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新乡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新乡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4年新乡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7月7日

2014年新乡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明确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两区”)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增强载体功能,提升支撑承载能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按照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的基本要求,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区域服务功能提升,大力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促进产城融合,着力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楼宇经济发展,强化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和精品商业街培育,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区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确保2014年全市“两区”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新增就业1万人,逐步将“两区”培育成“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展示现代城市风貌的区域窗口。
  ——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两区”新引进1个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两区”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
  ——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布局。积极引导重大服务业项目在“两区”集中布局,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5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服务功能。认真实施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确定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体服务功能,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服务业特色产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商务中心区要强化城市形象塑造与整体功能开发,促进各类商务服务机构集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区域高端商务服务平台。特色商业区要充分挖掘历史遗存、地域文化、休闲旅游、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细分服务市场,明确1-2个核心特色服务或特定业态模式。梳理核心产业和配套业态,每个“两区”都要明确并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在品牌集聚、业态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增强创造引领消费、提升城市品味的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原阳县等特色商业区申报省级特色商业示范区。
  (二)强化四个抓手,实施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城市综合体建设、楼宇经济发展和现代专业市场、精品商业街培育,推动“两区”尽快出形象、出规模、见成效。
  1.有序推动城市综合体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体功能复合、空间集约、承载集聚产业能力强的优势,突出定向招商,科学选址定位,合理确定业态比例、功能组合和体量规模,有序安排开发节奏。根据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紧密结合城区核心商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功能片区建设,科学确定城市综合体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合理配置商业、办公、展览、酒店、文娱、公寓等业态比例与功能组合。明确城市综合体主导功能,限定主导功能项目在总建设面积中最低比例,避免综合体主导功能不明确;控制住宅建筑面积在综合体项目中所占的比例,避免综合体项目变相成为居住项目。加大对万达集团等知名企业集团的定向招商力度,每个“两区”至少签约1个商业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综合体。
  2.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有序发展增量,积极盘活存量,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做精物业服务,每个“两区”至少培育1个主营业务突出的商务楼宇,市商务中心区要有两个商务楼宇项目落地。扩大楼宇建设规模,重点引进综合实力强、开发运营经验丰富的商业地产集团参与楼宇发展,严格把控新建楼宇的建筑形态、功能配套、绿化景观等要素指标,推动老楼宇完善功能、闲置楼宇实施改造,提高楼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量,积极吸引企业总部和功能性中心入驻,对增长速度快、辐射能力强、区域税收贡献大的总部型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带动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管理咨询及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集聚,培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中介等特色功能楼宇。加强精细化管理,积极培育、引进有成熟市场经验的楼宇经营管理机构,开展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楼宇内企业层次,升级发展业态,提高单位面积贡献率。建设集工商、税务、政务、党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引导商业零售、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项目在楼宇周边聚集。
  3.改造提升现代专业市场。强化迁移整合、改造升级、特色打造,加快“两区”内传统批发市场向与物流、电子商务、商品会展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力争培育形成2—3个条件成熟、规模较大、交易额超亿元的现代专业市场。推动提档升级,创新应用合约交易、订单交易、拍卖交易等方式,积极发展适合自身商品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建设特定产品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集商品展示订货、批发采购、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市场,形成以市场促产业集聚升级、以产业发展扩市场规模的互动发展格局。
  4.积极培育精品商业街。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思路,整治优化环境、规范提升业态、聚焦锤炼特色,力争每个“两区”至少培育形成1条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运营管理规范、拉动消费明显的精品商业街,支持东方文化步行街、关帝庙历史文化商业街申报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加快融合创新,适应电子商务跨界渗透、快速发展趋势,丰富休闲体验功能,将旅游景观、传统街巷、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推动由单纯购物消费向体验消费转变,由单一功能向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一站式服务转变。突出商业特色,与网络化、连锁化、便民化的社区商业网点错位发展,加强业态规整、品牌提升和环境整治,引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创意能力的商户集聚,合理布局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综合商业设施和文旅休闲项目,增设绿化开敞空间,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打造“都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牌窗口。
