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

发布机关 焦作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黄河文明重大亮点暨 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点的 意见 发文字号 焦政〔2019〕17号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23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黄河文明重大亮点暨 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点的 意见 发布日期:2019-07-23 14:0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才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支撑、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谋划实施“两山两拳”(云台山、嵩山,太极拳、少林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重大亮点,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点(以下简称“两山两拳”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任务,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黄河生态经济带、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是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郑焦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发挥“两山两拳”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效应、促进郑州大都市区西部、西北部板块联动崛起、推进焦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焦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必然选择。目前,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直部门、郑州市的积极响应,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为深入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根据《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和《2019年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工作要点清单》等,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背景及进展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打好“四张牌”,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效率、法治、出彩”落实年活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发展质量不高、动能转换不快、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竞争激烈等问题愈加凸显,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谋划大的战略支撑点、高质量发展带动点和增长极,从而提升区域地位,构筑高质量发展支撑、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确立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明确了打造“1 4”郑州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赋予了焦作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的新定位,作为核心区内城市,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抢抓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深化郑焦深度融合战略,积极对接郑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谋划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是借助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航空物流和黄河文明等突出优势的战略需求,是打造我市的战略支撑、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区域地位、提高城市能级的客观要求,是积极推进“承接 对接”“合作 联合”等模式,借势郑州、错位郑州、共赢发展的现实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外事办、体育局等省直部门和郑州市大力支持、积极响应,我市的南部产业新城、詹店黄河大桥等46个重大事项及项目已纳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五个清单”,多项规划正在编制,郑焦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二、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础优势

“两山两拳”战略实施范围主要包括焦作全市域和郑州市所辖的登封市、荥阳市、巩义市、上街区等4个市(区),区域总人口607.6万,城镇人口340万,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

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有利于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太极拳、少林拳是重要的“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成果,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习练者众多,既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又富含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云台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我国首批5A景区、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本届全国唯一一家景区)获奖单位,每年接待国外游客19.5万人;嵩山,天地之中、五岳之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名扬世界,每年接待国外游客6.63万人。以“两山两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通过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交流大赛等多种形式,将有效巩固和扩大我国同沿线国家关系的长远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二是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有利于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重大亮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创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资源能源富集区。黄河在我省绵延700多公里,焦作地处黄河“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有黄河湿地24.38万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88项,文化底蕴丰厚。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加快黄河文明传承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产业协作融合互补,以“古文明 现代文明”扮靓母亲河,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最大的生态“绿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最大的亮点。三是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有利于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和样板。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四大怀药、小麦种子等特色产业享誉国内外,以休闲农业、城郊农业、文化创意农业、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速,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将进一步系牢旅游拳头产品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纽带,带动区域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四是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有利于加速郑焦深度融合、郑州大都市区西部板块崛起。焦作、郑州西部都是老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抓住了郑州大都市区西部、西北部板块的支撑点、增长点,选准了郑焦深度融合的主要抓手,有利于焦作、郑西“跨黄河”联动发展,以“文化旅游 ”为引领,整合区域产业、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发展要素,构建完整的联动发展体系,建设沿黄河生态新城、产业新城和太极新城,形成北部有南太行生态旅游文体康养集聚带、南部有嵩山生态涵养区、中部有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的产业生态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支撑。

