功能为重点,全面推进组团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产业和人口向组团集聚,促进产城互动。构建组团式发展框架,依托丰收路、世纪路西延,加强沁阳组团和核心城市对接联系,将沁阳组团建设成为现代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新能源、造纸机械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依托省道S238,加强孟州组团与核心城市对接联系,将孟州组团建设成为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新材料、再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依托郑焦城际铁路、焦郑高速、东海大道向南延伸,加强武陟组团与核心城市对接联系,将武陟组团建设成为以食品、造纸、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依托焦温高速,改造提升省道S237,加强温县组团与核心城市对接联系,将温县组团建设成为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

围绕提升产业集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区域合作等服务功能,明晰功能定位,科学编制规划,集聚资源要素,增强承载能力,积极构建七贤、柏(山)月(山)、沁北、焦作东站、西虢、招(贤)祥(云)、三阳、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区,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格局。八个功能区的定位是,七贤功能区:服务云台山文化旅游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修武北部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焦作与新乡、晋东南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柏(山)月(山)功能区:服务青天河、月山寺文化旅游区,焦作西部现代物流中心,连接晋东南的桥头堡。沁北功能区:服务神农山文化旅游区、沁北产业集聚区,沁阳组团北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焦作与济源、晋东南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前沿。焦作东站(詹店)功能区:服务嘉应观文化旅游区,重要的物流枢纽,武陟组团东南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焦作与郑州融合发展、焦作与新乡联动发展的东南向节点。西虢功能区:服务韩园文化旅游区、孟州产业集聚区,焦作与洛(阳)三(门峡)济(源)联动发展的重要枢纽。招(贤)祥(云)功能区:温县组团西南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焦作与郑州融合发展的西南向节点。三阳功能区:焦作中心城区近郊、引黄入焦沿线重要的生态型经济区,焦作核心城市与郑州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区:服务妙乐寺文化旅游区,武陟组团西南部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焦作与郑州融合发展的南向节点。

3.推动中心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重点建设沁阳市柏香、西向、崇义、紫陵、西万,孟州市谷旦、城伯、化工、赵和、南庄,温县赵堡、番田、黄庄、武德,博爱县孝敬、磨头、阳庙、许良,武陟县谢旗营,修武县郇封等20个中心镇,制定中心镇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围绕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集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对外合作等功能,加强中心镇与专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衔接,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城镇规模,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在经济社会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其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快其发展,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和现代化特色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照河南省“353611”(不少于3个村,社区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节约300亩土地,新建住宅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个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标准,依托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或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采取城(中)郊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旧村完善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等多种模式,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优先推进焦作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以及重大工程沿线、工矿塌陷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偏远山区等区域村庄搬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快推进组团之间交通沿线的村庄,结合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逐步调整县城周边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成街道办事处。加快建立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到2015年,建成50个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就业、住房、就学、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基点。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融合高端集聚发展上率先突破。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型工业城市。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专精特新,突出整机制造,主动承接关联和配套产业转移,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突出壮大装备制造等高成长产业。编制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优势,按照“零件─部件─总成─系统─整车”的思路,坚持以零促整,向系统模块化方向发展,依托奇瑞汽车、中国兵装、风神股份、中轴集团、中原内配等骨干企业,在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博爱产业集聚区、武陟产业集聚区等实施发动机、车桥、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积极引进整车制造企业。重点培育壮大发动机、变速箱、油缸、车桥、车轮、轮胎、车架、汽车电子八大品系和专用车、客车、重卡等整车产品,加快推进奇瑞汽车焦作基地年产61万台发动机、中国兵装焦作装备产业园年产40万支汽车车桥、郑州日产(武陟)汽车产业园、中轴集团年产300万套轿车变速箱齿轮及齿轮轴等项目建设,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挥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按照大型、集成的思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工程机械向低能耗、大马力、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造纸机械向宽幅、高速方向发展,完善配套体系,增加品种系列。依托厦工机械(焦作)公司、崇义轻工、大指设备、沁阳一机等企业,强力推进厦工工程机械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做强工程机械和造纸机械板块,打造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集聚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国兵装、河南焦矿股份、焦作制动器、群英机械、科瑞森等企业,发挥煤矿液压综采支架、长距离皮带传输设备、大型风机偏航制动器等产品技术优势,按照专精特新思路,推动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业布局,做优矿山机械、制动机械、粮油机械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永威安防、华菱科技、名都风电等企业,加快玻璃钢复合材料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步伐,在沁北产业集聚区打造知名的玻璃钢装备生产基地。

