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已经2014年9月22日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29日

新乡市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豫发〔2014〕1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共新乡市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新发〔2014〕8号),明确2014-2016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科学有序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举措,按照“做强主城、突出县城、示范集镇、提升社区”的工作思路,以“三城三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县城、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20万人以上,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人口达到20万人,辉县市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其他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
  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生态环境、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消除。
  二、重点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学校牵动),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确保未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1.发展城市经济,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以突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扩大产业集聚区就业规模。扩大产业集聚区就业规模。以壮大集群、扩大产出、突出主导、完善配套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承接转移和产城互动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区支撑带动能力。强力实施《新乡市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和形成一批千百亿产业和千百亿园区,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池电动车新兴产业等2—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新乡经开区、新乡高新区、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等达到千亿规模。到2016年,每个县(市)区力争形成1—2个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3个以上。培育扶持50家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
  ——提升城区服务业就业规模。充分发挥服务业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着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电子商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规模。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提振城区经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创新运作模式,重点培育城市综合体、楼宇经济、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4大形态,切实打造业态高度集聚的服务业集群,形成高容量、高密度的就业区域。重点推进万汇、汇金城市广场等12个城市综合体、红星美凯龙5A级写字楼等12个商务楼宇和关帝庙历史文化街等12条精品商业街建设,全面提升城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到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到96万人左右。
  2.提升劳动力职业技能——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以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等劳动力为重点,开展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训,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失地农民等各类就业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坚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部门六路并进,协同配合,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每年完成各类培训8.8万人次以上。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新乡市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组织实施新乡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公共实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推进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
  3.促进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整合,3年建设卫辉市、获嘉县、延津县等3个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辉县市、封丘县、新乡县、原阳县各建4个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以大学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复转军人为重点,积极鼓励自主创业,扩大自主创业就业规模。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组织专家开展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和辅导服务,开发征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展示平台和创业项目信息。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服务大厅、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导师团队和创业项目咨询室建设。开发就业创业培训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络与社会招聘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4.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住房保障全覆盖。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结合城市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鼓励通过政府统一租赁、差额补贴的方式,积极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规模。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住房。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应,研究出台鼓励措施,促进本地农民工在县城置业安居。
  ——公共教育全覆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应入尽入,同城同待遇,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教育支出达到教育法定支出要求。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扩大城镇学前和义务教育资源,重点加强新城区、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3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9所、小学207所、中学75所,逐步降低中小学大班额率。——医疗卫生全覆盖。加快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3年新建、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3个、县级妇幼保健院3个,市级儿童医院1个。到2016年累计新增城镇医疗机构床位3000张,每年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提高比重超过1.9%。依托省、市大型综合医院,建设1个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把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推进居民健康推广工作,加快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县(市、区)人民医院用卡环境以及部分乡级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满足参合农民对健康卡的使用需求。继续开展全市农村居民健康信息的采集、核对工作,力争两年内为全市参合农民全部发放健康卡。
  ——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不同群体参保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按户籍选择参加当地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并连续参保。贯彻执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做好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直接的制度衔接工作。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提高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失业保险比例。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将农民工及随迁家属纳入城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范围。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总体要求,树立全域新乡规划理念,推动城镇发展由速度型向品质提升型转变。
  1.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按照“一主、一副、五组团”的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市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功能区和重点镇为依托的市域城镇集群。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沿街连片旧住宅、商业街区和废旧工业片区综合整治。2016年中心城区73个城中村全部启动改造,争取50%以上安置房竣工。重点推进机场迁建、高铁站功能区、铁西区域开发、银河科技城、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平原文化艺术中心、宝龙五星级商务酒店、娃哈哈城市综合体等一批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布局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设,满足居民购物、娱乐、就医、入学、文化、社会活动等多层次、全方面需求。