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具有突出的基础优势。一是地域空间连绵一体。焦作是连接郑州大都市区西北区域的枢纽城市,郑焦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南水北调中线水系相互贯通;郑焦中心城区之间直线距离约80公里,接壤地段超过100公里,郑焦交界区域的城镇建设相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连绵发展态势,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得天独厚。二是区位交通互联互通。焦作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区域通道上,郑焦城际铁路30分钟穿梭两城,三年来累计输送旅客637.6万人次。太焦铁路、呼南高铁、新焦城际铁路快速推进,焦作至荥阳、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加快建设,詹店黄河大桥、东海大道南延黄河大桥、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沿太行高速、焦唐高速前期全面推进,以太焦铁路、呼南高铁、焦唐高速等为构架的郑州大都市区西部交通走廊正在加快形成。三是文旅资源优势突出。“两山两拳”战略实施区域贯通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带,域内分布着云台山、嘉应观、嵩山等众多璀璨的景区景点,仅焦作国保单位就达27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核心内容和文化内核,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2018年郑焦旅游总收入达1821亿元,旅游人数1.67亿人次,入境游客91万人次,分别占全省的22.4%、21.2%、28%。四是区域协同互补强劲。“两山两拳”强强组合是优化整合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最佳选择,太极拳与少林拳一内一外、刚柔并济,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功夫”,仅云台山和嵩山的游客接待量就占全省5A级景区的40%。五是联动机制趋于完善。先期签订了交通一体化推进协议,建立了常态化推进机制,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11月,郑焦两市签订《加快推进郑焦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和产业、旅游、养老、人才、卫生、干部交流等六个专项合作协议,工信、文广旅、体育等多个部门建立了工作对接机制,为实施“两山两拳”战略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重点跨界发展区域共建为突破口,以创新郑焦深度融合发展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太极文化、禅武文化、黄河文化、根亲文化、山水文化、休闲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两山两拳”战略,全面构建交通一体、产业链接、协作配套、生态共建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黄河生态经济带重大亮点、乡村振兴路径样板、郑州大都市区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点,建设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旅发展板块和融合发展引领示范区,为焦作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奠定坚实基础、构筑新的优势。

(二)总体定位。

——打造全国黄河生态文明示范区。把黄河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以交通基础设施、文创、旅游、高新技术等为纽带,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加快沿黄快速通道和沿黄生态休闲走廊建设,依托孟州黄河湿地公园、陈家沟太极文化中心、太极小镇、怀药小镇、嘉应观黄河文化园等文化旅游园区,谋划建设一批集特色农业种植、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和康复养生基地,实现黄河南北两岸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黄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使黄河流域成为厚重蓬勃的华夏之光文化带。

——打造世界级中国功夫交流示范区。强化国际化发展战略,联动太极拳、少林拳两大中原文化品牌,协同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海内外交流宣传营销,促进跨区域产品组合,建设文化传承、国际交往、教育传播等高端功能平台,彰显华夏功夫文化主题特色,塑造具有全国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功夫研修之旅”国际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级中国功夫交流示范区。

——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带。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文化康养业引领基地、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基地。一是打造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区域联动、合作拉动,以“中原智造”“中原智能”为方向,高水平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创意等产业,在高端产业项目建设上引领未来方向。二是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康养业引领基地。以“两山两拳”文化康养资源为支撑,按照全产业链提升、全生态保护、全景式旅游发展思路,整体开发黄河、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服务业,推动文化康养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集聚化发展。三是打造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聚焦产业体系、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巩固提升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强力攻坚突破,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力、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城乡协调、乡村振兴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创造全国经验。

四、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实施世界级中国功夫“两拳 ”提升工程。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太极功夫、少林功夫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和培育休闲度假型国际交往平台功能。实施“太极 少林”功夫之旅工程。推进“两拳”强强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和策划,在营销、赛事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利用好“一赛一节”等传统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国内外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等各类赛事,开发好“功守道”等新型赛事活动,共同举办国际太极 少林拳论坛、国际太极文化周等活动,扩大中国功夫的国际影响力,打造“焦作太极圣地•登封少林禅寺”“中国功夫寻源”等区域功夫旅游板块。实施“两拳 文化”提质工程。发挥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既有影响力,太极拳世界申遗有望明年成功,利用陈家沟作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加快太极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世界太极拳文化的圣地。深入挖掘“两拳”文化内涵,加快印象太极、禅宗武林演艺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系列动画影视、实景演出等产品,开发太极、少林文化衍生产品,构建一条跨市域的“中国功夫”文化走廊,建设太极 少林健身场馆,为游客提供一流的学习太极拳和少林拳的体验、健身和交流场所,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两拳”文化品牌。实施“两拳 康养”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建设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健康保健等产业,建设太极养生、太极医疗康复、太极禅养等特色康养服务机构和度假养生基地,打造太极养生保健产业链。依托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太极文化研究院等,以太极养神为中心,创新发展康养太极拳,对不同疾病量身定制差异化、精准化、品质化的康养方案,大力开展太极拳普及推广活动,形成“共练太极、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依托太极与“四大怀药”养生功能,深入挖掘“食养”资源。依托神农小镇和怀府古城,打造怀药文化中心。做大做强森林康养、田园休闲康养、宗教文化康养等。实施“两拳 培训”工程。建好河南太极拳学院,推动“两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传承和推广,打造全球“两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基地。以太极拳功夫培训、太极健身和太极保健培训、太极拳相关产品、太极文化衍生产品为核心产品,在国内外开展连锁经营。设立太极拳名家工作室,支持太极拳名家回乡设立培训机构。设立等级认证机构,对名师武校规范化管理、挂牌,对专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认证,培育一批知名培训机构品牌及名师品牌。