改造提升铝、化工、食品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延长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路,以精深加工为方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依托豫北铝工业基地,发挥焦作万方、神火铝业、广东兴发(焦作)公司等企业优势,在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东部园区和沁北产业集聚区,实施年产30万吨铝板带深加工、500万只汽车铝轮毂、10万吨高档工业型材、铝合金幕墙等项目,构建板带坯料—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高档型材三大铝精深加工链,形成煤电铝及加工链式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焦煤集团、晋煤天庆、昊华宇航、开元化工、多氟多、佰利联等骨干企业,推进园区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下游加工,加快推进煤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由原材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斯美特、蒙牛乳业、老师傅食品、怀山堂、伊赛牛肉、瑞丰纸业、江河纸业、双马纸品、华泰印业等企业,实施优势品牌带动,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粮食、怀药、肉制品、乳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和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按照创新引领、消化吸收、重点突破的思路,以终端应用为方向,大力培育先导产业。充分发挥生物制造优势,依托健康元、广济药业、河阳酒精等企业在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东部园区、孟州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L乳酸、核黄素、乙二醇等原料及衍生物制品;充分发挥怀药优势,依托保和堂、平光制药、辅仁药业等企业在温县产业集聚区、武陟产业集聚区、修正药业产业园加快培育发展中成药、中药萃取物和中药饮片,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挥核心技术优势,依托卓林数码、多氟多、飞孟金刚石、维纳陶瓷、光源晶电、盈硕半导体等企业,在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沁南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烫印、立方氮化硼、纳米氧化锆、碳纤维、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及终端产品,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多氟多新能源公司、思可达、纳克光伏科技、河南超威、河南裕华、天创风电、瑞赛尔等企业,积极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终端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经过5—10年努力,使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突出重点,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2.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多元复合、联动共进,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突出“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两大品牌,丰富和完善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软环境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焦作市建设成为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依托功夫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姓氏文化、地名文化、宗教文化和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历史文化资源,确立太极拳、绞胎瓷、怀药、音律、唢呐、怀梆、“竹林七贤”、董永传说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加快府城遗址、当阳峪遗址、大运河遗址、山阳故城、妙乐寺、嘉应观、圆融寺、药王庙等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和云台山文化休闲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黄河(嘉应观)文化旅游区、神农山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青天河(月山寺)文化旅游区、妙乐寺文化旅游区、圆融寺文化旅游区、影视文化旅游园区、韩愈文化旅游区、药王庙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影寺服务设施建设,将山水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对接,开发形成焦作山水文化游精品线路,实现山水游与人文游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推进《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推动云台山旅游服务标准和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创建成为全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加快云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步伐,尽快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牌命名,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附属成员单位、旅游观测点和重点推荐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步伐,开展太极拳段位授予工作,加大太极拳培训教育力度,高标准组建太极文化学院;打造云台山、太极拳文化两大文化旅游集团,加快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力争2013年成功上市。