  (三)加大引资力度,增强招商实效。各县(市)、区要围绕开发特色资源、打造精品亮点、集聚业态品牌、壮大产业规模,在商业商贸提升、商务服务集聚、商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分别谋划3—5个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业态模式新的重大招商项目,在8月份举行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洽谈会和各种重大节会上集中推介。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区”专题招商工作。不断创新开发方式、招商模式,针对日韩、欧美、台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闽东南等重点区域,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推动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以功能区块整体开发招商转变,探索开展以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案为中心的规划方案招商。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城互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扩大投融资规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端人才引进,为企业、项目入驻和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7月底前,全面完成“两区”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审批工作。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相结合,加快完善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信、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外联通道通行能力,弱化城市主干路两侧门店商业功能,加快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库建设,加密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站点,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将区域内交通项目纳入各级城市交通建设计划,全市全年“两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以上。制定区域内村庄搬迁改造专项工作计划,将区域内城中村优先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推动“两区”范围内20个村庄(小区)迁并改造工作,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和景观打造,促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和形态、业态、生态合一。
  2.建立土地保障和集约节约机制。将“两区”列为市用地保障重点区域,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全力保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建筑系数和容积率。合理控制住宅用地比例,引导人口适度集聚居住,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强化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支持人流密集的大型商业中心、商务办公区域建设联接周边建筑和交通通道的步行连廊系统。畅通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两区”新征土地可分批次单独组卷报批,提高重点项目用地预审、审查报批效率,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3.提升投融资水平。支持县(市)、区投融资平台通过财政注资、市场募资、整合存量资产、做优增量资产等多种方式提高融资能力,为“两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定期组织银行、担保机构、企业3方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商圈和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区”连片综合开发,鼓励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项目捆绑建设,探索建立“公商协同、以商补公”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助保贷”等新型融资模式,扩大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
  4.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将“两区”作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失地农民等各类就业群体的重要就业渠道,围绕商业商贸、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大规模开展“一人一技”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和政府采购培训等方式,为“两区”发展培训各类技能人才。组织“两区”企业定向招工活动,促进各类就业群体就近集中就业。结合精品商业街培育和现代专业市场建设,促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借助“两区”平台实现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和推进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加快“两区”建设发展的具体工作计划或行动方案,细化时间节点,明确推进措施。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的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区域服务功能增强,明确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细化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考核奖惩,确保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市“两区”办定期对市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和“两区”建设情况进行通报。进一步加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统计监测,及时公布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根据考核评价指标的绝对量指数和发展指数,对“两区”进行综合排序。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促进“两区”发展政策,支持各县(市)、区对楼宇经济发展、城市综合体建设、精品商业街培育等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加大服务业领域专项资金对“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运用补助、贴息、政府采购、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两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将“两区”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优化土地指标配置,加强投融资支持力度,强化联审联批。
  (三)理顺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区”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主要领导责任,健全空间开发、项目建设、企业(机构)引进等决策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建设、招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委托管理、机构套合、新建机构等方式,成立“两区”管委会或建设发展办公室,明确工作责任和管理权限,理顺与所在行政区域的关系,设立“两区”综合行政服务平台,专门负责推进“两区”建设发展、行政服务、运营管理和数据统计。
  (四)加强考核排序。市“两区”办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结合管理机构成立进度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对各县(市)、区“两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综合排序,并对在全省、全市考核排名靠前,创优争先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两区”给予奖励。
  (五)开展示范创建。围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在楼宇经济发展、商文旅融合互动、现代专业市场培育、精品街打造、对外开放等方面,及时总结推广创建经验,扩大宣传交流,带动全市“两区”更好更快发展。
  附件:1.2014年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重点工作分工
  2.2014年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重点推进项目汇总表
  新政办(2014)69号 附件1.doc新政办(2014)69号 附件2.xls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