(二)加快培育黄河生态文明体系。做强黄河古文明支撑节点。加强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打造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强交通大通道建设,建设贯穿流域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孟州、温县、武陟等节点城市建设,与荥阳、巩义等沿黄城市联动发展;加快太极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整体开发布局,与郑州黄河、桃花峪、河洛等南岸景区遥相呼应,形成黄河北岸生态文化发展轴。打造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谋划建设嘉应观文化小镇、科技黄河馆、黄河会议会展中心、黄河演义、黄河大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温县航空小镇、沿黄旅游风景廊道等项目,打造集交通连接、生态观光、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生态农业、城镇宜居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最具特色的黄河生态文化休闲公园。打造全国黄河湿地新标杆,加强孟州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发利用,挖掘韩愈文化内涵,定期举办韩氏祭祖大典,增加韩愈文化体验,扩大韩愈文化影响力。培育黄河现代文明支撑节点。以焦作南部产业新城为中心,东联武陟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西联温县太极产业新城,向西辐射孟州,形成“三城带动、整体联动、产城互动”的沿黄生态经济带。焦作南部黄沁河金三角区域,以“中原智能”为方向,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和创新创意等产业,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引领未来方向。武陟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以“中原智造”为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主导产业,积极承接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温县太极产业新城围绕太极文化、太极产业,打造太极圣地,进而带动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

(三)加快中原经济区文化康养业发展。深度挖掘太极拳、怀药等独特资源和山水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化、融合化、创新性思维,培育壮大全域化、全时化、全链条的康养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人文化、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化的康养产业基地,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叫响“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品牌。发展康养 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市山水文化资源的康养价值,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全力打造康养旅游系列产品,构建康养旅游产业集群,依托云台山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青天河省级户外运动基地、青天河和青龙峡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等,加快建设恒大养生谷、修武云武堂康养小镇、南太行体育健身步道、卢亮沟智慧共享户外出发营地、靳家岭森林康养基地、和生国际康养城等一批具有焦作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将焦作旅游与康养产业有机融合,把焦作打造成为全域发展的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加强对原道清铁路市区段、原英国福公司李封煤矿、百年老街新华街、百年学府老矿院等近现代工业遗迹的保护开发,加快蒙牛乳业、伊赛肉业等A级旅游景区提升,培育佰利联、多氟多等工业旅游新产品,尽快将工业文化康养游打造成新亮点。推进康养 怀药产业。深度挖掘“四大怀药”的文化价值,借助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建设一批怀药特色康养园区,打造冰菊小镇、温县万亩菊花园等融休闲、养生、文化传播和展示于一体的怀药健康旅游路线。开发中药观赏、中药采摘、中药劳作管理等绿色康养项目,实现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体验、运动康复等复合功能叠加。培育同仁堂、保和堂瑞祥现代农业科技园、河南聖博健康产业园、怀山堂等一批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开展怀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延伸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打造一批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康养 休闲产业。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接触自然、体验农事、观光休憩、郊游体验的场所,构建以郊野公园—主题文化乐园—传统村镇为主线的田园景观游憩网络,建设15分钟生活圈和运动休闲圈。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强化乡土游憩功能,感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体验,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形成多业态集聚的乡村康养旅游带和集中片区。依托黄河湿地公园、太极小镇、当阳峪瓷窑遗址、老家莫沟、神农养生度假小镇、沁阳神农牡丹产业园、孟州槐树乡岭区油牡丹种植观光产业园等,重点开发水上游乐体验、乡野拓展、农耕民俗体验等业态,满足大众群体乡村康养旅游的消费需求。以云上的院子·乡村度假小镇为样板,改造开发修武县一斗水、陪嫁妆村、中站区北朱村、示范区寨卜昌、沁阳市黑陶小镇等原生态传统村落民居,在保护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基础上,开发乡土文化养生、乡村休闲度假和慢生活体验等业态,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乡村康养旅游需求。提升康养 食药产业。开发营养食品,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一批生态好、效益高、质量优、品牌亮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铁棍山药、怀菊花、博爱姜糖膏、伊赛牛肉、博农乳业、有机蔬菜、富硒水果等以“四大怀药”为主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巩固新开源制药基因测试、癌症筛查等生物诊断领域优势,积极引进博奥生物等企业,为客户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满足多元化康养人群消费需求。实施康养 生态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创建全国田园生态系统示范区。加强隋唐大运河焦作段的保护、传承、利用,以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挖掘焦作文化资源,讲好大运河故事。组织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农田生态系统。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森林焦作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完成普济河(新月铁路—新河)生态修复等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推进大沙河、白鹭等一批湿地公园提升工程,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着力打造城乡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