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保健、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煤矿文化游、怀药采掘游、太极修学游、房车游、航空游等新业态;以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修武、温县、博爱、沁阳、孟州、武陟、博爱农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游、园区农业游、高科技农业游、观光农业游、休闲农业游、农业体验游;以产业聚集区、专业园区、现代化企业、老矿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游、现代企业游、工业体验游、煤矿文化游;大力发展旅游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设备等旅游装备工业,推动产品链条向终端消费品延伸。以文化旅游园区和综合旅游服务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住宿餐饮、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商贸物流、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商务会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加强特色旅游题材的挖掘和品牌包装宣传,依托易生元太极蝌蚪动漫影视公司等,大力发展动漫创意等新业态;创制具有焦作特色、观赏性强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开发竹林七贤系列、精品剧目、数字动漫、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丰富表现力,提升传播力,积极创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推动文化旅游与城乡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组团文化旅游服务节点建设。2015年前,建成焦作市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长途客运站、汽车站、四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及重要旅游节点设立一批旅游咨询服务点。构建贯通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锁蟒湖、韩园、陈家沟、妙乐寺、嘉应观等景区景点的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开通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公交巴士和“一日游”车辆固定始发车,在郑州、新乡、晋城等周边重点交通枢纽城市建立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打造城市组团文化旅游圈,建设岸上乡、七贤镇、陈家沟、万花庄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乡镇、专业村。促进生态系统与文化旅游良性互动,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网系统和点、线、面相互渗透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景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集聚区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装备、化工、粮食、食品冷链和保税物流。以现代物流业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培育行业龙头,加快建设焦东综合物流园区、焦南综合物流园区、焦西物流园区、沁北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依托现有商贸物流的网点布局,构建沁阳、武陟等县级商贸物流中心;围绕农资商贸业的发展,构建七贤、焦作东站等物流配送末端节点,形成覆盖县域、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紧密圈。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汽车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仓储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大物流网络,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推进恒桥贸易公司实施全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引进厦门海翼物流,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和外包内部物流业务,支持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加快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标准对接,建设焦作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工业设计、商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产城互动”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着力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要素保障、自我发展、综合承载等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明晰功能定位。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和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沁北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现代化工和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生物和装备制造产业,博爱产业集聚区、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武陟、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到2015年,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500亿元,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武陟、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400亿元,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和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200亿元。到2020年,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武陟、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800亿元,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和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500亿元。突出项目建设,每个产业集聚区每年至少新开工1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其余产业集聚区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注重产城联动发展,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区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大力创建创新型、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城联动发展、环境友好型、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示范产业集聚区,把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沁北和孟州产业集聚区分别建成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环境友好型和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产业集聚区,力争全部产业集聚区同步达到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标准。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社会资本向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优化配置,优先提供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强化考核激励,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实行问责,落实奖惩。

4.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发展“焦作创造”。到2015年,打造16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成中原内配、卓立烫印、多氟多、江河纸业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在焦作设立分支机构或成果转移中心,推动重点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建“院士工作站”、与知名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实施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水解配合法从洗毛废弃物羊毛脂中提取胆固醇工业化及甾体化合物生物转化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食品质量安全和重大公共安全等,依托河南理工大学、思可达公司国家地方联建工程实验室、多氟多公司国家认可实验室、永威公司安防玻璃钢复合材料产品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和产品检测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质检中心。实施标准化引领工程,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研究同步、产品生产与标准制定同步、检测与标准实施同步,培育一批标准化主体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建设高生产集中度、高经营外向度、高加工度的产业体系。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提升知名品牌影响力。加大怀药品牌保护力度。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率先突破。

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市新型农业现代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沁阳、孟州、博爱、温县、武陟、博爱农场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建成主导产业突出、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做到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农业产出高效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提供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体验。

2.巩固提升粮食高产优势。以粮食优质高效为首要任务,强化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等支撑,强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高标准建成5000个百亩方、300个千亩方和100个万亩方,集中打造18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达,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建成国家粮食优质高产区。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逐步把中产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把低产田改造成产量稳定的中产田,到2015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70万亩,打造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争取沃土工程项目,重点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营造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长效机制,扩大机耕、深耕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作层。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搞好试验示范,提高技术入户率。开展农田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对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分批次开展全面“体检”,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和绿色,对优良类农田,种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增值;对轻度污染农田,可以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发展畜牧业等,同时应用新技术开展污染修复治理,带动农业环保等新兴产业。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挥育种研发优势,以温麦、焦麦系列品种为重点,建设10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积极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新品种,依托怀川种业公司、平安种业公司、博农种业公司组建现代大型种业集团,发展现代种业,在小麦育种创新上走在前列。到2015年,建成全国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和重要小麦良种集散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年繁育良种4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种子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粮食高产创建面积达到150万亩,粮食单产达到1150公斤;到2020年,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年繁育良种5亿公斤,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种子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粮食单产达到1250公斤。

4.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发展模式,到2015年,全市主食产业化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粮油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72%提高到85%以上;到2020年,全市主食产业化率提高到65%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提高到95%以上。依托怀山堂公司、健国怀药公司等大型怀药加工企业,利用其人才、研发、市场优势,大力开发以怀山药为主的怀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和连锁配送,建设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加快推进怀药生物萃取纯化、怀药制药、怀药食品加工、怀药保健品开发、怀药养生文化等项目建设进度。到2015年,怀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规模以上怀药加工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企业3-5家,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实现蔬菜生产布局合理,市场调节能力增强,四季均衡供应;城市蔬菜自给供应圈基本建立,自给能力逐步提升;农超对接、蔬菜物流本着体系初步形成;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