  2.培育县级中小城市。全面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中等城市。坚持拆建并重,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以拆迁引领内涵式发展,推动县城面貌和环境大幅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均衡发展。7个县(市)3年内计划完成拆迁800万平方米。在县城、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扩大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开发规模,以城镇优质教育和配套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
  3.加快示范中心镇建设。推进镇区集约式发展。加快示范中心镇建设,对中心镇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区,形成“井”字型或网状型布局,居住、工业、商贸、生态等功能分区合理,建成完善的镇村路网体系,完善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燃气设施、供电、通信、消防等市政“七项”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
  4.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群众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力推进117个一类社区建设,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稳步推进76个二类社区建设,慎重推进59个三类社区建设,完善提升20个四类社区建设,3年内新增入住农户6万户,拆除旧宅面积4.4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1.5万亩。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率先将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内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有序推进城市化改造,3年内基本完成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搬迁改造。
  5.提升综合交通支撑能力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力推进郑州至济南快速铁路和郑济、郑太铁路新乡连接线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快速铁路枢纽。完成列入新乡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客、货运场站建设,建成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构建铁路、公路高效衔接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战略支撑。实现郑州、新乡交通一体化。适时建设郑州地铁系统与新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连接线,实现两市快速公交系统的直接对接。规划研究国道107新乡段东移工程,形成新乡、郑州的铁路、公路快速连接。积极推动郑州和新乡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互通公交车。
  完善公路路网。建设“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建成鹤辉高速公路,加快新晋高速公路建设,启动林州至焦作高速公路新乡段、原阳至兰考高速公路原阳至封丘段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国省干线路网和农村公路网,3年共计划改造干线公路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到2016年,国省道路将全面覆盖我市121个乡镇,所有产业集聚区均有两条以上国省干线公路通达,县道将覆盖全部乡镇,乡道将覆盖所有行政村,形成内联外畅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三)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智慧城市、畅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和城镇扩容提质工程,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
  1.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推进实施政务、交通、医疗、卫生、环保、教育、城管、公安、环境监控、农业农村、城市安防、养老、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体系。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到2016年,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4兆比特每秒(Mbps)。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建设,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2.建设畅通城市
  围绕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完善城区路网系统,提高城市道路路网的连通性和可达性。3年内,计划完成宏力大道、新中大道、解放大道等48条道路新建或改造,加快环路提升改造、城市东区路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加老城区城市支路,对现有道路断面进行优化,完成华兰大道—和平大道、人民路—和平大道等16个交叉口渠化改造建设。规划建设大型公用停车设施,基本改变老城区交通状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改造工程,统筹城际城乡公交与城区公交协调发展,按计划完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创建任务。建设由新乡中心城区辐射周边的8条快速公交走廊,实现中心城区在30分钟内与6个周边县(市)城区、产业聚集区之间的快速通达。
  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到2016年基本完成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建成区河流综合治理,现状水质较差的河流消除黑臭现象,消灭劣V类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快水源地保护计划实施,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实施蓝天工程,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燃煤锅炉集中治理,2016年底市区建成区全部完成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工作,强化施工扬尘治理、遏制道路扬尘。做好PM2.5指标监测公布工作,到2017年,全市PM10和PM2.5平均浓度削减达到省规定要求,优良天数逐步提高,市区城市环境质量好于Ⅱ级标准天数比例达到60%以上。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提升绿化建设品质,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巩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促进技术领域节能降耗。
  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工程和升级改造工程进度;加快实施市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凤泉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全面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和新乡市污泥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铁西、牧野工业园区、风泉区等3个污水处理厂。到2016年,包括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在内,城乡建成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
  4.建设文明城市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文化博览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抓好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力争2016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级两馆在未来5年内打造2-4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县(区)级两馆实现每馆至少一个优质文化服务品牌。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面貌有新突破,城市品位有新提高,社会风气更加良好,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2017年参与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奠定坚实基础,早日实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
  5.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
  大力实施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工程,全市谋划实施城市道路和防汛能力提升建设、公用事业项目和园林绿化工程96项,总投资449亿元。加快推进平原路缓堵保畅、石武高铁区域基础设施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管网、排水沟渠、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水系利用和城区排涝相互协调的雨水收集、调蓄、入渗、河湖联调系统。加快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区3个水厂升级改造,完成南水北调受水配套主体工程建设;加快西气东输沿线用气城镇燃气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集中供热二期管网项目建设,完善集中供热一期管网建设,城区供热能力达到1700万平方米。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加强高标准粮田区内技术集成,提高示范方产量,扩大示范效果。2016年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达到300万亩。
  ——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发展优质小麦、原阳大米、优质金银花、绿色果蔬、花生油料等11类34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争创省级产业化集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到2016年全市累计形成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达到13个。