(四)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高端、绿色、智能、融合发展方向,依托焦作高新技术开发区、温县产业集聚区等园区,与巩义产业集聚区、登封产业集聚区、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等园区联动发展,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撑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发展思路,推进河南城盾智能科技年产150台(套)城市地下管廊智能盾构机及配套环保设备、河南百维智能装备产业园、天翔电力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生产一批高端装备、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速形成以高端通用装备为引领、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重大技术装备为骨干的新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重点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加快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总成生产企业,建设河南领途新能源纯电动车产业园、多氟多30万套汽车动力总成、中汽研国家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构建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方面,聚焦超硬材料、钛锆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六大领域,实施链式整合、龙头带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市场拓展、绿色发展六大工程,以佰利联新材料钛锆产业园、多氟多年产10000吨动力锂电池高端新型添加剂、亿水源年产50万吨铝酸钙粉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构建技术创新引领、下游产品带动、骨干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以新型信息消费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电子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培育智能终端,做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产业,推动蛮蛮云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光光电晶体半导体光电产业基地、皓泽电子年产2亿片智能对焦驱动元件等项目建设,加速软件与硬件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产品与网络融合,构建郑州大都市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要节点。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产业方面,依托健康元、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广济药业、新开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氨基头孢烷酸、核黄素、补骨脂、淀粉胶囊剂等产品,拓展大宗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制造,加快发展治疗重大疾病的化学新药以及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和改进。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依托同仁堂等知名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大怀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链,打造“中国怀药之都”,构建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协调发展的生物产业体系。

(五)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四城联创”为载体,强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乡村振兴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开展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打通改造“断头路”“卡脖路”,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以及城区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发展“互联网 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开展行政村“设星定级、评星晋级”工作,加快建设美丽乡村。高质量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重点推进温县陈家沟太极小镇、云阶康养小镇、云台古镇、老家莫沟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我市由良种生产大市向良种质量强市跨越,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怀药、蔬菜、花生、林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23万亩、60万亩、38万亩、12万亩。打造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核心区。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优势,“一县一特”“多县一特”,加快建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以发展“山居康养、农园体验、乡情记忆”为主题,加快云上的院子·乡村度假小镇、神农养生度假小镇、九里山光伏农业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核心区。