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依托伊赛牛肉、博农乳业等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畜禽标准化示范点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养殖基地与加工龙头企业的有效衔接;严格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

5.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绿色安全”的原则,着力打造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等“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全市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怀药、果蔬、调味品、乳品)、5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面品、玉米、林产品)、10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肉品);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怀药、乳品、饮品)、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果蔬、调味品)、10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面品、肉品、玉米、林产品)。培育壮大斯美特食品、伟康实业、蒙牛乳业、大用实业、鑫源食品、淼雨饮品、立达调料、妙字号饮品、奥森人造板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围绕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强化金融信贷、财政支持、项目倾斜、用水用电用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实行注册合作社、示范合作社、龙头合作社和明星合作社四个层次的分级动态管理,推广“政府 龙头企业 金融机构 担保机构 经合组织 农户”等“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组织,提高农业效益。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4000家以上,新型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占农户总数达到50%,新增10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0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6.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首家地市级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拓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领域,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和山区、园林小型机械,突出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发挥农机项目资金原动力作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行动,努力实现大中型拖拉机每年更新250台,配套农具每年新增800台。继续实施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巩固和稳定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优势水平,重点提高玉米机收水平,每年更新小麦收割机300台,推广高效玉米收获机500台。全面推进薄弱环节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以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微耕、微灌、喷灌、滴灌农业技术,保持每年新增各类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和旱作机具500台套。到2015年,实现农机总动力达到390万千瓦,全面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

7.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技推广服务、农资流通、农机服务、农产品交易、动物防疫、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保险、信息服务、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等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打造三级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农资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保险、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支撑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转型基础能力支撑。

着眼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发展后劲,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形成功能完善、协调配套、安全高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高效快捷的铁路网、无缝对接的高速公路网、内连外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络化交通建设,构建核心城市连接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的大交通网络。加快郑焦城际铁路建设,大力推进焦作东站、焦作火车站升级改造、焦作铁路北站搬迁、待王站扩建、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及新月铁路增建第二双线等项目;积极推进焦作至济源、洛阳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尽快将月山车站更名焦作西站、开通焦作至北京始发车次;配合推进郑州至太原快速铁路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郑云高速、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加快推动陵川至偃师、林州至新密、原阳至济源三条省道焦作段升级为国道。加快冢沁线、斗武线、郑常线、获轵线等省级公路焦作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S308冢沁线焦作至沁阳段一级公路、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S104郑常线詹店铁路立交桥、S104郑常线新乡交界至博爱县城一级公路、S308冢沁线二十里铺至焦作段一级公路、S235焦西线、S309获轵线孟州至济源交界段、S312温邵线沁阳至济源交界段一级公路等改建工程。加快推进桃花峪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孟州黄河大桥、焦桐高速黄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新郑国际机场焦作异地候机楼、焦作直升机场等项目。加强市县客运场站升级改造,新建市汽车客运西站、修武县汽车客运站、沁阳市汽车客运站等一批客运站场项目,加快推进连接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县乡公路和危桥改造,尽快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2.构建能源网络。发挥“晋煤焦水”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大型路口电源项目。加快电源项目建设。加快龙源电厂2×60万千瓦机组、焦作电厂2×66万千瓦机组、焦作东区2×30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焦作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加快电网项目建设,畅通外电入焦通道,建成焦作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形成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变电站双环网为主网架、110千伏变电站为分区主力配电的现代化电网。加强煤矿安全改造,加快新河煤矿建设,加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和瓦斯治理示范井建设。加大天然气利用和开发,推进和完善燃气骨干管网、配套支线管网建设,高效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山西煤层气、焦作煤层气等气源;开工建设沁阳—济源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博爱—郑州—薛店燃气管道项目。实行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控制。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促进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水平全面提高,完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优化用能结构。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重点做好黄河滩区、北部山区风场资源勘查工作,适度发展风力发电;在平原和滩区着力发展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太阳能、地热能及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等,不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

3.构建水利网络。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黄调蓄、西霞院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引黄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防洪减灾、生态保护和城市景观功能,推进沁河、大沙河、新河等河道治理,高标准建设城市水网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贯彻落实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用水定额等水资源管理四项制度,完善水权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中水利用率,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建设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创建节水型城市。