  ——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点化”的基本思路,以园区、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供给保障、生态休闲、物流配送、科技示范四大功能区发展步伐。在市区近郊和各县城、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建设以设施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积极发展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农家餐饮、生态度假、果蔬保鲜物流等新型业态,打造以城区为中心、辐射郊区及周边部分县(市)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
  ——实施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落实财政、金融、保险、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完善服务体系,2016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0000户。
  2.推进新农村建设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坚持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科学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抓住全省实施“三山一滩”扶贫搬迁规划的机遇,加大扶贫搬迁力度,稳步推进卫辉市、辉县市太行深石山区和黄河滩区村庄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实现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创建一批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有条件的地方建成一批示范乡镇。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和安全饮水工程、清洁工程、电网改造升级工程,3年新改建通村公路1740公里,解决50万农村居民和8.38万农村中小学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年改造17个乡镇卫生院;新建6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五)加快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坚持一二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对接郑州,协作发展,建设郑新一体化重要节点。争取开通郑州至平原示范区公交线路,谋划龙湖至凤湖快速通道。加快引资项目、产业培育、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突出“一环、一轴、两区”建设,(以凤湖为中心环状开发、以平原大道为轴构筑城市立体形态、以平原工业区、教育农业科研区为平台加快产城和谐发展),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互联网主导产业定位,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的辐射作用,主动融入郑州航空港建设。产城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力争三年时间建成高品质的城市形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平原示范区“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初步建成平原示范区核心区,人口规模超过20万,成为支撑新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向副中心城市迈进,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域。
  (六)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改革
  着力改革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把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式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市城乡规划局—县(区)规划(建设)局—乡镇规划管理所—村规划管理员”的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严格规划落实,强化执法力度,推行全民规划监察,确保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区域查处率达到100%;不断加大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投入,立足管理创新,以数据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逐步建立起“一书三证”为核心,覆盖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等业务,整合市域各类规划信息、多时段多比例尺地形信息、航空摄影信息和卫星影像信息的规划信息平台,有效提升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和政务公开化水平。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确保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30%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2.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围绕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鼓励支持农民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到2016年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25万亩。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3年内实现市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覆盖。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推动城镇规划区内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根据城市化改造进度有序退出宅基地。根据省统一部署,慎重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土地整治腾退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指标收益返还制度,确保土地指标收益真正用于农村和农民。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加强督导培训,制定操作指南,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财产评估折股,量化到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原有财产权不变。探索总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办法,股权转移流动、抵押、担保的条件、方法等。加快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级全覆盖。
  3.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坚持农民自愿,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差别,按照依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凡在新乡市行政区划内居住的常住人口,统称为新乡市居民户口。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要求,分类完善职业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做好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4.土地保障机制改革
  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按照省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具体办法。完善人地挂钩制度。
  5.资金多元筹措机制改革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金筹措机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做大做强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公司,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合理偿债机制。努力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推进我市城投集合债券的创新试点工作,采取永续债券、债贷结合、企业债券、信托资金、中期票据、区域集优、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发行市政债券,扩大融资规模,3年力争融资达到20亿元以上。采取措施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协议,3年内力争融资支持50亿元左右。以县(市)、区为主体,每年组织筛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面向社会推介,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
  6.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实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积极推进考核制度落实。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探索建立能源消费预警和节能目标预警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扩大财政支出比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按照要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深化环评管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办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落实能评制度,适时开展节能监察执法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调整充实新乡市推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综合协调具体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推进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试验示范优势,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闲置宅基地市场化流转退出机制,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三)强化考核评价。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考核办法,加强督查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定期观摩机制,对各县(市)、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进行观摩点评,推动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