(六)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铁路枢纽。加快建设太焦高铁,力争呼南高铁豫西通道设置沁阳站和孟州站,努力争取新焦城际铁路与京广线对接。积极推进郑焦济洛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项目,谋划推进南太行旅游观光铁路项目和京广铁路焦作东站升级改造项目等。加快组织实施铁路专用线建设、铁路货运服务提升、工矿企业大宗货物“公转铁”、集装箱铁运拓展等重点工程,2020年全市铁路货运量增加300万吨,增长26%以上。推进跨黄河工程。加快开通G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大力推进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积极开展焦唐高速、焦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着手詹店、东海大道南延和焦温快速通道南延3座跨黄河大桥项目前期。规划建设沿黄沿山景观通道。积极推进S309(长济线)、沿黄公路(王园线)和黄河大堤慢行通道等改造提升,配齐补强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沿黄风景通道。加快推进沿太行山高速(焦作境内项目)建设,打通北部山区,形成南太行一体化快速交通通道。规划建设云台山、嵩山专线旅游轨道系统。以云台山通航机场为节点,开发云台山—黄河—嵩山—宋城低空游览路线,丰富区域旅游体验。

五、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郑焦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向省政府汇报、与郑州市的沟通力度,统筹“两山两拳”战略实施。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加强与省直部门和郑州市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争取更大合作、推进各项工作。

(二)增强项目支撑。积极与省直部门和区域内市县(区)对接,加强对交通、产业、生态等项目的共同谋划,建立“两山两拳”战略动态项目库,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三)建立考评机制。建立“两山两拳”战略发展推进激励机制,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加大督查力度。

(四)强化跟踪督导。各责任单位要对照《“两山两拳”战略近期行动计划清单》,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狠抓推进落实,每月20号前向市政府督查室报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附件:“两山两拳”战略近期行动计划清单

2019年6月26日

附 件

“两山两拳”战略近期行动计划清单

为贯彻落实“两山两拳”战略,构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重大亮点,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点,加快推进主要任务落实,现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如下。

一、加快实施世界级中国功夫“两拳 ”提升工程

(一)实施“太极 少林”功夫之旅工程。推进“两拳”强强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和策划,在营销、赛事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利用好“一赛一节”等传统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国内外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等各类赛事,开发好“功守道”等新型赛事活动,共同举办国际太极 少林拳论坛、国际太极文化周等活动,扩大中国功夫的国际影响力,打造“焦作太极圣地•登封少林禅寺”“中国功夫寻源”等区域功夫旅游板块。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市体育局,温县人民政府

(二)实施“两拳 文化”提质工程。发挥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既有影响力,太极拳世界申遗有望明年成功,利用陈家沟作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加快太极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世界太极拳文化的圣地。深入挖掘“两拳”文化内涵,加快印象太极、禅宗武林演艺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系列动画影视、实景演出等产品,开发太极、少林文化衍生产品,构建一条跨市域的“中国功夫”文化走廊,建设太极 少林健身场馆,为游客提供一流的学习太极拳和少林拳的体验、健身和交流场所,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两拳”文化品牌。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实施“两拳 康养”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建设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健康保健等产业,建设太极养生、太极医疗康复、太极禅养等特色康养服务机构和度假养生基地,打造太极养生保健产业链。依托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太极文化研究院等,以太极养神为中心,创新发展康养太极拳,对不同疾病量身定制差异化、精准化、品质化的康养方案,大力开展太极拳普及推广活动,形成“共练太极、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依托太极与“四大怀药”养生功能,深入挖掘“食养”资源。依托神农小镇和怀府古城,打造怀药文化中心。做大做强森林康养、田园休闲康养、宗教文化康养等。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实施“两拳 培训”工程。建好河南太极拳学院,推动“两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传承和推广,打造全球“两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基地。以太极拳功夫培训、太极健身和太极保健培训、太极拳相关产品、太极文化衍生产品为核心产品,在国内外开展连锁经营。设立太极拳名家工作室,支持太极拳名家回乡设立培训机构。设立等级认证机构,对名师武校规范化管理、挂牌,对专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认证,培育一批知名培训机构品牌及名师品牌。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温县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加快培育黄河生态文明体系