4.构建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全员人口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等信息系统,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应急管理网络平台、新型防空防灾预警报知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努力打造“数字焦作”、“智慧焦作”。

建设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共享工程,建立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诚信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和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建设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实施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双平台建设工程,实现呼叫中心和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集成与优化;实施市民卡应用工程,集社会保障、公交出行、日常消费、银行业务、政务应用、行业管理和商业应用各方面服务于一体,实现多卡合一、一卡多用;实施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工程,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数字城市管理”,以街道、社区(或区域)以及相邻的主次干道为核心,以周边道路街巷为边界,全面推进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一批“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实施综合应急平台工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理念,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突出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网络框架,推动经济由资源能源依赖型向循环绿色低碳型转变,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污染防控。加大区域内黄河、海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率先探索跨流域、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推动建立海河上游、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实施重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推进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通过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心镇全部建有污水处理厂,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增加脱磷、脱氮等功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污泥做到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确保省控出境水断面水质达到控制目标。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加大重金属行业及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加强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PM2.5监测,加大空气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实施皮毛(制革)、酒精、食品等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创建国家环境容量研究及应用试点城市。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强度下降50%。

2.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能力建设等八大节能重点工程,提高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工业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43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加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低温拜尔法赤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6%以上。以煤炭深加工和绿色化利用为核心,依托焦煤集团、晋煤天庆、昊华宇航等龙头企业,构建煤—电—建材、煤—电—铝、煤—盐化工等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以孟州、博爱、武陟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企业,依托孟州飞孟激光“再制造”、恒昌“城市矿产”等项目,创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制定现代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建设,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链,打造以现代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优化用能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3.构建良好生态网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并推动实施,促进林业生态向纵深发展,构建“一区”(南太行山地生态区)、“两带”(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三网”(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多点”(中心城市、县城、村镇和景区)生态构架,打造焦作经济转型发展的“生态名片”、“绿色名片”。发挥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管理成效。抓住国家政策的机遇,扩大保护面积,提高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开发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丰富旅游产品。加快矿区生态治理、农村土壤修复,打造城市水系生态走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1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0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3.5%,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

“一区”建设:继续实施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生物能源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加快矿区生态治理,在浅山区建设南太行干石山高标准景观绿化示范区和焦作市森林生态园、山阳区黄龙洞、解放区龙寺、中站区龙翔、马村区冯营五大省级森林公园为主的环城森林公园体系;在中间过渡区建立低质低效林和灌木林改造省级试验区,推进焦作森林公园、博爱靳家岭森林公园上档升级;在深山区实施太行山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和太行猕猴、金钱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立焦作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创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两带”建设:构建完备的黄河生态涵养带,在黄河滩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恢复措施,实施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推进黄沁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产业基地带建设防风固沙林、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在农林复合经济带实施农林间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堤岸两侧各营造100米宽的堤岸防护林带。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实施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城区段8.8公里,农村段66.2公里),在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绿化带,其中城区段建设具有多功能的生态园林带、文化休闲带、观光旅游带、绿色产业带,乡村段建设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和林果园区产业景观带。

“三网”建设:道路林网突出对林邓线、焦青、方西路、青天河、丹河峡谷等旅游通道实施精品绿化,打造组团景观和通道两侧50-100米绿色长廊。提高郑焦晋、长济、焦桐等高速公路绿化水平。河渠林网突出对沁河、引黄入焦两岸实施集景观、旅游、防护等多功能的精品绿化,打造亮点工程。加强沙河、丹河、蟒河、大狮涝河、运粮河、引沁等河渠两侧堤岸绿化,进行补植完善。农田林网突出在粮食核心区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构建完善的农田林网体系。

“多点”建设:围绕中心城市、组团城市、功能区、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实施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绿化工程。中心城区突出抓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通过植树造林,景观建设,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建成大石河、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和山门河两侧各宽30-100米绿化带,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区段两侧各宽100米、沿新河和大沙河两侧各宽60米绿化带,形成“六纵三横”水系绿化景观。利用城市北依太行山的地理条件,在影视大道以北,第一道山脊线以南,西至中站区白马门河,东至马村区冯营之间,建设以省级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公园体系,形成城市的绿色山林背景,打造“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山城景观。围绕山水特色和历史文化,利用河流水系、城市道路、塌陷地和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地等实施景观绿化,沟通黄河和城市水系。建设碧莲湖、紫薇湖、雁汀湖、南溟湖、玉泉湖等公园,实现绿地数量、质量和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建成地域景观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县乡村重点加快城郊和产业集聚区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环城防护林和城郊森林体系;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各具特色的绿化村镇,每年每个乡(镇、办事处)至少建成一个达标村。