(一)做强黄河古文明支撑节点。加强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打造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强交通大通道建设,建设贯穿流域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孟州、温县、武陟等节点城市建设,与荥阳、巩义等沿黄城市联动发展;加快太极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整体开发布局,与郑州黄河、桃花峪、河洛等南岸景区遥相呼应,形成黄河北岸生态文化发展轴。打造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谋划建设嘉应观文化小镇、科技黄河馆、黄河会议会展中心、黄河演义、黄河大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温县航空小镇、沿黄旅游风景廊道等项目,打造集交通连接、生态观光、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生态农业、城镇宜居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最具特色的黄河生态文化休闲公园。打造全国黄河湿地新标杆,加强孟州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发利用,挖掘韩愈文化内涵,定期举办韩氏祭祖大典,增加韩愈文化体验,扩大韩愈文化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

配合单位:孟州市人民政府、温县人民政府、武陟县人民政府

(二)培育黄河现代文明支撑节点。以焦作南部产业新城为中心,东联武陟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西联温县太极产业新城,向西辐射孟州,形成“三城带动、整体联动、产城互动”的沿黄生态经济带。焦作南部黄沁河金三角区域,以“中原智能”为方向,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和创新创意等产业,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引领未来方向。武陟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以“中原智造”为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主导产业,积极承接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温县太极产业新城围绕太极文化、太极产业,打造太极圣地,进而带动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武陟县人民政府、温县人民政府

三、加快中原经济区文化康养业发展

(一)发展康养 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市山水文化资源的康养价值,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全力打造康养旅游系列产品,构建康养旅游产业集群,依托云台山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青天河省级户外运动基地、青天河和青龙峡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等,加快建设恒大养生谷、修武云武堂康养小镇、南太行体育健身步道、卢亮沟智慧共享户外出发营地、靳家岭森林康养基地、和生国际康养城等一批具有焦作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将焦作旅游与康养产业有机融合,把焦作打造成为全域发展的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加强对原道清铁路市区段、原英国福公司李封煤矿、百年老街新华街、百年学府老矿院等近现代工业遗迹的保护开发,加快蒙牛乳业、伊赛肉业等A级旅游景区提升,培育佰利联、多氟多等工业旅游新产品,尽快将工业文化康养游打造成新亮点。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推进康养 怀药产业。深度挖掘“四大怀药”的文化价值,借助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建设一批怀药特色康养园区,打造冰菊小镇、温县万亩菊花园等融休闲、养生、文化传播和展示于一体的怀药健康旅游路线。开发中药观赏、中药采摘、中药劳作管理等绿色康养项目,实现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体验、运动康复等复合功能叠加。培育同仁堂、保和堂瑞祥现代农业科技园、河南聖博健康产业园、怀山堂等一批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开展怀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延伸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打造一批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市工信局、民政局、卫健委、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发展康养 休闲产业。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接触自然、体验农事、观光休憩、郊游体验的场所,构建以郊野公园—主题文化乐园—传统村镇为主线的田园景观游憩网络,建设15分钟生活圈和运动休闲圈。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强化乡土游憩功能,感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体验,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形成多业态集聚的乡村康养旅游带和集中片区。依托黄河湿地公园、太极小镇、当阳峪瓷窑遗址、老家莫沟、神农养生度假小镇、沁阳神农牡丹产业园、孟州槐树乡岭区油牡丹种植观光产业园等,重点开发水上游乐体验、乡野拓展、农耕民俗体验等业态,满足大众群体乡村康养旅游的消费需求。以云上的院子•乡村度假小镇为样板,改造开发修武县一斗水、陪嫁妆村、中站区北朱村、示范区寨卜昌、沁阳市黑陶小镇等原生态传统村落民居,在保护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基础上,开发乡土文化养生、乡村休闲度假和慢生活体验等业态,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乡村康养旅游需求。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体育局、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提升康养 食药产业。开发营养食品,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一批生态好、效益高、质量优、品牌亮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铁棍山药、怀菊花、博爱姜糖膏、伊赛牛肉、博农乳业、有机蔬菜、富硒水果等以“四大怀药”为主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巩固新开源制药基因测试、癌症筛查等生物诊断领域优势,积极引进博奥生物等企业,为客户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满足多元化康养人群消费需求。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卫健委、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实施康养 生态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创建全国田园生态系统示范区。加强隋唐大运河焦作段的保护、传承、利用,以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挖掘焦作文化资源,讲好大运河故事。组织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农田生态系统。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森林焦作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完成普济河(新月铁路—新河)生态修复等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推进大沙河、白鹭等一批湿地公园提升工程,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着力打造城乡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发展思路,推进河南城盾智能科技年产150台(套)城市地下管廊智能盾构机及配套环保设备、河南百维智能装备产业园、天翔电力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生产一批高端装备、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速形成以高端通用装备为引领、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重大技术装备为骨干的新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加快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总成生产企业,建设河南领途新能源纯电动车产业园、多氟多30万套汽车动力总成、中汽研国家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构建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新材料产业。聚焦超硬材料、钛锆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六大领域,实施链式整合、龙头带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市场拓展、绿色发展六大工程,以佰利联新材料钛锆产业园、多氟多年产10000吨动力锂电池高端新型添加剂、亿水源年产50万吨铝酸钙粉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构建技术创新引领、下游产品带动、骨干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电子信息产业。以新型信息消费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电子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培育智能终端,做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产业,推动蛮蛮云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光光电晶体半导体光电产业基地、皓泽电子年产2亿片智能对焦驱动元件等项目建设,加速软件与硬件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产品与网络融合,构建郑州大都市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要节点。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产业。依托健康元、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广济药业、新开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氨基头孢烷酸、核黄素、补骨脂、淀粉胶囊剂等产品,拓展大宗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制造,加快发展治疗重大疾病的化学新药以及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和改进。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依托同仁堂等知名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大怀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链,打造“中国怀药之都”,构建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协调发展的生物产业体系。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持续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开展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打通改造“断头路”“卡脖路”,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以及城区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发展“互联网 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开展行政村“设星定级、评星晋级”工作,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高质量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重点推进温县陈家沟太极小镇、云阶康养小镇、云台古镇、老家莫沟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我市由良种生产大市向良种质量强市跨越,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怀药、蔬菜、花生、林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23万亩、60万亩、38万亩、12万亩。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打造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核心区。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优势,“一县一特”“多县一特”,加快建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以发展“山居康养、农园体验、乡情记忆”为主题,加快云上的院子•乡村度假小镇、神农养生度假小镇、九里山光伏农业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核心区。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六、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一)打造铁路枢纽。加快建设太焦高铁,力争呼南高铁豫西通道设置沁阳站和孟州站,努力争取新焦城际铁路与京广线对接。积极推进郑焦济洛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项目,谋划推进南太行旅游观光铁路项目和京广铁路焦作东站升级改造项目等。加快组织实施铁路专用线建设、铁路货运服务提升、工矿企业大宗货物“公转铁”、集装箱铁运拓展等重点工程,2020年全市铁路货运量增加300万吨,增长26%以上。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推进跨黄河工程。加快开通G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大力推进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积极开展焦唐高速、焦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着手詹店、东海大道南延和焦温快速通道南延3座跨黄河大桥项目前期。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武陟县人民政府、孟州市人民政府、温县人民政府

(三)规划建设沿黄沿山景观通道。积极推进S309(长济线)、沿黄公路(王园线)和黄河大堤慢行通道等改造提升,配齐补强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沿黄风景通道。加快推进沿太行山高速(焦作境内项目)建设,打通北部山区,形成南太行一体化快速交通通道。规划建设云台山、嵩山专线旅游轨道系统。以云台山通航机场为节点,开发云台山—黄河—嵩山—宋城低空游览路线,丰富区域文化旅游体验。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七、实施“两山两拳”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郑焦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向省政府汇报、与郑州市的沟通力度,统筹“两山两拳”战略实施。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加强与省直部门和郑州市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争取更大合作、推进各项工作。

责任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增强项目支撑。积极与省直部门和区域内市县(区)对接,加强对交通、产业、生态等项目的共同谋划,建立“两山两拳”战略动态项目库,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建立考评机制。建立“两山两拳”战略发展推进激励机制,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加大督查力度。

牵头单位:市政府督查室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强化跟踪督导。各责任单位要对照《“两山两拳”战略近期行动计划清单》,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狠抓推进落实,每月20号前向市政府督查室报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牵头单位:市政府督查室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