(三)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经济转型智力支撑。

强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引进人才,创新人才制度,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到2015年,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达到14%以上。

1.着力培育经济转型人才。围绕经济转型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一批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业务带头人为骨干的创新群体。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2013年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项目投入使用;适时启动二期技工类学校、市医药卫生学校建设项目。以行业和专业为核心,打破体制和机制障碍,深度整合职教资源。深化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职业教育园区化、校企一体化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55%以上。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重点围绕国家教育部与河南省签订的《加快河南教育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进高校专升本工作,支持河南理工大学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引导和扶持高校紧紧围绕经济转型目标任务,打造煤炭、机电、化工、旅游等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谋划建立全国矿业人才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和教育机构在焦作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不同层次学校实现联盟,鼓励企业参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积极引进经济转型人才。重点实施“焦作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对我市经济转型具有带动支撑作用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快实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计划、首席专家工程、首席技师工程、创业人才提升工程和增量计划,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构建人才集聚载体优势。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人才、留学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园区建设。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硕士实验基地,争取5年内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对引进人才在工作场所、生活条件、住宅公寓、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焦作创业发展。

3.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保障、配置流动等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交流、咨询和法律等配套服务,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维护人才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度。健全和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社会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服务,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融资环境。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转型动力支撑。

围绕人力资源、土地、投融资、社会管理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1.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人地挂钩”为抓手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步伐,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2015年前力争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重点解决好土地流转中的信息对接、价格评估、利益保障等问题,探索农村资产资本化的有效途径。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地票”交易制度,建立地票交易平台和利益返还机制,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

探索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工作制度,开展资源枯竭城市矿业用地改革试点,整合开发利用闭坑矿山工业广场、排矸场、煤矿塌陷区、企业搬迁、棚户区等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实施废弃矿山土地整理、复垦。实施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和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工程,引导建设项目高效利用土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投入产出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建设集生态、水利用、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黄河滩区土地开发复合功能带。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施《绿色生态城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分年度、分区域、分重点确定治理对象,努力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恢复焦作矿山生态环境。

2.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作用,构建文化旅游业投融资平台。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市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加大农村商业银行改制,2015年前,6县(市)全部完成村镇银行设置。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2015年争取上市公司达到15至20家,通过首发及再融资金额达100亿元;2020年争取上市公司达到30家,通过首发及再融资金额达200亿元。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大力引入私募基金,扩大市场融资规模,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推进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规范运作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促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银企保协同合作机制,切实化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立社会与个人征信体系、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整合金融、工商、税务、环保等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3.推进其它领域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提高环境容量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政、税收、信贷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方面进行新探索,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落实国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创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完善和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行政审批运转标准化和精细化。积极推进“联审联批”、“网上审批”、“代理审批”等新型行政审批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与式预算、中长期预算编制、绩效预算管理、财经沙盘等管理,建立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体系,促进预算科学化民主化,创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示范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创建全国县域医药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加快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争取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用政策引导市场经济主体主动转型。

(五)构建大开放格局,增强经济转型活力支撑。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优势,积极推动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大与港澳台和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各具特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按照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深化与央企省企、行业旗舰企业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兵器、中国兵装、中国铝业、中国化工、奇瑞汽车、厦门海翼等企业的合作,做好厦工二期、修正药业、辅仁药业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跟进工作。拓宽开放领域,加大基础设施、服务业、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交通、能源和城乡建设,吸引境内外投资者进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教育、卫生等领域。抓好国家级皮草出口基地、省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建好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创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与天津港、日照港、连云港等港口合作,建设内陆无水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2.拓展深化区域合作。发挥支撑核心区、联动豫西北、对接晋东南的区位优势,推进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信息平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强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推动与郑州融合发展。加快郑焦城际快速通道(迎宾路延伸)建设,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架的快捷交通网,促进交通融合。推动城市向南延伸,促进与郑州都市区对接;沿城际骨干交通通道进行产业布局,促进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对接,谋求集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链。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全方位扩大金融、科技、信息、人才、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实现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推动与豫西北板块协作联动发展。加强与洛阳等城市联动发展,联合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内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群体优势,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积极推进黄河、海河、沁河等流域环境同治、生态共建。

推动与晋东南地区深度合作发展。积极推进焦作—晋城—太原城际铁路、郑云高速公路延伸至陵川等项目,尽快打通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区域之间大通道。充分利用晋东南地区煤炭、煤层气等资源,推动用煤大户和晋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供煤协议,加大煤层气供应力度,建立能源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合作开发云台山、影寺、皇城相府、王莽岭等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区域特色旅游线路,共同培育南太行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水利、金融、产业、科技、物流、市场、人才、信息、环保等多领域深度合作,打造中原经济区与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接合作的桥头堡,构建携手共进、合作双赢的大格局。

(六)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经济转型合力支撑。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进一步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保护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支持经济转型强大合力。

1.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强中心乡镇初中学校建设,重点办好中心村小学,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中心城区学校提升工程,在中心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普通高中和初级中学,集中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学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总量,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适当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创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

建设城市数字化医院和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县级医院倍增计划,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县域卫生信息化和市直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到201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每千人口床位数5张,三级医院全面推行电子病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成中站、马村、博爱等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在岗在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10家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项目、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武陟、温县精神病医院等3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乡文化设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物质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文化项目专项资金,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建设。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将社区和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合理流动。加快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建设城乡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加快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按期完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主要场馆建设,满足承办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和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要求;把国际太极拳交流中心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培训基地、中国武术太极拳理论研究基地、太极文化产品产业研发基地、体育训练竞赛基地、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加快县(市)区体育设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到2015年,县(市)全都建成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进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到2015年,全市40%的社区达到全国体育先进社区标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底,平原地区行政村全部用上自来水,全面解决山区丘陵区群众吃水难问题。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建立起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保基金市级统筹。统筹城乡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业型经济的支撑平台,开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优良的“一站式”服务;建立创业辅导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以组织专家提供创业管理咨询等方式支持创业,以孵化园、创业中心等形式帮助创业者度过创业初期的难关,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群众自主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充分就业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保障职工工资合理较快增长。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保障能力。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完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助学、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起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组成的满足不同居民居住需求的保障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3.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打造全国社区管理示范市。全面推进创建活动,推广和谐社区“解放区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主体多元、门类齐全、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社区建设全部达到《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要求。

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优生促进工作和人员培训,形成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一整套综合施治的新机制、新体系,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做好人口规划、政策制定与协调工作,把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科学合理、有利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布局。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应用。围绕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问题,切实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信息化建设、依法行政、利益导向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建设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弘扬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健全和完善社会利益矛盾预警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十项制度,健全基层监管体系,实施责任落实工程、诚信建设工程、全民教育工程、群防群控工程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创建“安全焦作”。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师生交通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焦作”。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建立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五、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组织实施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是省之大事、市之大计、民之大业。全市上下要立足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按照“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凝心聚力,务实重干,有效运作,推动经济转型尽快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实施。成立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办公室,具体做好综合协调、政策研究、项目运作、联络对接、督导考核等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成立相应实施机构,制定具体落实方案,逐项逐级分解任务,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经济转型发展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努力破解“三化”协调发展难题。建立合作协商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和郑州、洛阳、晋城等周边城市衔接,促进区域融合联动协调发展。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使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突出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主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立足于转,立足于做,科学运作,求实求效,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目标化,实施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实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接项目库制度,深化项目前期、储备,做到早介入、早对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建立重大专项工作一天一碰头、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导、一季一观摩、半年一评估、全年一考核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工作落实,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强化沟通衔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对接,争取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的支持,积极争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支持政策的落实,全力争取上级部门出台支持性政策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一批协议、落实一批项目和资金。

(四)严格督导考核。建立科学的经济转型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导向机制,将经济转型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管理和干部考核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和推进机制,加大督查力度,采取奖惩通报、信息展示、定期对账、绩效管理、现场一线、组织观摩等督查方式,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定期评估,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加快经济转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

(五)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提高行政效能。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每年对各部门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对先进单位表彰奖励,对落后单位问责惩处。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经济转型的良好氛围。

(六)及时总结经验。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拉高工作标杆,提高工作标准,制定具体推进工作方案,在经济转型发展实践中敢于先行先试,勇于率先突破,积极争先进位,出亮点、做示范。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综合协调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转型发展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先进,营造氛围,凝聚合力,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